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美学教育制约因素调查与发展对策

2018-09-21刘方华陈士福王庆宝

文教资料 2018年13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课程教学对策研究

刘方华 陈士福 王庆宝

摘 要: 本文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实践等层面利用多种方式,调查分析医学美学教育现状: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美学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均衡,教材建设针对性不足等问题,受到认识不足、推广乏力、针对性差、学时限制、师资缺乏等因素的制约。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医学模式转变的高度,定位医学美学课程;发挥医学美学在医学与人文课程之间的中介作用;针对不同专业层次,科学设计医学美学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推进医学院校全面的医学美学教育,提高医学人才的人文质量。

关键词: 医学美学 课程教学 制约因素 对策研究

医学美学(Medical Aesthetics)学科概念的正式建立,以1988年6月出版的首部《医学美学》(邱琳枝、彭庆星主编)为标志[1]。三十年来,这门医学与美学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虽然教学实践逐渐丰富,但仍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本文试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实践等层面调查医学美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本课程开设与教学开展制约因素,提出促进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美学教育对策,促进医学教育的教学改革。

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美学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情况调查

20世纪80年代,一些高等医学院校开始设立医学美学课程,最初开设于整形美容类专业,之后逐步扩展到口腔医学等专业。至今,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医学美学课程的发展情况如何呢?通过电子邮件问卷调查、电话访问、医学院校网站访问调查、相关文献信息检索等方式,我们进行了系统调查,并整理总结情况如下:

1.课程开设情况。

一是医学美容、医疗美容技术等专业,大部分开设了医学美学课程,如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美容医学系等。其特点是:开设较早,有适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体系,有多年成熟的教学实践。二是口腔医学专业,因为畸齿校正、义齿制作等需要,有一部分开设了医学美学课程。其中部分院校开设医学美学课程较早,具有成熟的教学实践,如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学,在口腔医学7年制开设了“医学美学”选修课程。三是临床医学等医学主体专业,只有极个别院校开设医学美学选修课程。如大理学院临床医学院2000年左右在临床医学本科四年级上学期开设“医学美学”选修课程,汕头大学医学院也在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开设了“医学美学”选修课,并有全面的教学内容体系。四是一些护理专业开设了护理美学等交叉课程。五是部分院校面向医学类各专业开设了一些与医学美学相关的人文通识选修课程,如美学概论、大学美育、艺术哲学与美学等,但没有专门的医学美学课程。以上这些课程配置大部分为32学时—36学时,2学分。规模较小,但教学安排基本完整。

2.教材建设情况。

通过调查、搜索,我们共搜集到医学美学教材47种,其中,通用性的医学美学教材9种,如邱琳枝、彭庆星主编的《医学美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赵永耀,程金龙主编的《医学美学教程》(科学出版社,2006);专为医学美容、医疗美容技术等专业编写的医学美学教材14种,如彭庆星主编的《医学美学导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韩英红主编的《医学美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专为口腔医学等专业编写的13种,如王丽主编的《口腔医学美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其他11种,如彭蔚主编的《护理美学》,陈荣华主编的《中医美学》,王向义主编的《人体美学解剖学》等。

以上几类教材中,前两类知识体系基本相同。其中,通用性的医学美学教材,以赵永耀,程金龙主编的《医学美学教程》为例,其知识模块分布比例为:医学美学学科简介4%、美学基本知识14%、医学美学基本理论20%、人体美18%、医学美学应用34%、其他9%。为医学美容、医疗美容技术等专业编写的医学美学教材,以韩英红主编的《医学美学》为例,其知识分布如下:其知识模块分布比例为:医学美学学科简介11%、美学基本知识12%、医学美学基本理论14%、人体美33%、医学美学应用20%、其他10%。后兩类专业学科的内容较多,但美学基础部分大致相似。从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各教材内容体系基本相同,其构成比例因教学对象不同有所偏重,但相差不多,大约80%的内容基本一致。这一方面反映了医学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另一方面反映出其教材建设的针对性不足,除《护理美学》等之外,缺乏富有专业特色的教材,不能满足各医学专业的不同需要。

从以上两方面情况可以看出,医学美学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主要在医学美容、医疗美容技术等专业的范围内,虽然向外辐射到口腔医学、护理学等少量专业,但都没有成为医学各专业的“标配”课程,医学美学课程设置不够普遍,教材建设缺乏针对性。

二、医学美学课程教学开展的制约因素

通过调查分析,制约医学美学课程教学开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科推广因素。

从医学美学的产生看,它是中国医学事业发展与美学研究繁荣两个历史成果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医学学科与美学学科两个领域长期积累创造的成果。从医学方面看,中国医学长期致力于引进西方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国现代医学,医学现代化的成果斐然。从美学方面来说,中国现代诸如朱光潜、李泽厚等一代杰出的美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国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取得了特别的成就,并引发了一场社会性的“美学热”。正是这两个方面成果的相撞,才有了中国学者提出并建立医学美学学科概念的殊荣。但是,医学美学建立近三十年,对于大多数医学院校来说,教学计划的制订者,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对医学美学这一学科的认识不足。在调查的医学院校专业教师和教务人员中,一些人表示没听说过医学美学;一些人虽然听说过医学美学,但对医学美学的内容则表示不了解;一些人略有所知,但知之甚少。由此可见,医学美学学科的知名度,课程教学的推广程度,导致人们对医学美学的认知度太低。这是制约医学美学课程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

2.学科应用因素。

医学美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又是针对医学各专业的实用性课程。但是调查中大多数医学专业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在了解了医学美学的学科内容后,对于其应用性的认识仍然是:医学美学适用于整形美容类专业,作为整形美容专业的必修课,有很强的针对性,非常必要和适用。但是对于临床医学等专业来说,医学美学的针对性差,实用性不强。如口腔医学专业,“(医学美学)老师对口腔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在讲解与口腔知识有关的美学知识时,不能和口腔相关美学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就不能保证讲解的专业性和针对性”[2]。这说明医学美学学科面向不同医学专业的针对性研究和教学实践存在不足。

3.学时负担因素。

在医学美学课程设置必要性的调查中,部分医学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认为,医学美学可以作为任意选修课程开设,而不宜加入教学计划的必修课程或者限定选修课程;或者认为可以在相关课程中作为部分交叉学科知识进行结合,但是没有必要专门开设一门单独的课程。其原因是医学专业课业负担相对较重。以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为例,在校必修课总学时就有3000多学时(如泰山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必修课总计42门,总学时3125学时),再加上选修课,周学时平均都在27学时以上,已经趋于饱和。所以,在临床医学等医学主体专业,医学美学很难独立开设课程。

4.师资制约因素。

调查发现,医学美学学科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几乎没有专门从事于医学美学研究和教学的专任教师,大部分都是兼任本课程。从师资来源看,医学美学课程的主讲教师有一小部分来自医学,大部分来自于没有医学知识背景的人文艺术学科,如文学、音乐、美术等教师。虽然其中有一部分教师参加过医学美学学科相关培训,但是其知识结构从根本上无法适应医学美学的专业针对性需要。

三、我國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美学课程教育发展对策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推进医学院校全面的医学美学教育,应采取以下对策:

1.从医学模式转变的哲学高度,定位医学美学课程。

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共性的认识是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有学者提出:“现代医学模式的另一种表述,即生物—心理—社会—美学医学模式,并认为其中美学则是医学实践的技术因素和评价因素。”[3]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学美学成为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新生学科,其课程定位应该与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等并列,而不应该只是医学美容专业的一门专业辅助课程。“医学美学是从审美角度学习和研究医学的思想和方法,强调用医学美学的观点指导医疗实践活动,树立新的医学思想”[4]。如果不在学理上,将医学美学提升到医学哲学层次,正确地进行课程定位,医学美学不可能成为一门医学人文通识课程。

2.从医学人文教育的角度,发挥医学美学的中介作用。

当前医学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医学类专业课程与人文艺术类课程,存在脱节现象,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类课程更是缺少,包括在美育课程体系中,面向医学生的医学美学课程两极分化:一方面在美容整形、口腔医学等专业中,向专业基础理论课转化。另一方面在公共选修课程中,被通识美学课程取代,这就导致在医学生教育中,医学专业课程与公共人文课程日渐脱节的趋势。因此,注重医学美学课程建设,在医学与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医学吸收艺术学科的营养,而不是让人文艺术学教育迁就适应医学的框架,这就是医学美学课程的中介作用。

3.针对不同专业层次,科学设计医学美学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一是通识课程的建设。当前的医学美学基本停留在医学美容等专业的辅助课程这一定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美学应该向医学人文通识课程转变。二是强化医学美学的专业应用针对性,分化设计适用于各学科的医学美学课程体系。医学美学涉及医学各个学科,“医学审美实践:即指医学美学在各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包括美容医学的基础与实施、临床学科的医学美学、预防保健医学美学、医学环境美学、康复医学美学、护理美学、药物美学、医学辅助学科美学、医院管理美学、医学审美心理分析与咨询等”[5]。这就要求医学美学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向各个学科,建设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体系。三是与此相应的教材分化,编写真正适用于医学各类专业的医学美学教材。四是注重研究生层次的医学美学教育,因为这一层次的医学美学更能体现出医学美学的哲学特性,同时是为了医学美学的师资培养。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美学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均衡,教材建设针对性不足等问题,受到认识不足、推广乏力、针对性差、学时限制、师资缺乏等因素的制约。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医学模式转变的哲学高度定位医学美学课程;发挥医学美学在医学与人文课程之间的中介作用;针对不同专业层次,科学设计医学美学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推进医学院校全面的医学美学教育,提高医学人才的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韩英红.医学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

[2]黄晓山.如何加强口腔医学生医学美学的教育[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1,19(1):73.

[3]管霞,管剑龙.浅谈医学美学教育[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132-133.

[4]刘海涛.医学美学在医学生培养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2015,36(11):81.

[5]朱武江,张云兴.医学生医学美学教育的层次目标探析[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1(6):319.

本文为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6年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医学美学课程设置情况与制约因素的调查研究”(2016B-RW042)课题论文。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课程教学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