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同步课堂的发展实践与建设标准研究

2018-09-25姜辉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3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

姜辉

摘要:高等学校开展国际同步课堂建设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网络化”的集中体现。国际同步课堂虽然能够实现优势和特色教育资源的跨国共享,但由此引发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方面的较量将持续存在。所以,国际同步课堂的建设必须在遵循国家教育大政方针和牢牢掌握课堂主动权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吸收和利用外国的优势课堂教育资源的同时,努力提升本土教育品牌和文化自信,并遵循“有监督、有计划、有目标、有考核”的建设标准。

关键词:国际同步课堂;教学模式;建设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3-0020-0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网络化”和“国际化”成为不可逆转的两大发展趋势,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的战略合作和资源共享,成为国内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网络带给人们在国际交流时的极大便利,构建国际同步课堂成为可能。探讨国际同步课堂的发展现状、原则及标准,对于培育“四有”好老师,做好“四个引路人”,巩固课堂教学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同步课堂的相关概念

国际同步课堂是指在国际间开展的课堂教学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是在已经建立的校际战略合作基础上开展的微观层面的教学互动。由于各地的时差原因,国际同步课堂无法在时点上做到严格的同步,但是能够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实现课堂教学内容在特定时段内的同步。国际同步课堂是“互联网+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既是我国吸收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重要通道,更是我国在教育领域主动融入海外、全面输出本土教育理念、科学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逐步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打造国际同步课堂可以帮助更多的外国学生了解我国的教育理念和发展目标,传播最新科研成果,全面提升中国教育品牌。国际同步课堂充分体现了当前教育的“网络化”和“国际化”两大发展趋势:首先,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课堂的国际同步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适时沟通和资源共享更加便利;其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推动教育国际化是实现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的必然选择。国际同步课堂既是吸收外国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更是输出中国发展理念和最新科研成果的重要阵地和展示大国教育和经济的重要平台。国际同步课堂是教育国际化从宏观、中观向微观演进的集中体现。在宏观层面,国家制定教育适度开放的大政方针,力争实现全球优势教育资源的共享;在中观层面,各高校纷纷与国外知名院校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实现人才和师资培养的互利共赢;在微观层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国内外联系的日益加深,课堂层面的跨国合作成为校际合作的重要微观体现。

二、同步课堂建设的历程及现状

长期以来,同步课堂建设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具有如下特征。

1.同步课堂率先在基础教育领域展开。2002年随着我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IP频道的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同步课堂的建设进入了萌芽和起步阶段。同步课堂率先在基础教育领域展开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一方面,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媒介;另一方面,为了推动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步课堂教学模式逐步被引入到基础教育领域。

2.同步课堂侧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要扩大优秀师资的受益面,纠正优势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和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同步课堂的教学模式创新主要包括导学模式、互动模式等。

3.同步课堂由师范类院校向普通高校推进。早期的同步课堂建设主要在师范类院校开展,并成为发达地区的师范类院校与欠发达地区的师范类院校之间开展校际合作与对口支援的重要通道。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同步课堂教学模式开始在普通高校得到采用。传统的以共享優势教学资源为目的的同步课堂,正发展为“优势资源共享”与“特色资源共享”并存的新格局。

4.同步课堂的建设目的在于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国早期同步课堂的建设目的主要在于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让欠发达地区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优质课堂具有正外部性和非排他性,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能够在不增加边际成本的前提下,显著增加优质课堂的受益面,提升课堂教学的边际收益,从而实现优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由上可见,目前较少涉及跨国开展同步课堂建设问题。虽然2011年国内个别高校进行了构建“越洋同步课堂”的尝试,但仍然存在很大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拓展空间。

三、国际同步课堂的发展基础

随着网络的深度普及以及全球高校间的合作日益向纵深发展,高校课堂教育的“网络化”和“国际化”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构建国际同步课堂的基础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1.网络平台突破了“教”与“学”的时空束缚。传统教学以教室为中心,而网络突破国际时空的限制,本国(外国)教师的“教”与外国(本国)学生的“学”可以在网络上灵活地展开。

2.互联网丰富了教育的信息资源。网络所提供的巨大信息资源远远大于其他任何媒介。学生在互联网上能够收集到海量的国内外相关信息和知识。受互联网的冲击,学生从书本和课堂获取的知识占其总知识获取量的比重有大幅下降的趋势。

3.社交软件便利了高校课堂间的国际交流。随着社交软件在全球的普及,人们开展跨国交流变得非常便利。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国际同步课堂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4.国际合作的纵深发展助推国际同步课堂的建设。与世界一流高校接轨成为国内高校的重要战略选择。随着我国教育领域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合作的内容必然从战略层面延伸至微观领域,课堂层面的互动和交流成为国际化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

四、国际同步课堂的建设原则

跨国开展同步课堂建设既要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又要遵循国际教育惯例。具体的建设原则如下。

1.平等互利。课堂地位的对等原则是国际同步课堂建设的根本原则。名校课堂与名师课堂虽然在国际上享受特殊的声誉和地位,但不能因此扭曲国际同步课堂的平等地位。我国高校在开展国际同步课堂建设时,必须首先坚持独立和平等的原则,然后再考虑优势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利原则。

2.内容备案。高校课堂是学生锤炼品德、获取知识的重要阵地。在建设国际同步课堂时,必须防止带有外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内容渗透到国内高校课堂。所以,有关国际同步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事先到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备案登记。

3.过程可控。国际同步课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保证教学过程的可控性。一旦出现与预期相悖的情形,国内课堂组织者或高校主管部门能够及时调整或者终止课堂的进行,以减少同步课堂对国内学生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国际同步课堂需要引入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全程监管。

4.效果可评。国际同步课堂建设的评价指标应该体现在对优势师资或资源的利用率、教学效果的提升程度、课堂教学地位的改善程度、海内外学生对国际同步课堂的参与程度与满意程度、以及教学任务或目标的达成度等方面。只有能够对上述指标进行有效评价,才能持续地改进和推动国际同步课堂的建设。

五、国际同步课堂的建设标准

为了保证本土课堂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不阻碍对国外优势课堂教育资源和经验的吸收和利用,国际同步课堂的建设过程必须遵循“有监督、有计划、有目标、有考核”的建设标准,具体标准如下。

1.课程遴选标准。不同的课程需要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建设国际同步课堂。一般而言,国际化程度较高,且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的课程,适合建设国际同步课堂。普通本科专业中以语言类、经济类或管理类课程较为适合。以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为例,该课程本身在于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系统介绍相关贸易理論及政策。如果在该课程教学上引入国际同步课堂,则各国学生可以围绕某贸易理论,在各自所在国家进行调研,然后将收集的佐证材料在同步课堂上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针对某类产业的贸易政策,不同国家的学生可以收集和整理所在国家的历年贸易政策,然后在同步课堂上进行探讨和国别比较,从而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贸易政策出台的缘由及影响,以及各国贸易政策的差异。

2.教材选用标准。在选择国际同步课堂使用的教材时,应严格坚持国内教材为主,国外教材为辅的原则。如果完全选用外国的教材,既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充分关注,又可能致使我国学生对外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产生过度的依赖。所以,国际同步课堂上必须要求国内学生优先选择国内版教材,即首先重视和学习我国经济贸易的相关理论和政策,然后再关注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和他国经贸政策。

3.学生参与标准。国际同步课堂必须有国内学生和国外学生的共同参与,但是并非要求国内课堂上所有的学生参与到国际同步课堂。学生的选择标准包括:一是对所选项目和教学内容感兴趣,并愿意围绕选定的项目在课外进行相关调查和研究;二是必须具备基本的国际沟通能力和技巧,包括外语水平、沟通技能、表达能力等。所以,教师需要根据课堂设计内容,择优选择学生适度参与到国际同步课堂的教学。

4.课堂对接标准。课堂对接标准既体现在学校的办学层次方面,还体现在课程的属性要求:首先,建设国际同步课堂的国内外高校应该在办学水平、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相同或者相近,并签署校际战略合作协议。其次,国际同步课堂对应的国内课程和国外课程应该相同。例如,我国本科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可以与国外的国际商务课程实施对接,因为课程内容都涉及外贸谈判、商务函电、涉外合同等内容。

5.教学考核标准。国际同步课堂的考核标准可以细分为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前者强调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付出程度,后者注重国际同步课堂的开展实效。过程考核可以将学生参与国际同步课堂的出勤次数、与外国学生沟通的邮件次数、交换的资料数量、发表的评论数、撰写的报告数量等纳入平时成绩考核指标。结果考核侧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重点考察学生通过参与国际同步课堂是否对相应的知识点获得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是否与国外学生一起顺利地完成所选定的学习项目。

六、国际同步课堂的建设对策

建设国际同步课堂必须保持课堂的相对独立,并处理好以下关系。

1.本土化与国际化。构建国际同步课堂时,既不能完全追求所谓的国际化,对外国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采用全盘的拿来主义,也不能固守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不思革新。建设国际同步课堂时既要持有开放的心态,及时吸纳外国先进的教学模式,同时还必须确保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得到传承,时机成熟时可以将具有本土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国外的同步课堂进行推广,进而促使本土的经典的教学模式在国内和国外两类课堂上都得到发扬光大。

2.课堂化与网络化。在构建国际同步课堂时,需要科学区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网络上的教学内容的差别。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需要面对面的互动,适合头脑风暴、激烈讨论、答疑解惑等形式的教学。网络上的教学内容能够给予参与者更多的时间,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上传报告、发表言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3.参与者与主导者。教师应该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相关知识点迅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参与者的求知欲。国际同步课堂建设中,国内教师应该积极承担主导者的角色,与国外教师密切合作,引导国内学生和国外学生围绕设定的选题范围,自主地开展探索式的学习。

4.学术性与思想性。高校课堂是学生接受主流的正统的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是教师当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的主要场所。所以,在开展国际同步课堂建设过程中,教师必须从维护国家教育事业的战略高度处理好课堂内容的学术性和思想性的关系,确保学生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以国际化的视野探寻科学的真谛,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

参考文献:

[1]李桂云.“基础教育同步课堂”——搭建东西部中小学教育的平台[J].中国远程教育,2003,(02):13.

[2]冉新义.农村小规模学校“互联网+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16,(11):35-39.

[3]Martin F,Parker M A.Use of Synchronous Virtual Classrooms:Why,Who,and How?[J].Journal of Online Learning and Teaching,2014,10(2).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特殊教育学校在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PBL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三元重叠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