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肃南上石坝河石窟第3窟壁画研究

2018-09-17张利明张敏

敦煌研究 2018年3期

张利明 张敏

内容摘要:肃南上石坝河石窟是一处地处偏远的小型石窟,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近年来由于对西游记壁画的关注,这处石窟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以第3窟中的壁画为研究对象,首次对壁画的空间分布、题材选择、情节内容做了详细、全面的阐释与研究。不仅解读出了所有的西游记壁画,还分辨出了观音救难等画面。在此基础上又对壁画的题材组合、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营建意图和壁画反映的社会思想状况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上石坝河石窟;西游记壁画;观音救难壁画;观音信仰;三教合一

中图分类号:K87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8)03-0079-12

Abstract: Though the Shangshibahe Grottoes in Sunan are so small and remote that few people know they exist, due to the popularity of the murals describing the Chinese Buddhist story of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they contain this grotto has been gradually gained in popularity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murals in cave 3 for the first time by study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me selection, and contents of the murals in detail. The authors have not only identified all the scenes pertaining to Journey to the West, but also discovered several murals about Avalokitevara rescuing people from disaster. On the basis of these analyses, the paper puts forth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m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nt and form,the intention behind the caves construction, and the social ideology implied in the murals.

Keywords: Shangshibahe Grottoes; murals depicting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murals of Avalokitevara rescuing people from disaster; belief in Avalokitevara; combination of three religions

上石壩河石窟{1}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曲家口子村西约0.8千米处,距肃南县城约45千米(图1)。石窟坐落于祁连山北麓,背山面水,大体方向是坐西向东,方向为110°{2},地理坐标为北纬39°27′35.4″,东经98°33′47.4″。石窟破损严重,现存4个洞窟{3},2003年肃南县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石窟正对面不到百米的台地上保留着一段残墙和大量的砖瓦残片,推测其上原建有寺庙等建筑(图2)。

该石窟不见于历史文献,也无相关碑碣题记可考,鲜为人知。2013年刘玉权先生介绍了这处石窟并重点介绍了第3窟中的部分西游记壁画,这也是首次对它进行专门介绍和研究[1]。此后,唐国增先生在他的书中也介绍了第3窟中的西游记壁画{4}。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3窟的西游记壁画上,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例如:对壁画题材的多样性认识不足,将观音救难壁画误认为是西游记壁画;壁画的画面分割存在巨大问题,将不同情节中的人物混杂到一起,导致壁画内容难以辨识;图像描述不准确,未对图像进行学术性的考证和正式定名,辨识结果的说服力不足,等等。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壁画的年代问题已基本解决,其绘制年代应与民乐童子寺石窟的同类壁画相近,绝对年代应在乾隆晚期至嘉庆初期{5}。壁画的画面分割和辨识、定名问题尚未解决,对该石窟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研究的滞后,导致其历史、宗教和文化价值长期被湮没。全面、深入的研究亟待进行。

一 第3窟壁画的空间布局与题材选择

第3窟保存基本完好,四壁均存。平面纵长方形,拱形顶;左、右壁自地面开始起拱,略有弧度;圆拱形窟门,窟门两侧前壁略呈半圆拱形。后壁起通壁高台;左右两壁后部亦各有一较矮小的台座,两台座大小基本一致,与后壁高台相连,左右对称分布。据台座之后墙面上绘制的身光和头光推测,台座之上原有塑像,惜今已不存(图3)。

窟内壁画依据此窟空间结构的特点布局,绘满各壁。以左右两壁后部矮小的台座为界,可以将壁画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部壁画包括前壁(窟门两侧)、窟顶前部和左右两壁前半部分的壁画。这部分壁画均绘于双墨线勾勒的边框内,各部分之间分割明确,题材各异,单独成幅;空间上对称分布,内容上相互呼应、补充。后部壁画包括后壁、窟顶后部和左右两壁后半部分的壁画。这部分壁画中,窟顶和左右两壁的壁画连为一体,共同组成一幅图案;空间上仍然保持对称。

前部壁画是该窟壁画的主要部分,占了窟内壁画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题材多样,包括西游记、观音救难、五福捧寿等等。后部除窟顶的太极八卦和佛教八吉祥图外,主要是为配合台座上的塑像绘制的背景性壁画,相对简单。

前部左右两壁对称分布的故事画最为精美复杂,是学界一直以来关注的主要对象。由于破坏严重和认识的不足,这些壁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读。首先,要解决的是不同故事间的画面分割问题,绝大多数故事之间是以红色卷云纹来分割的;人物驾云飞行则用单独的白色云朵表示,且只出现在西游记壁画中。其次,要解决壁画的题材问题,两壁的壁画只有西游记和观音救难两种题材;左壁壁画以中间为界可以分为上下两层,右壁壁画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两壁上层均为西游记壁画,下层主要绘观音救难;左右两壁相对的壁画不仅题材基本一致,构图和内容上也有着一定的相似和呼应关系。

二 壁画内容考释

鉴于一些壁画破坏严重,仅依靠画面本身很难判断其内容,故本节只讨论那些画面相对完整,能够准确识别出内容的壁画。其余壁画将在后续的章节中根据壁画整体的题材选择、空间布局和形象特点等因素综合进行推断分析。

(一)石窟前部的壁画

1. 前壁壁画

前壁壁画绘于窟门两侧,左右各一幅。依壁面形状构图,周边以双墨线勾勒出半圆拱形边框,框内白地,以水墨画的形式勾勒山水人物(图4)。

左侧绘渔翁图,渔翁头戴斗笠,身被蓑衣,下着短裤;右手执鱼竿,躬身右向立于岸石之上,是一老者形象;其身后山石高耸,松柏挺立,地下放一个鱼篓。右侧绘樵子图,樵子头戴宽檐帽,身着交领衣,长裤及踝,双袖挽起;身材魁梧健硕,右肩担柴,甩手阔步左向前行;身后亦绘山石树木。两幅画面中,人物相向而立,整体对称分布;一人于岸边静依孤篷,一人于林间踏步前行;一静一动,一老一少,相映成趣。推测此二人为《西游记》中人物,下节详述(图5)。

2. 窟顶壁画

壁画呈长方形满绘于圆拱形顶前部,白地,双墨线边框。画面正中绘大幅圆形团寿纹,其外围环绕五只朱红色蝙蝠,寓“五福捧(拱)寿”之意;四角各绘一只硕大的朱红色蝙蝠,皆头向中央,双翅展开,伏于壁面;蝙蝠和团寿纹之间间以朱红、靛蓝和姜黄色祥云。将祥云和大量红色蝙蝠绘于窟顶,蝙蝠翩跹起舞,直至云端,蕴含着民间信仰中朴素的“洪(红)福(蝠)齐天”之意。整个画面的布局颇具匠心,规矩对称又不失灵动(图6)。

3. 左、右壁壁画

左右两壁壁画亦绘于长方形边框内,画面大小基本一致,对称分布,均绘多幅西游记和观音救难壁画。为方便描述,将有情节的壁画由窟门向内、由上向下依次编号;不区分故事题材,连续编号。据画面布局特点和分割规律,可将左壁壁画分为9个画面,右壁11个,共20个画面。其中,左壁编号故事画8幅,右壁10幅,可直接判定内容的各6幅。两壁最外侧各绘一幅巨大的人物画,因未绘具体情节故不编号。下面将由外侧向内侧、先左壁后右壁依次对壁画进行描述和释读(图7、8)。

最外侧两人为武士形象,魁梧高大,约占整壁面积的三分之一。两人和内侧故事画之间以大量朱红色卷云纹为界,二人分别于左右壁相对站立。

左壁武士内着青衣,外着朱色盔甲;面部稍毁,清秀白净,傲然挺立;双手合十,小臂内托石青色分节鞭,横于胸前。右壁武士内着白衣,外着靛蓝色宽袖大袍;发丝细密柔长,呈火焰状向后上方飞扬,发根中央束一圆形宝珠;青面、巨耳、朱髯、赤眉;怒目圆睁,眉间多生一竖眼;双手亦合十,小臂内托长柄钺斧,横于胸前。推测此二人是《西游记》中为唐太宗镇鬼的门神秦琼和尉迟敬德,下节具体分析。

(1)左壁第1幅 小圣施威降大圣

位于上层最外侧,可看到9个人物,分成四部分。外侧最上部大部分被抠去,共二人,仅存头部;两人身后有屏风,中分为两部分。外侧之人头戴冕旒,丹凤眼,八字胡,两鬓及下颌蓄长须;内侧之人戴宝冠,为女性形象。此二人为玉帝和王母,相互对视,似在交流。外侧中部亦绘二人,立于祥云之上。外侧之人双手抱于胸前,托杨柳净瓶,是观音菩萨;内侧之人额头硕大前突,白髯及胸,躬身而立,左手持金刚镯,右手拄龙头杖,是太上老君。二人均面向内侧,注视下方。内侧中部亦于云头站立二人,外侧之人身披铠甲,双手持镜举于左肩,注视下方;内侧之人扎双丫髻,着无袖衫,双手各持一圈,注视下方。此二人为托塔李天王和哪吒。下部一人披甲,右手持兵器,踩独立云头跨步向下方地面冲去,惜头部被毁,面容不清;下方地面,一人持棍仆倒在地,此人的右脚正在被一只细犬撕咬。仆倒之人的面部和狗的身体亦被毁。三者分别是二郎神、孙悟空和哮天犬(图9)。对照《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2](下文称“李评本”)第六回插图和原文描述,可确定壁画描绘的是《西游记》第六回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情景。原文如下:

即摆驾,同道祖、观音、王母与众仙卿至南天门……李天王与哪吒,擎照妖镜,立在空中……菩萨道:“我将那净瓶杨柳抛下去,打那猴头;即不能打死,也打個一跌,教二郎小圣,好去拿他。”……老君道:“有,有,有。”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个圈子,说道:“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取诸物;一名‘金刚镯,又名‘金刚套。当年过函谷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

话毕,自天门上往下一掼,滴溜溜,径落花果山营盘里,可可的着猴王头上一下。猴王只顾苦战七圣,却不知天上坠下这兵器,打中了天灵,立不稳脚,跌了一跤,爬将起来就跑;被二郎爷爷的细犬赶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他睡倒在地,骂道:“这个亡人,你不去妨家长,却来咬老孙!”急翻身爬不起来,被七圣一拥按住……[3]{1}

(2)左壁第2幅 观音现像伏妖王

位于上层中部,紧挨着第1幅,故极易被纳入第1幅画面中。半空中一人于白色云朵上跨一怪犼,身后有背光、头光;此人面部已毁,左手执如意,右手前伸指向下方;怪犼亦回首望向下方。此为观音菩萨骑金毛犼。下方地面上有一人,身体被毁,残留头部和上肢,头戴金箍,尖嘴猴腮,双手持圈上举,圈上系三个铃铛。此为孙悟空擎紫金铃(图9)。对照李评本插图和《西游记》原文可知,这幅描绘的是第七十一回观音现像伏妖王的情景。描述如下:

那菩萨才喝了一声“孽畜!还不还原,待何时也!”只见那怪打个滚,现了原身,将毛衣抖抖,菩萨骑上。菩萨又望项下一看,不见了三个金铃。菩萨道:“悟空,还我铃来。”行者道:“老孙不知。”菩萨喝道:“你这贼猴!若不是你偷了这铃,莫说一个悟空,就是十个,也不敢近身!快拿出来!”行者笑道:“实不曾见。”菩萨道:“既不曾见,等我念念《金箍儿咒》。”那行者慌了,只教:“莫念!莫念!铃儿在这里哩!”

(3)左壁第4幅 观音救难之火坑难

位于下层最外侧,第1幅的正下方。画面外侧绘高耸的山峦,悬崖边一人朝内侧站立,双手高举一块巨石作抛掷状,注视下方;悬崖下是微波荡漾的水面,靠近悬崖的位置,有一人坐红色莲台漂浮于水面上,此人面部已毁。此画面描绘的是观音救难中推落大火坑的场景(图10)。可与《观世音菩萨普门品》{2}正文和偈语中的描述相对应,分别是:“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4)左壁第5幅 观音救难之罗刹难

紧挨着第4幅,破坏严重,可以看到水面上漂浮着一只船,船头跪着一人,惜上半身被毁;此人身后还残留船篷的帘布,船头前方的波涛中钻出一头怪物,上半身露出水面,头部被毁,可见腰腹,右爪前伸,头上立角高高竖起。根据插图和同类壁画,可以确定,此幅为观音救难中的罗刹难(图10)。《观音菩萨普门品》正文和偈语中的描述分别是:“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5)左壁第7、8幅 观音救难之雹雨难、刀杖难

这两幅位于下层的最内侧,壁画下部无明显的分割物,极易被混在一起。第7幅,半空中有一人,身体大部被毁,只见其右手持锤,右脚下盘蹑一鼓,四周悬环连鼓五个,周身被火焰包围,此为雷公;下方地面有一人,面部被毁,着朱红色长袍,撑乌面破伞,向前奔跑,回首上顾,看向雷公处。此画面可与《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语中的描述相对应:“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第8幅,靠着边框绘一方形大帐,帐内置桌。桌上放官印、文书和山字形笔架;桌后坐一人,着官服,戴幞头官帽;桌两侧各站立两人,外侧二人着朱红色外衣,手中各持一刀,靠近边栏处之人的弯刀断成几截,有两截掉落在身前;桌前中央有一人,上身赤裸,双手反缚,低头下视,背向断刀之人跪于地面。此画面可与《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正文和偈语中的描述相对应,分别是:“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6)右壁第1幅 心猿归正

绘于上层最外侧。画面外侧绘山崖,崖下一只猴子赤身裸体,跪地作揖;前方唐三藏躬身站立,左手拄锡杖,右手前伸,似在与之交流;唐僧身后站立一人,武士装扮,左手按腰刀,右手持叉,看向猴子。此幅画面较为简单,先前已被辨识。画面与李评本第十回插图相似,描绘的是《西游记》第十四回唐僧将悟空从五行山下救出后,悟空致谢的场景。原文如下:

三藏又行了许远,下了山,只闻得一声响亮,真是个地裂山崩。众人尽皆悚惧。只见那猴早到了三藏的马前,赤淋淋跪下,道声:“师父,我出来也!”对三藏拜了四拜,急起身,与伯钦唱个大喏道:“有劳大哥送我师父,又承大哥替我脸上薅草。”

(7)右壁第2幅 妖魔宝放烟沙火

绘于上层中间,共两人。下方赛太岁站在山崖上,左手举紫金铃,紫金铃向空中释放出火焰、黄沙和白烟;上方孙悟空被烟、火、沙笼罩,背向妖王,左手上举右手擎棒,跨步向上腾跃,落荒而逃。画面与李评本第七十回中的插图几乎完全一致,《西游记》原文中没有关于这段情景的详细描写,可与壁画对应的片段如下:

那行者慌了手脚,丢了金铃,现出本像。掣出金箍如意棒,撒开解数,往前乱打。那妖王收了宝贝,传号令,教:“关了前门!”

(8)右壁第4幅 观音救难之毒药难

位于中层外侧,绘三人在亭中宴饮的场景。亭内侧两人着长袍,戴幞头乌纱帽,坐于方桌前,手中各持一酒杯;亭子外侧之人头部被毁,双手扶栏杆,躬身探出栏杆之外。方桌中央放一盘菜,靠近外侧之人的一边放着酒壶、杯子和箸各一双。对照《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刻本插图和有题记的同类壁画可知,画面描绘的是观音救难中的毒药难。可与《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语中的描述相对应:“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与本人。”

(9)右壁第5幅 尸魔三戏唐三藏

此幅绘于中层中间、第2幅正下方。刘玉权先生已作了详细的描述和人物判定[1]60-61,不再赘述。需要补充的是在唐僧的下方还有一匹白马,大部分被毁,残留前腿、马鞍和屁股。描绘的是《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中的一段情景。李评本中的插圖与此相似,只是没有出现孙悟空,沙僧和马的位置也不同,但并不影响故事的判定。原文中关于此段的描述较为详细且与壁画非常吻合,仅摘录直接描述此画面的片段:

好妖精,停下阴风,在那山凹里,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瓷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三藏见了,叫:“八戒、沙僧,悟空才说这里旷野无人,你看那里不走出一个人来了?”八戒道:“师父、你与沙僧坐着,等老猪去看看来。”那呆子放下钉耙,整整直裰,摆摆摇摇,充作个斯文气象,一直的觌面相迎……

只见那行者自南山顶上……睁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盂,掣铁棒,当头就打。

(10)右壁第6幅 观音救难之堕落难

画面较窄,绘于下层最外侧、第4幅正下方。画面外侧绘高耸的悬崖,崖边站立一人,扬手迈步,看向崖下;另一人从崖上堕落,头朝下悬在半空,此人上半身被抠去,只残留腿和衣摆;此人下方伸出一只手,惜手掌被毁,仅残留戴着双镯的手腕。与其它壁画不同的是,这幅壁画的整个画面被白色的云朵包围。且白色云朵连绵不绝,向内侧壁画延伸,横穿多个画面,形成了明显的画面分割线。此幅描绘的是观音救难中的堕落难(图11)。可与《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语中“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相对应。

(11)右壁第8幅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

此幅位于第5幅下方的两山之间,画面较小,场景简单,充分利用了壁画空间。画面中绘两人,上方之人头部被毁,肩扛芭蕉扇,是孙悟空。下方之人大部分被毁,仅残留一条腿和腰的一部分,从腿部的动作看,似在向前奔跑;据鞋、裤子、衣摆、腰带的样式和颜色判断,此人为猪八戒(图12)。《西游记》中与芭蕉扇有关的章节为第五十九至第六十一回,并且在李评本中每一回都配了一幅绘有芭蕉扇的插图。对照插图,画面中只出现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是第六十回“孙行者二调芭蕉扇”的配图。然而对照原文,对此画面的描写出现在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破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开头,描述如下:

话表牛魔王赶上孙大圣,只见他肩膊上掮着那柄芭蕉扇,怡颜悦色而行……我若当面问他索取,他定然不与……且变作猪精的模样,返骗他一场。料猢狲以得意为喜,必不详细提防。好魔王,他也有七十二变……把宝剑藏了,念个咒语,摇身一变,即变作八戒一般嘴脸,抄下路,当面迎着大圣,叫道:“师兄,我来也!”

这大圣果然欢喜……见是个八戒的模样,便就叫道:“兄弟,你往那里去?”牛魔王绰着经儿道:“师父见你许久不回,恐牛魔王手段大,你斗他不过,难得他的宝贝,教我来迎你的。”

笔者认为这段描述应当归属在孙行者二调芭蕉扇的故事中,画面描绘的是二调芭蕉扇的余绪。故将此幅定名为孙行者二调芭蕉扇。

此外,壁画辨识过程中除了依据文本和版刻插图外,笔者还对照了张掖大佛寺和民乐童子寺石窟的同类壁画。在这两个地方的壁画中可以找到与上石坝河石窟左壁第2、4、7、8幅,右壁第4、6、8幅情节相同的壁画,这为确定这里壁画的内容提供了更加丰富可信的资料。关于这些壁画的对比研究,将有专文论述。

(二)石窟后部的壁画

后壁与左右两壁后部的壁画较为简单,主要绘背光和头光。左右两壁的背光头光周围还绘着蝙蝠和祥云(图13)。

窟顶后部中央内凹,以伞盖的形式绘太极八卦图。八卦图周围环绕佛教八吉祥图案,各对应一卦。对应关系是:宝幢(盖)对应乾卦、法轮对应巽卦、宝伞对应坤卦、法螺对应离卦、(莲)花对应兑卦、宝瓶对应艮卦、金鱼对应震卦、吉祥结对应坎卦。八吉祥图案周围为祥云和蝙蝠,与左右两壁连为一体(图14)。

三 左右两壁壁画间的关系

及部分内容推测

左右两壁对称分布是该窟壁画在空间布局上的最大特点,窟门两侧的渔翁图和樵子图,左右两壁的门神和故事画、台座和背光甚至蝙蝠和祥云,都保持着这种严格的对称关系。细节方面:左右两壁故事画的下层外侧均绘悬崖,崖上站立一人;下层内侧几乎同样的位置绘制同样的方帐,帐下置桌,桌后坐人,场景构图非常接近。

通过对壁画内容的释读,我们发现左右两壁的壁画不仅在空间上对称,而且相互对称的壁画在内容上亦有关联和呼应。左壁第1幅为《西游记》第六回“小圣施威降大圣”,与之相对的右壁第1幅为《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二者分别描绘了在观音菩萨的点化下收服孙悟空和释放孙悟空的场景,一收一放,相互呼应。右壁第2幅与左壁第2幅对应,分别是《西游记》第七十回和七十一回之事,描绘了金毛犼用紫金铃大败孙悟空和收服金毛犼后孙悟空向观音归还紫金铃的场景,两幅画面统一连贯,共同描绘了一个完整的情节。左壁第4幅和右壁第6幅相对,分别是观音救难中的火坑难和堕落难;二者构图、场景和题材都非常一致。根据以上所举例证再结合前壁的渔翁和樵子图、左右两壁的武士图,可以确定:一、左右两壁相对的壁画在题材上保持一致性,即表现同一种题材;二、相对的壁画在情节上相互呼應或前后相连。那么,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对那些破坏严重难以辨识的壁画做出合理的推测(图15)。

进而,根据对壁画空间布局和内容安排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该窟壁画题材的选择和画面的分布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精心策划和设计的。那么,这一点也是我们进行壁画内容推测的重要前提。

首先,关于左右两壁的武士图像。它们同其内侧的西游记和观音救难壁画共同绘制,三者在空间组合上是一个整体。题材内容上,武士图像虽然体量大但相对数量极少;笔者认为它们应当不是独立的题材,而是《西游记》题材或观音救难题材中的一个情节内容。我们可以在《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原文如下:

叔宝道:“陛下宽心,今晚臣与敬德把守宫门,看有甚么鬼祟。”……当日天晚,各取披挂,他两个介胄整齐,执金瓜斧钺,在宫门外把守。

此外,在与其临近的民乐童子寺石窟中也出现了这一回中的壁画,二者时代相近。可见这一情节在当时这个区域内比较流行。因此,我们认为左壁武士为秦叔宝,右壁武士为尉迟敬德,二者充当门神绘于两壁最外侧。

那么,为何不将二者绘于前壁窟门两侧呢?二者作为镇鬼门神,其形象无论是在人们意识中还是在具体表现上都要求高大魁梧,孔武有力。而前壁空间有限,半圆弧形壁面又不利于构图,很难表现出它们理想的形象。相反,左右两壁能够满足条件,将二者以巨幅形象绘于紧挨着窟门的最外侧也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同时,这也是工匠根据洞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艺术改造典范之一。

其次,基于对壁画题材选择、空间布局和思想指向的整体考虑,我们认为窟门两侧渔翁和樵子图的绘制也应当服从于整个石窟的营建意图,属于《西游记》题材或观音救难题材中的一种。果然,《西游记》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中用了一半的篇幅来描写渔翁张稍和樵子李定的对话,非常精彩。二人是不登科的进士,是识字的山人;隐匿山林自由自在,说的尽是些警世真言。工匠依文意以白描手法绘制,理解恰当,很好地诠释了自由淡薄的故事内涵。这样的内容选择与这处石窟偏僻幽远的地理位置非常契合。在感叹工匠的创造性之余,也可以体会到赞助者的某些营建意图和人生追求。

最后,我们讨论绘有情节的《西游记》和观音救难壁画。左壁第6幅与右壁第8幅相对。左壁第6幅破坏严重,残留两人。下方山洞门前站立一女子,面部被毁,头戴冠,与第1幅中王母所戴之冠相同;身着绣裙,持双剑,左剑上指,右剑下按。前方空中,一人驾云远去,上身被毁,从残留的形象看此人是孙悟空无疑。《西游记》原文中载铁扇公主使两口青锋宝剑,可与壁画中女子的形象相对应(图10)。对照李评本插图,此幅的场景、构图与第五十九回“孙行者一调芭蕉扇”十分相似。同时,与其相对的右壁第8幅描绘的是第六十回“孙行者二调芭蕉扇”的场景,二者在内容上可以呼应。因此,推测此幅为第五十九回“孙行者一调芭蕉扇”的画面。

左壁第5幅与右壁第7幅相对。右壁第7幅大部分被破坏,仅剩画面左侧的一棵大树,树上攀援着一个人,上半身被毁,仅残留右脚和裙摆。根据与左壁壁画的对应关系,推测此幅为观音救难中的毒蛇难(图10、11)。

左壁第3幅和右壁第3幅相对。左壁第3幅保存基本完好,一山洞前站立三人,中间是一位道人,两侧侍立二童子;道人伸手指向前方上空,前方空中孙悟空驾云欲行,回首作揖看向道人,两人似乎在进行交流。此前,有学者将此幅定为第二回中孙悟空首飞筋斗云的画面,有待商榷。此幅中孙悟空腰系虎筋绦头戴金箍儿,从《西游记》原文来看,孙悟空的这种形象从第十四回后半部分才开始出现。再考察本窟中孙悟空的形象,其相貌和服饰的画法非常一致,其形象特征亦与原文保持一致。在可以确定情节的壁画中发现:在第六回和第十四回前半部分中出现的两个孙悟空形象均未系虎筋绦,未戴金箍儿;在第十四回之后出现的三个孙悟空形象中均有穿戴。因此,可以确定这幅壁画的情节应当在第十四回之后。据画面,笔者推测其描绘的可能是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三岛求方”中孙悟空出发之前与镇元大仙对话的场景。对应的原文如下:

你看他急整虎皮裙,出门来对大仙道:“先生放心,我就去就来。你却要好生伏侍我师父,逐日家三茶六饭,不可欠缺。若少了些儿,老孙回来和你算账,先捣塌你锅底。衣服禳了,与他浆洗浆洗。脸儿黄了些儿,我不要;若瘦了些儿,不出门。”那大仙道:“你去,你去,定不教他忍饿。”

好猴王,急纵筋斗云,别了五庄观,径上东洋大海。

右壁第3幅大部分被毁,仅可看到一座院落。院子里长着一棵大树,院门半开,门内站一人,大部分被毁,可看到胸部的白髯,推测为一老者。在李评本中没有找到能与其相对应的画面,其内容未能确定。

根据已经辨识的壁画可以推测右壁第9、10幅均为观音救难壁画。因其破坏严重,又缺乏相似画面作证,难以辨识,仅对画面作一详细描述,留待日后解决。

依笔者对画面的分割,右壁第9幅共绘四人,从左向右一字排开,面部均有一定程度的毁损。左起第一人为男性,着白色长裤短衫,左手拄棍,右手后摆,迈步踮脚,呈向前奔跑之势;第二人为女性,长发盘起,束头巾,着白色长裤、石青色短衫,双手聚拢前伸,迈步前行;第三人为男性老者,着靛蓝色长袍,腰间束长带,双手扶龙头拐杖站立。第四人为年轻男子,额间束带,身材魁梧,赤膊跣足坐在地上,右手握一个带有桥形把手的长方形薄木板,倚在地面上,不知为何物(图12)。

右壁第10幅绘6人,其头部和身体大面积损毁,场景与左壁第8幅相同。帐下正中坐一人,髡发朱袍;两侧各站立一人,着长袍,腰间束绦;帐前站立三人,最左侧一人着宽袖长袍,右手拄拐;其身前,一人十分矮小,着红色长裤,躬身站立;最右侧一人较为高大,着红色长袍,面向二人站立(图12)。

四 结 语

肃南上石坝河石窟壁画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是当时社会、文化、宗教、艺术和民间信仰的真实写照。本文着重探讨了壁画的题材内容和空间布局,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应当注意,更为重要的是隐藏在内容和形式之后人的需求创造,即内容和形式看起来要能够服从于内涵的需要。人創造艺术,具体来说,这些壁画是由营建石窟的赞助者和工匠(或艺人)共同创造的。赞助者的营建意图通过工匠之手得以实现,而工匠在艺术实践和表达的过程中又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技艺和实际情况创造出极具风格的艺术作品。然而,个人又是无法超越历史环境而存在的,这些个人或小集体的营建意图和艺术技艺又恰恰反映了他们所处的那个时空环境中整个社会的集体意识。因此,必须透过外在的内容和形式看到当时人们的思想和社会意识。

宗教艺术作为一种复杂的艺术现象,善于将各种题材形象杂糅融合。石窟中绘制了《西游记》壁画、观音救难壁画、五福捧寿图、太极八卦图等题材多样的壁画。它们中既有带着文学属性的民间艺术,又有世俗性的民间艺术,还有纯粹的宗教艺术,三者混杂融合,构成了本窟丰富多彩的艺术内容,而其综合属性又是宗教的。如果我们从宗教的角度看待艺术,石窟中共绘制了9幅《西游记》故事壁画,其中有两幅直接出现了观音形象;其余各幅也与观音直接相关,或是描绘师徒四人遇到危难等待观音来救,或是描绘在观音的救度下脱离危难;观音救难壁画则直接表现观音信仰,毋庸多言。二者组合共同表现观音信仰也并非这个石窟的专利,是这一区域长期以来的传统。至于五福捧寿、太极八卦图,很显然这是三教合一的产物。

无论是观音信仰还是三教合一,都是从大的社会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实际上,透过这些壁画首先看到的是个体。若回归到与石窟直接相关的个体,回归到当时人们具体的思想,那么,这些通过丰富的故事题材、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复杂的社会意识,便浓缩成了极其朴素、实际的个人愿望,即希望得到各方神祇的协力护佑,拔苦去难,多福多寿。民间信仰的成分虽然复杂,但指向却很集中、明确。

附记:

肃南上石坝河石窟地处偏远,交通极为不便。为完成此文写作,导师魏文斌教授委派我们到石窟现场做了调查,拍摄了清晰图版,并依此绘制了线描图。肃南县文物局唐延青局长为此次调查提供了便利,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刘玉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上石坝河石窟的西游记故事壁画[J].敦煌研究,2013(3):59-63.

[2]吴承恩,著,李卓吾,评.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3]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