APP下载

主旋律电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用研究

2018-09-26周会平

戏剧之家 2018年18期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广西艺术学院

周会平

【摘 要】电影的观影群体大众化,同时作为文化消费产品的市场化,电影艺术魅力在日常生活中起着娱乐和教育的双重作用。本文阐述主旋律电影的内涵、传承与创新中政治性与娱乐性的发展问题,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向问题,结合广西艺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成果,以主旋律电影为载体,在电影取材、电影观念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时代性,以及艺术院校的受众考虑,注重和挖掘影片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解决对策。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用;广西艺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8-0086-04

一、什么是主旋律电影?

随着时代主题变迁、受众需要,电影的多元化发展与市场接轨,《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一系列主旋律电影引起的市场效应。电影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中,根据艺术层面、思想层面和商业层面的不同功能,基本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叙事形态:艺术电影、主流电影、商业电影,不同电影形态的话语体系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倾向。三种类型电影越过不同电影形态之间边界,传承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价值观的表达,是我国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主流电影概念宽泛,革命的、历史的或现实的,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和人们创造美好生活愿望等主流文化思想、精神。狭义概念的主流电影即主旋律电影,虽彰显主流文化,其政治诉求更多倾向于意识形态的宣传,“主旋律电影和主流电影存在差异,它基于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和道德诉求,包含国家的政策倡导和国家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努力承担其建构、宣传与传播中国主导文化要求及其核心价值观的任务。” 在电影产业化和商业化的语境中,主旋律电影与主流电影的边缘逐渐模糊,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同一种概念交互使用。

主旋律电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如一的政治立场,电影在更为宽泛的语境中,由于表现方式的特殊性,教育目的是多维度、多角度,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社会生活中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都是电影要宣传表达的。主旋律电影具有广泛受众群体的大众传播媒介,是在政府指导下弘扬国家意识形态的电影,将红色电影的精神内核作为一以贯之的电影艺术创作指导,与时俱进地拓展其内容,突破原有的创作模式,是宣传、建构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主旋律电影的发展现状

时代主题、受众需要成为主旋律电影的宣传使命,作为大众化、紧跟时代步伐的艺术,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而言,有着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主旋律电影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过分强调电影的政治性。主旋律电影是红色电影的延伸,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撑、指导,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也是官方政治意识的体现,要创作符合大众审美文化需要,时代潮流的推动,体现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主旋律电影因自身的政治属性具有的权威性、严肃性,承担着宣传与教育作用,同时满足不同时期不同的政治需要和观众需求。电影承载的政治任务也随着历史的变迁,政权的更迭,时代主题也不同。主旋律电影的电影观念、电影语言和电影理论都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突出的政治意识形态,顺应历史轨迹和社会发展要求,强调市场经济的今天,电影艺术规律、大众审美需要、艺术家创造力与电影的政治性相矛盾,脱离现实等问题成为电影发展的首要问题。

其次,过分注重电影的娱乐性。在社会主义建设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强调市场经济的今天,电影的市场化、产业化要求将其大众娱乐性、商业性、艺术性强调出来。主旋律电影不再只是严肃、沉重的基调,更多侧重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娱乐性挖掘。特别是抗战题材的影片,过多的娱乐性考虑,对革命历史的内容没有翔实的文献、史料支撑,存在情节内容和历史现实脱节的现象,会消解真实战争的残酷性。影片的革命历史题材能为影片审查等方面打开方便之门,空有其形式,却无“红色电影”应有的精神内核,过度的“红色消费”,解构红色电影的权威性、严肃性,同时也弱化电影的艺术表现和政治宣传教育作用。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虽然迎来春天,电影的商业化能为电影造势,娱乐化能吸引观众,获得市场效应和票房收入,但别忘红色电影承担的历史任务,过度“红色消费”的现象值得反思,一阵余热过后能否在观众心里留下余味,这是主旋律电影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本质是追求人与社会更高一级的发展,超越现实生活致力于理想状态,一般是抽象的、概念的存在。教育的目的随着历史条件、现实环境的改变,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主要有两种倾向:强调教育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自我发展需要,是从“社会本位”到“人本位”的曲折发展过程,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现阶段,经济发展与精神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时代需要,政治色彩淡化,教育目的细分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圍和内涵的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人”的问题引起重视,“德育为先,素质育人”的教育目的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广西艺术学院是综合性的艺术院校,在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把“艺术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基础上,利用学校丰富的艺术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思想性、艺术性融为一体。但依旧面临在“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从“社会本位”到“人本位”的功能转向问题,功能转向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功能转向的缓慢与滞后,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局限性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四、主旋律电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用研究策略

广西艺术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其局限性,但“艺术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为本文提供研究视角和思路。自电影诞生百年以来,电影开始从单纯的娱乐功能逐渐向政治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审美等功能扩展。电影市场化时期,从发展的、现实的观点入手,重新定位主旋律电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战略。主旋律电影主题的拓展与延伸,如:《云水谣》、《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诸多既“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既丰富红色电影的精神内涵,又具时代色彩。主旋律电影在新时期,要最大化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电影市场的竞争中取得成功,就要赢得市场,赢得观众,与大众建立良好的沟通与联系,与商业联姻实现双向利益最大化。

(一)主旋律电影的时代性

1.取材范围广泛。题材决定电影讲什么,以怎样的方式达到最佳效果,电影对现实生活中的时事热点、真实事件等具有主旋律性质题材的挖掘,很大程度上扩展红色电影的表现领域,贴近现实生活,通过影片与观众有着视角、观点、想法的互动,改变着主旋律电影的“只会说教”的刻板印象。

《厉害了,我的国》题材内容是近五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技、生态、教育、医疗、军事、环境等全面取得伟大成就,取材范围从人物叙事到真实发展中国的延伸。《二十二》(2017)题材以日本侵华八年,带着历史伤痕见证者,22名“慰安妇”幸存者的晚年生活景况。主旋律电影题材的突破不再只是讲述过去的历史,以今天的视角找到与历史的联系为切入点,以现实的人、现实的生活,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审视过去发生的事情。

近年来,“出国热”的兴起,游客滞留事件以及国人的安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如《红海行动》、《战狼2》两部电影以海外撤侨的故事展开,在同胞的生命遇到危险,国家第一时间采取撤侨行动,树立起大国形象。主旋律电影对原有题材的突破,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应表达的时代主题,从而赋予正面的象征价值的意识形态内容。

《湄公河行动》、《非凡行动》这两部影片都是关于缉毒的现实题材警匪片,相同题材的电影。近几年,通过网络明星吸毒、缉毒警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殉职等事件不绝于耳,毒品泛滥直接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同时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严重威胁,把缉毒作为电影的题材与内容,富有时代色彩,将禁毒宣传作为主旋律电影的一种内涵的延伸,具有现实的意义。

2.类型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电影观念的更新到电影文化的重构为电影的再探索和发展带来了契机。这时期经历了电影体制改革初步酝酿、拯救市场为的类型片的创作以及“娱乐片”争论、中国电影体制的根本症结和出路探索。主旋律电影类型化借助商业操作模式,以动作片、警匪片、爱情片、文艺片、青春片等多种类型形式来表现主旋律题材和红色电影的精神内核,《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集结号》、《风声》的叙事共同点是:将主旋律电影类型化。

《集结号》(2007)这部影片以双线叙事为主,影片突破了以往战争题材的叙事范本,把革命的胜利和英雄的成长作为故事开展的后置背景,在集体价值中由小入微式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寻找和肯定,对人性、人生命价值的颂扬,残酷战争的人道主义关怀。《智取威虎山》(2014)徐克执导,是红色经典的衍生本,故事中的栓子历经三代的孙子以现代人的视角,讲述发生在爷爷身上的事情,建立过去与现在的叙事联系,宏观的历史背景被淡化,暴力革命的政治寓意被弱化,保留了杨子荣的京剧造型,在审美、情感、思想的既定模式进行拓展与调整,才能适应当下观众的欣赏口味。

类型片的既定性决定影片拍什么,怎样拍,预期效果也在考虑之中,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的欣赏口味,创作和发行针对电影分众市场的“差异性”策略,商业化运作改变主旋律电影叙事模式,也开启主旋律电影类型化探索的模式。近年来,随着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不断探索,影片在叙事方式上避免了宏大概念化的叙事,无论是哪种题材的类型片,保证好看的同时又获得了票房的保证。饶曙光提到:“类型电影在本质上是电影工业化机制及其商品化的产物,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娱乐消遣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某种可复制性甚至批量化生产的电影系列产品。” 主流旋律电影的商业诉求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诉求的相互融合,电影类型化的探索的成功,使主旋律电影实现了商业取向和文化取向的有机整合,也标志着我国电影工业的不断成熟。

3.人物塑造常人化。主旋律电影对以往高大全的英雄形象的重塑,性格的塑造符合他们的身份、环境和知识层次的不足造成的性格缺点,没有英雄模型,没有超越现实的人性到达理想状态的人物塑造。草根平民化的创作视角将电影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英雄有着好人的形象,但也有普通人的欲求与苦恼,性格的“真”,生活的“善”,这才是打动人心的“美”。

《湄公河行动》通过细节真实构建英雄故事代替“高大全”的政治正确模式,方新武是缉毒小组的情报员,处在“边缘地带”,为获得情报不择手段,杀死占蓬为女友报仇,爱与恨、敬业与坚守的情绪相互交织,展现平民化角色的多面性、复杂性。呼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离并坚决抵制毒品,为在前线的缉毒警察致以崇高的敬意。

主旋律电影中的英雄挣脱以往红色电影的英雄模型,对英雄人物性格的重塑是主旋律电影赢得观众与票房的原因之一,与时俱进的视角看待过去发生的事情,内涵和意义将重新定位。革命的历史要牢记,流血牺牲的人不能忘,贴近真实、走近事实,发掘主旋律电影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价值,重新开拓红色电影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二)艺术院校的受众考虑

主旋律電影在通往大众市场的路径和方法上,降低姿态,以大众的需要为出发点,是一种进步,而过度的“红色消费”,是一种退化。电影的产业化发展为商业电影提供滋养的土壤,夺目的商业包装和爆炸式的商业宣传,而借助商业操作的“顺风车”,主旋律电影的市场自主化趋向,且实现“寓教于乐”、“以情育人”,改变以往红色电影“讲故事”的套路,对于要求“真实”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大学生而言,影片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是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价值取向。

1.注重影片的艺术价值。主旋律电影不再以史诗性叙事倾向的宏大叙事为主,视角开始从英雄到普通人转换,通过普通人的眼去审视历史,把握生活,关注鲜活个体的生命,注重影片的艺术价值。“好看”的主旋律电影有着超越流变生活的永恒性的艺术美,对现实、人性的关照有着历史发展和人类情感的普遍性、典型性,深刻的思想性是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对高校思想政治显性教育而言,“寓教于乐”是红色电影发挥其政治功能的关键所在,存在于接受过程中,并不是观影结束,接受活动终止,在观影过程中,关注点在影片的故事情节戏剧化发展带给人精神上的放松与体验,影片中正面人物的思想、行为、影片主题暗指的价值取向与观众理想中的“现实”产生精神需求共鸣,以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对其思想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其影响与教育的强度与持久度与电影的艺术价值高低成正比。

主旋律电影是综合性艺术,电影创作有着一般艺术的普遍性,而艺术价值是重要的精神价值,影片创作是电影工作者根据创作的题材、主题与内容,在头脑中按照美的观念对人事物进行理想化的构思,同时遵循电影艺术自身的美的规律,通过镜头语言、场面调度、蒙太奇、音乐、摄影等艺术手法,以声画运动的审美形式,通过银幕方式呈现出来,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让人产生美的感受与感动,成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艺术形式。电影创作—电影作品—电影接受三个环节中,电影工作者在每个环节中对影片的艺术价值定位、思考必不可少,这是电影艺术的本质要求。

《云水谣》是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爱情为主线的主旋律电影。主旋律电影主题的表达,通过陈秋水动荡漂泊的一生为主线来表现,“呼唤统一”的爱国主题隐含影片的内容与形式之中。影片开头跟随镜头穿过20世纪30年代台湾热闹的大街小巷,呈现了闽南西、布袋戏等丰富的民俗文化,陈秋水家乡的小桥流水、建筑特色和风土人情等人文景观。影片中总体的基调风格随着情节故事的发展有所不同,在回忆的叙事中穿插黑白与暖黄两种色调,随着陈秋水与王碧云的相恋、分开各有侧重,特定情境的艺术表现,宣泄着情感的表达。故事情节上存在的缺憾,并不能掩盖多线叙事手法的熟练运用,镜头语言、音乐、摄影等出色的艺术表达。主旋律电影作品作为艺术价值的载体,其艺术特点和社会功能之间联系以电影艺术活动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为主,传达符合时代需要和大学生精神需求的价值观念。

2.挖掘影片的人文价值。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模式的改变,电影领域也打破原有的壁垒,在不断的改革中进入市场化时期,观众消费理念、欣赏品味的改变,表现出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错位和断层。主旋律电影逐步以个人化、常人化的视角关照现实,解释人生,对社会、自然和自身的问题的表现与反思成为影片的表达主旨。主旋律电影在正视历史和关照现实的基础上,“以人为本”作为电影创作指导理念,从精神价值观的层面找到与当代大学生精神需要相契合的情感共鸣。“以情育人”、“以情感人”是指电影通过塑造有感情的人物,从亲情、爱情、友情等角度去讲述感人的故事,与观众形成情感共振。

主旋律电影创作的人文视点的转变,反映出人们精神文化的缺失,以及社會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根据主旋律电影创作需要,在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与电影主题、意图相贴切的题材,进行艺术构思的加工与处理,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习惯的电影作品。电影作为历史的或现实的“记录者”,取材范围跨越时间、空间的维度,对题材的高度凝练的艺术创作中,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定历史阶段内,在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下,人们的风俗习惯、思想性格、精神面貌的社会生活状况,挖掘社会生活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二十二》是2017年上映的一部“抢救式”纪录片,以日本侵华八年之中,至少20万中国女性被迫成为“慰安妇”为叙事背景。电影镜头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斑驳的镜子、陈旧的挂钟、倾盆的大雨、冷清的坟头等平淡、真实的镜头语言,没有批判、说教,没有过多的感情宣泄,没有把国家的灾难、历史的责任强加给个人对影片进行主题的升华。影片的意义在于部分口述者的语言与回忆中找寻历史的碎片,寻找时间和真相的意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社会价值。影片作为记录者,平淡真实中发人深省,国家的弱小带给人们的灾难,以及在不幸与灾难中有韧性、不屈服、热爱生命,寄予人生希望的人性的闪光点,以温暖的力量打动人、鼓励人和教育人,提醒我们不忘历史的屈辱,以及身负的社会责任,以及面对困难挫折依旧拥抱生活的乐观向上精神,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性的思考,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透过主旋律电影新时期的主题、内容和形式蕴含的文化价值、艺术内涵,表现出相对应的影片风格类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活和精神追求的一个缩影。深刻的思想、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是一部好电影的价值追求和价值体现,对大学生而言,通过银幕以历史的、批判的、发展的眼光与优秀影片进行思想的对话和交流,不仅能满足其精神需要,拓展眼界,起到认识、教育作用,是影片人文价值的传递与实现。

五、结语

主旋律电影主题、摄影技术、画面构造和镜头角度等电影创作理念的不断革新的电影现象,影片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创新,即主旋律电影在受众群体的“大众化”和教育功能的“化大众”方面,将电影艺术家、资金投入、市场化运作、受众群体的需要纳入考虑范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电影业进入到市场化时期,电影体制改革的逐渐加深,加快有序的电影市场态势的形成,主旋律电影类型的多样化,与分众市场相契合,拓宽对主旋律电影的理解与阐释。主旋律电影的重新定位,从叙事手法、人物塑造、摄影角度等解构到“以人为本”的电影观念的重塑,旧问题衍生新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套电影创作理论体系也会逐渐成熟、完善。主旋律电影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人文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丁亚平.中国电影通史(第一二册)[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12.

[2][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徐昭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3]毕耕.论主旋律电影的特点及其教育功能[J].中州大学学报,2006(4):84-85.

猜你喜欢

主旋律电影广西艺术学院
乐谱1
广西艺术学院油画系2020届毕业生优秀作品选登
Contemporary local architecture
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作品
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