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路径研究

2018-09-25白冰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

白冰

摘要: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辩证关系的基础上,从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阐释和转化工作以及传播方式的变革等方面探索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3-0256-02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内在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基本原理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高校青年学生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人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政课在本质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思政课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尤其是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集中表现。高校通过思政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是高校开设思政课的根本目的。高校思政课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二、思政课话语体系构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要求

思政课话语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方式,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是构建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高校青年学生来讲,其实现程度主要通过青年学生对思政课内容体系的接受程度来体现,思政课话语体系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能否建立既有利于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又能保证马克思主义思想根本指导地位的思政课话语体系,就成为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应有之义。从这一观点出发,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1]一方面,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另一方面,目前思政课话语体系存在一些普遍问题,比如教师大多以“独白”的形式讲授思政课,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理论知识较为难懂,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理论说教“高大上”、空洞晦涩,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不够;教材内容过多的强调理论,缺少方法的指导;回避其他社会思潮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学生的质疑等。这些问题都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这也是创新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客观要求。

三、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的具体路径

1.坚持思政课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前提在于思政课的话语权。坚持思政课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一方面要建构理论内涵深刻、解析功能强大、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传递正能量,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渗透,防范西方价值观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虚心借鉴西方文明与学术成果,增强思政课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重塑我们的话语权。[2]但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是教师的单向教学,不是让学生单纯记忆某些辞藻和概念,而是通过创新思政课的话语体系,确保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引领,保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2.构建一支业务精通、政治素质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信,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不仅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方法,还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准、讲透、讲活;要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坚守课堂教学的政治、道德底线,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一定要坚持立场,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西方思潮的影响,要跟学生讲清本质,让学生看清西方国家的图谋和用心,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对于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问题,要善于用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和正面事例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3.做好思政课话语体系的阐释和转化工作。思政课教材内容具有理论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教师不容易教,学生也不容易学,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把晦涩的思政课教材内容转换为易懂的教学内容。(1)要把程式化的表达方式转换为灵活性的表达方式。教材语言写在书里,要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突出理论阐述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往往采用程式化的表达方式。教学话语是讲给学生听的,要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应采用易讲易学的灵活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入耳入脑,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2)要将说教式表达方式转换为交流式表达方式。教材语言是供人阅读的,作者往往以先入为主的方式阐释科学道理;而教学话语是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时所讲的话语,需要教师用易听易懂的语言去叙说寓意深刻的道理,把高大上的思想转换为容易理解的日常行为。(3)要把单向注入表达方式转换为双向互动交流方式。教材语言以单向度、注入式的表达方式向学生灌输科学道理,学生处于被要求的被动状态;而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需要确立师生之间双向互动、平等互信的地位,让师生成为共享话语权的平等主体,在合作中形成话语共同体。[3]

4.探索思政课的话语体系传播方式的变革。(1)要把思政课教学与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思政课的话语体系要融合网络语言、社会语言、地方语言等各种青年学生熟悉的语言,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要以青年学生熟悉的语言方式进行教学,让青年学生在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确保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在当前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条件下,思政课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要开辟思政课的网络授课途径,通过微课、慕课、微信、微博、论坛等载体,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理论宣传和正面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抵制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接受一些积极向上的信息,使网络成为在大学生中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的主要平台,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在网络空间里主动发声、积极作为。(2)强化合力,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完整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4]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教书育人环境的综合,不仅包括校园的硬件设置,还包括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各种制度等软件设施,这些是影响学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思政课教师不能只做思政课的专职课堂教师,还要与学生处、团委和各二级院系积极配合,抓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日等契机,把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李长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06-04.

[2]张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7,(19):141.

[3]何绍芬,钱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6,(9):33.

[4]邱学明.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话语权建设研究哈[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10.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