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信达雅”评《葛底斯堡演说》两中译本

2018-09-18樊淑颖高敏

现代交际 2018年10期
关键词:许渊冲译文

樊淑颖 高敏

摘要:葛底斯堡演讲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传奇色彩和最富有影响力的演讲之一,对其中译本的评析分析是一个热点问题,但少有学者以“信达雅”为翻译标准对其中译本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本文将借助“信达雅”翻译理论,对许渊冲和石幼珊的部分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异同与得失,试图为后人翻译理论及实践提供参考。研究发现:许渊冲译文在内容上归化程度比较大,够“雅”,不够“达”;石幼珊译文在“达”方面优于许渊冲。

关键词:“信达雅” 葛底斯堡演说 译文 许渊冲 石幼珊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0-0089-02

美国总统林肯于1863年发表了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这篇演说是美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政治文献,结构严谨,措辞精练,同时整篇文章充满了对称,铿锵有力。翻译此类作品,对译者有很高要求。许渊冲(1984)就早期三篇有关该演说的译文做了评析,但在某些片段的评析中看重“意”而忽略“形”。对于其观点:意译并不要求忠实于原文,只要求尊重原文内容和通顺的译文形式,这似乎有失偏颇。马万平(2010)以泰特勒三原则为理论依据,将张培基、许渊冲和石幼珊三个版本的《葛底斯堡演说》译文片段进行了对比分析,尤其侧重分析译文是否忠于原文这一特点。张翠(2017)根据Reiss对语篇所对应功能,即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及呼吁功能,对石幼珊、李明、江怡的《葛底斯堡演说》译本片段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

本文选取石幼珊(1997)和许渊冲(1984)的中译文作为文本(以下简称石译和许译),以严复的“信达雅”评价标准,对比分析两个中译本的异同,希望能为其他演说词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一、“信达雅”理论简述

“信”“达”“雅”早在三国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就已有所体现,但将“信达雅”明确作为翻译标准而提出,则始于严复。(陈福康,2000)有人说研究“信达雅”就是研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郁达夫将“信达雅”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或是“我国翻译的标准”。可见,“信达雅”在我国翻译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王瑞玲,2007)在新的歷史时期,后人对“信达雅”有不同的解读。许渊冲(1984)提出在当代社会,严复的“信达雅”可以理解为“忠实于原文内容,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林璋(2000)认为“信”有两个方面:对原作的信和对译文读者的信,严复似乎更侧重于后者。沈苏儒(2006)提出,相对于严复当初在《译例言》中所作的诠释,我们现在对“信达雅”的理解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更加充实。

根据上述内,“信”,即准确理解原文内容,透过字面意义去理解其深层含义,切忌译文背离原文意义;“达”,即用汉语通顺且充分地表达原文的涵义:“雅”,即在上述两点的基础之上,使译文能更为读者所接受,更加契合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同时妙用修辞手段或文字技巧,从而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二、《葛底斯堡演说》两中译本对比

第1句: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up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对于第1句译文,石译和许译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后半部分。在内容上,“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这一句,许译为“人人平等”,石则译为“人人享有天赋的平等权利”。相对来说,石译更忠实于原文,即完整地传递了原文信息,做到了“达”,但这一语言表达在汉语中并不常见,且略显冗长,不够“雅”,故“人人生而平等”似乎更为合适。在结构上,作为演讲的开头,一句话精简、干练。原文句法结构为一个主谓语,后面紧跟两个分词。许渊冲也将该句译为一句,这样做虽然也能完整表达原文意义,但是却不能传达作者在演说当时铿锵有力的激情,不够“达”。相比较而言,石译将原句处理为两个句子的译法更为妥当,一个主语加两个“以……为理想,以……为目标”单独成句,句式显得短小有力,给人清晰明了之感,符合演讲的要求。故石译更贴近“信达雅”。

第6句: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not dedicate—we cannot consecrate—we cannot hallow—this ground.

三个并列结构的翻译,石译用了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表达法,更易于理解, 但是他只译出其中两个词。石将“we cannot consecrate—we cannot hallow”合译为“我们没有能力是……更加神圣”,从语气上来看,石译不像原文有排比的气势,风格略有不符,但是与原文的写作手法基本相符,同时也为后文做铺垫;许译“流芳百世”“永垂青史”有重复的嫌疑。因此,在语言表达效果上两种译法都不是很好,不够“雅”。另外,对“cannot”一词的翻译也是本句的一个关键点。许将其译为“不能”,石译为“没有能力”。在不考虑下文的情况下,这两个译本似乎都没问题。但结合第7句的分析,这里的“cannot”并不是许译的“不能”的意思,石译则较为准确——“没有能力”将这块土地变得特别。因为这块土地可以变得不一样,变得意义非凡,但是需要流血,需要牺牲。由此看来,许译似乎偏离了“信”。对于“this ground”,许将其译为“这一角战场”,同前文相照应,语言表达效果更好,也更“雅”。

第7、8句: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 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

针对第7、8句,许和石两个版本的译文均以“因为”开头,作者认为该词可以删去,并没有存在的必要。原文上下文关系明了,语言简洁,加上此类连词后反而显得啰嗦,违背了“雅”。许将该句译为“已经使这一角战场神圣化了,我们微薄的力量远远不能为它增光,或者使它减色”,此种译法并没有充分体现出这句话中两个部分的联系,叫人难以理解林肯在句尾为什么会说一句“或者使它减色”。石将其译为“已经使这块土地变得这样圣洁,我们的微力已不足以对它有所扬抑了”的做法似乎更为妥当:“这样”“已”使衔接更紧密,更符合“雅”。最后,石译“人们将永志不忘”比许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在这里做的事”语气强烈,更好表达原文情感。

第10句: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 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該句是由一个主句和由“that”引导的四个同位语从句组成的。许将其译为“我们更应该……,更应该……,更应该……,一定……,一定……,一定……”,译文使用三个连续的“更应该”“一定”构成排比句式,增加了译文在语气上的气势,且与原文结构相符。但是对于三个句子的主次关系,许译并没有区分出来。石译虽然没有用几个相同的词形成形式上的排比,通过几个独立的分句反而清楚明了地将原文的内在关系表达了出来,且读起来也通顺易懂。尽管句式上石译与原文的排比结构安排不相符,但思想内容上却同原文达成高度统一。最后,“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许译为“一定不能从地球上消失”而不是“永存于世”,可能是因为前文翻译中一出现类似表达,避免重复才采用反面的说法,这也是译者力图做到“雅”的一个体现。

三、结语

本文以“信达雅”为理论基础和评价标准,结合演说词类的语篇特点,对比分析了许渊冲和石幼珊对于《葛底斯堡演说》两个版本的部分译文异同。总的来讲,许译内容上归化程度比较大,语言表达较石译通顺,许译尊重原文语言风格且有意保留该风格,符合“雅”的特点;但许译中有几处并没有准确表达出原文的思想情感,因而不够“达”。当然,石译也并非完美,总体来看,石译与原文不论在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还是在表达方式方面,都与原文十分接近,其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忠实于原文,在“达”方面优于许译。翻译是艰难的工作。演讲词翻译中要求更大程度的“信达雅”,要在保留原文内容和表达通顺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翻译风格,如果过于执著地追求原文风格,造成译文表达不畅,读者无法理解,那就得不偿失了。好的翻译不仅要紧抓住文章的内涵,更要琢磨作者的感情,“设身处地”地翻译。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黄利萍,郭卫.解读“信达雅”[J].北方文学,2017(1):54-56.

[3]林璋.解读严复“信达雅”[J].中国科技翻译,2000,13(4):1-4.

[4]马万平.以泰特勒三原则评《葛底斯堡演说》三中译本[J].College English,2010,7(1):82-86.

[5]沈苏儒.对外报道教程[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6]王瑞玲.新闻标题翻译的“信达雅”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7,20(2):49-51.

[7]许渊冲.翻译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翻译,1984 (11):5-10.

[8]张翠.葛底斯堡演说译文赏析[J].文学教育,2017(11):25.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许渊冲译文
许渊冲:100岁的美与快活
Tao Qian,Saussure and Taoism:The Paradox of Poetic Language
许渊冲:翻译是一生的事业,更是生命的坚守
摔得挺美
许渊冲:翻译是一生的事业,更是生命的坚守
翻译界泰斗许渊冲:100岁前译完莎翁全集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