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

2018-09-17李玉玲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内容

【摘 要】 交往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界定了交往范畴,论述了交往与生产、生产力、实践之间的关系。认为交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交往的普通发展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马克思交往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理论;主要内容;现代启示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交往范畴的界定

马克思的交往思想不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下文简称《形态》)中提出,但在《形态》一文中对交往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阐述,标志着马克思交往思想正式确立。在《形态》中马克思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往关系”、“物质交往”、“精神交往”、“普遍交往”和“世界交往”等范畴进行了界定,并指出“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1]

《形态》中对交往的内涵作出一定论述,本文主要通过《形态》中与交往相关的几对关系来界定交往范畴。

1、交往与生产的关系

马克思在《形态》中从社会历史的视角考察了交往与生产的关系,并系统地论述了作为基础性的实践活动--交往和生产是如何影响社会有机组成部分间的运动、联系及发展。首先,交往和生产互为前提,相互作用。现实的人要生存,必须具备衣食住行和其他生活资料,那么人类的第一个社会活动便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活动,这种活动包含了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这些关系都在现实的个人之间的彼此交往中形成的,由此可见个人之间的交往是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其次,交往与生产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交往是生产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和基本保障,生产的发展也推动着交往的发展,促使交往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范围的扩大、程度的加深及交往的效率提高。

2、交往与生产力的关系

马克思在《形态》中对交往与生产力的关系进行了辩证论述,他指出交往形式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同时交往形式一定得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首先,交往形式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当交往形式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还没有成为过时的形式之前,它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它一旦桎梏生产力,就会阻碍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此时生产力与交往之間的矛盾便出现,也就是马克思所言的生产力与交往两者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2]交往形式既不能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也不能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交往形式与生产力的发展处在不断调适,经历从不合适调整到合适,曲折向前发展的过程,这也正是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

3、交往与实践的关系

纵观马克思经典著作,不难发现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从深层次上蕴含着交往思想和实践观,因为生产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生产力是在实践中发展的。在《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交往是一种社会实践,但二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从交往的主体来看,交往的主体都现实的感性的个人,每个交往的主体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生存,为了生存便要创造满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资料,此时交往关系和交往现象便出现。可见人与人之间这种关系是在实践中得以展开和形成的。虽然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的主体都是现实的个人,但二者的客体有区别。交往的客体是现实的个人,而实践的客体既可以是现实的人,也可以是物。

二、《形态》中关于交往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在《形态》中对交往的主要内容做了论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的交往思想不是一种假设,而是实实在在地指导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整个人类历史向前发展主要力量是交往、生产及交往与生产两者的相互作用。马克思在《形态》中深刻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论”,强调人类社会形成的第一个前提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在此前提下人类社会得以形成和发展。正如恩格斯精辟的论断: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3]同样马克思也认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二者的矛盾不仅会引起革命,同时也会有阶级冲突、思想斗争等附带形式,通过对旧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2、交往使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用“普遍交往”、“人类历史”和“世界历史”等范畴来表达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特别是资本逻辑统治下,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分工的细化,而分工的发展必然会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加强,最终引起世界性的交往。交往关系由最初的个人间的活动发展为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的活动。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广,普遍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因此以大工业为标志的生产与普遍交往的相互作用构成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动力。正如马克思指出:“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4]

3、交往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马克思在实践基础上将交往分为两大类: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他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5]这不仅强调了交往的实践性,而且明确强调了精神交往都是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

4、世界交往的普通发展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

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在《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交往的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首先,世界交往的普遍化为共产主义创造了物质条件。随着交往的扩大,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生产力巨大发展,消除普遍贫困,为共产主义的现实奠定物质基础。其次,世界交往的普遍化为共产主义的形成创造社会条件。普遍交往不仅使每个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而且使各国、各民族得到解放,相互影响、彼此促进,最终使各民族和各国不断发展,走向共产主义。

三、马克思交往思想的现代启示

马克思在《形态》一文中尤其是对交往的作用、交往方式、世界历史等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也是其交往思想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交往思想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规范交往行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在《形态》一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交往的不断扩大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路径。交往促使现实的人的意识觉醒,由最初的被动交往转向主动、自觉地交往,同时现实的人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深度上加深,使物质、精神、文化和信息等资源得以交换和共享,在交往、交流及合作中使现实的人的视野不断扩宽,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双方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当今,我们处于信息化时代,交往的方式呈现出多样性,难免有些不健康的交往方式出现,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下,利益的诱惑或权钱交易现象层出不穷,此时我们务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规范交往行为,在健康交往中不断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进而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

2、协调好各种交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更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快速发展阶段,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阻碍着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协调好国内外的各种交往关系,助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马克思在《形态》中所阐述的交往思想对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具有可借鑒性意义,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

3、加强世界交往是时代主题的召唤

人类历史滚滚向前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是全球化时代的主题,这一时代主题召唤我们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自主、自觉地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促使地域性的交往转向世界交往。一方面,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召唤世界各国远离野蛮、粗暴的交往。诸如暴力、战争等粗暴、野蛮的交往不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不是制造某种社会的根据,而仅仅起着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召唤世界各国以温和的方式进行交往,我们要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规则同其他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使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世界各国朝着多级化方向健康发展,促使人类历史走向世界历史。

【注 释】

[1][2][3][4][5] 中央编译局.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

【作者简介】

李玉玲(1987-)女,陕西延安人,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内容
现代化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组织管理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十大亮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新形势下高职生诚信档案的有效构建方法
罗辀重教育思想探析
《共产党宣言》主要思想的当代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