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研究

2018-09-25高姗徐振珍董进波曹相见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3期
关键词:契约精神法治观念

高姗 徐振珍 董进波 曹相见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青年一代中层次较高的群体,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笔者立足工作,借助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法,同时注重比较研究,深入分析当前我校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现状及问题的原因,从而探索出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法治观念;契约精神;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3-0268-02

一、法治观念与契约精神的内涵

1.法治观念的内涵。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木方略。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但推进法治国家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其原因不仅有历史、文化等方面因素,还有对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的观念困惑和误区。我国著名法学家王利明对法治的分析最为全面并具权威性,他在《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中提出现代法治的基本内涵是法律至上、良法之治、人权保障、司法公正、依法行政。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治理国家要实现全面依法行事的社会状态;法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项理性办事的原则;法治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法律信仰。

2.契约精神的内涵。契约精神不是凭空出现的,是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说,契约精神是一种尊重规则和重视规则的意识,包括四项基本内容:一是平等自由精神;二是法律至上精神;三是权责对等精神;四是诚实守信精神。

二、我校大学生法治观念与契约精神分析

1.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在校本科生,涉及学校各专业和年级。问卷的发放及回收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调查问卷共发出400份,回收396份,废卷2份,回收率为99.0%,有效回收率98.5%。

2.法治观念调查问卷分析。①法律信仰比较模糊。在此次问卷中,当问及“您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是否有信心”时,持观望态度的“不确定”者所占比重竟高达72.6%,“有信心”和“没信心”的同学均保持在14%左右。另外,学生不同程度存在很难寻求公平的错误观点,很多学生认为托熟人、托关系可以办成事,而不是按照规则办事。这种情况很令人担忧,说明我校学生缺乏法律信仰,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理念缺乏足够信心。②对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薄弱。当代大学生自身普遍存在一定的学法惰性,法律本身相对枯燥,只有与案例、有趣的形式结合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大学生大都重视对专业课的学习,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即使上选修课,主要看中学分,该门课程是否好过,是否容易拿高分,但对学习过程和效果关注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就不扎实,基本知识学习不够,意识、观念也就无法形成。③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较单一。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渠道是公共课程,而公共课中只有一门课程,即《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涉及法律的内容,而大学生普遍对公共课的重视程度不高。④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热情不高。虽然大学生不论专业、年级、民族,掌握法律知识都比较匮乏,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热情并不高。⑤即使掌握了法律知识,但是用法能力较弱。即使有的学生对法律比较感兴趣,通过课堂学习到相应的条文,但由于缺少生动活泼的法律实践类活动,对于法条的理解不够深刻。缺乏用法的法律实践活动,不利于将法律知识转化为守法、用法行为。

3.契约精神调查问卷分析。①学习上存在功利心,学术道德不端正。为了考研、出国或为就业增加胜出的筹码,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学分绩点,重视学习成果,而忽略了学习的态度和过程,而自身理论水平和知识深度及广度有限,故学术道德不端行为悄然滋长,考试失信、作弊现象频发。②经济上,合同意識淡薄。首先,违反合同(或契约)的诚实守信原则,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获取资助。其次,权利义务意识淡薄。当前“校园贷”等针对高校学生的无抵押贷款走红校园,这种贷款申请流程简单,一旦申请成功,就意味着贷款合同成立,要承担相应的合同义务,如偿还贷款,甚至有的贷款平台要求支付高额的利息。有的学生缺乏合同的权利义务意识,认为是空手套白狼,最终陷入泥潭,让家人替他背上高额债务。③工作中,没有将违约与法律责任挂钩,缺乏维权意识。这主要在实习和毕业阶段,签订实习协议与就业协议时发生。一方面,由于部分毕业生缺乏契约意识,错误地认为不守契约,只是不道德行为,不是违法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违约成本较低,明知故犯。

三、高校层面大学生法治观念与契约精神养成的路径探索

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要有意识地从各方面进行培育,这是一项复杂而长久的系统工程。

1.打牢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第一课堂学习平台。首先,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课的授课,培养大学生基本的法治素养。其次,对于面向全校学生的法律类公共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法律知识传播体系,修订教学大纲,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谋划;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学方式要不断创新;学用结合,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拓展。可通过以下方式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①课堂讨论。当代大学生主要是“95后”群体,在课堂中的群体特点是思维很活跃,富有激情,喜欢交流探讨。教育过程应当是一个平等对话、自由交流、激励内化的过程,是“教师引导搭台、学生唱主角”的过程。对于感兴趣的课程融入效果很好,但对于不感兴趣、吸引性不强的课程或者话题,上课效果差。任课教师可以精心选择预设讨论的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给予引导。②体验式教学。针对学生掌握了法律知识,但用法能力弱的问题,可以加强体验式教学,如在课堂中组织观看法治节目或者电影,并组织学生进行观后讨论交流。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典型案例的角色扮演或者模拟法庭,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懂法用法能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律类校园文化活动,搭建第二课堂活动平台。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将法治观念、契约精神渗透到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学理念中,贯穿到日常教学、学生管理的全过程。①借助校园文化平台,有针对性地组织法律和非法律专业学生进行法律实践。指导学校法律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开展类似模拟法庭、寒暑假法律实践等活动。也可以组建校园法律援助中心、法律咨询服务处等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创业团队需要多专业的学生参与,这样就吸引非法律专业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历练,使参与学生真正掌握法律知识,感受法律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便利。②创新法律类活动形式,丰富活动载体。在知法、懂法、用法、守法四个层面进行活动创新,在知法上,丰富学习的内容,定期邀请优秀律师和办案经验丰富的法官、检察官到大学课堂进行专题讲座。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案件的公开审理(不涉及隐私案件以及法院、检察院许可的案件审理),亲历法律的权威。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也鼓励学生积极自发组织、参加法律类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做到“知行统一”。③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法治教育的辐射面。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和新媒体平台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④建立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教育档案。开辟专门的法律学习的网络课堂,号召学生通过网上课堂或者慕课积累法律知识,学生如完成相应学时学习及作业,就给予相对应的考核成绩并记录档案。学院对学生四年期间的学习和个人表现如实记录,并与用人单位的招聘、政审挂钩,既对用人单位负责,也对大学生有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6).

[2]张小军.契约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契约精神法治观念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大学生契约精神如何培养
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研究
融通古今中外智慧,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清官法律文化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影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