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分析及防治技术

2018-09-17黄茂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13期
关键词:病穗率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黄茂

摘 要:通过调查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2018年宣州区环境菌源总量高,气象条件相对较适宜发病,该区小麦赤霉病未防治田间自然发病程度达5级,防治后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为3级,且小麦赤霉病防治2次明显优于防治1次,早熟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低于迟熟或恋青晚熟小麦。因此,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3-0056-03

宣州区是皖南山区耕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县,总耕地面积5.73万hm2,常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hm2以上。小麦赤霉病是宣州区小麦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不仅造成小麦产量损失,而且还影响小麦品质,从而大大降低小麦种植户的效益。2010—2018年,该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除2013年属轻发生和2017年属中等发生外,其余年份均属中等偏重发生。本文通过分析多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为今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出相应防治技术,提供参考。

1 病害发生流行的条件

1.1 环境菌源总量高 近几年宣州区全面推进秸秆全量还田,小麦在播种时均实行轻简化免耕种植,田间粉碎的水稻秸秆大部分或全部都在小麦的畦面上,田间菌源寄主增多,造成环境菌源总量高。2018年3月26—30日调查麦田稻桩,稻桩丛带菌率平均为52%,比2017年同期多48.57%,比近3年同期均值多14.44%,株带菌率平均为13.2%,比2017年同期多30.95%,比近3年同期均值多83.58%。具体详见图1。

1.2 小麦开花期与孢子释放高峰期吻合度高 宣州区小麦正常的开花期每年均在4月3—15日,晚播小麦一般在4月18—21日,年度间相差1~2d。从表1可以看出,小麦赤霉病孢子释放高峰在4月上旬中期至中旬末期,但年度间差异较大,根据生物进化和适应性原则,小麦赤霉病孢子释放高峰期每年都与小麦开花期高度相吻合。

1.3 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抗性不强 2012—2018年宣州区种植的小麦品种均为江苏宁麦系列、扬麦系列和镇麦系列的红皮小麦,如宁麦13、宁麦9号、扬麦15、杨麦16、扬麦20、镇麦168等品种,这些品种相对白皮小麦对赤霉病有一定的耐病性,但对赤霉病的抗性都不是很强。

1.4 偏施或重施化学肥料,利于小麦赤霉病的重发 2018年恋青晚熟小麦明显较常年多,约占小麦种植面积的30%。由于2017年小麦播种较晚,春后长势较差,种植户为了不断追求高产,大量补施化肥,造成后期小麦恋青晚熟,发病程度明显重于正常施肥田块。2018年5月4—11日调查,正常施肥田块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平均为5.7%,病指平均为1.64;化肥重施的田块病穗率平均为19.29%,病指平均为5.54。

1.5 气象条件对小麦赤霉病发生较有利 2018年宣州区4月上旬降了2次雨,分别为4月2日和4月5—6日;4月中旬连续降了3d雨,即4月12—14日;4月下旬降了2次雨,计2d,分别是4月21日和4月23日,具体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早熟小麦在开花期几乎错过了雨期,是轻发的主要原因,中迟熟小麦在开花期和灌浆期均遇到降雨天气,是其重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由于2018年4月份降雨时间期间短,给宣州区无论何种类型的小麦赤霉病防治提供了时间准备,通过田间调查发现,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小麦和未防治的小麦之间差别较大。

2 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大田病情发生特点

根据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小麦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对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进行分级,具体见表3。

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防治后的发生程度为3级,未防治的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病程度达4级或5级,小麦赤霉病田间病穗率大田表现为早熟小麦轻于中迟熟小麦,防治2次的轻于防治1次的,防治1次的轻于未防治的,病情指数今年均低。

2.1 防治后田间病穗率、病指均较常年低 从图2可以看出,自2013年后宣州区小麦赤霉病防治后的发生程度均为3级,平均病穗率均在10%以上,2018年5月4—11日調查,防治后的田块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平均为14.63%,病指平均为4.25,在环境条件近乎相同的条件下,通过适期对路用药防治,病穗率和病指年度间差别不大。

2.2 早熟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发生程度轻于中迟熟小麦 由表4可知,宣州区近3年早熟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都低于中迟熟小麦。2018年5月4—11日在宣州区主产区调查,早熟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平均为7.15%,病指平均为1.85;中迟熟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平均为18.11%,病指平均为6.85。早熟小麦赤霉病病穗率比中迟熟小麦低60.51%,病指低72.99%。

2.3 田间小麦赤霉病防治2次的病穗率低于防治1次的 5月4—11日调查,宣州区小麦赤霉病防治2次的平均病穗率为7.15%,病指平均为1.85;防治1次的小麦赤霉病平均病穗率为18.14%,病指平均为5.44;防治2次的小麦赤霉病病穗率比防治1次的低60.58%,病指比防治1次的低65.99%,具体详见表5。

2.4 未防治的田块自然病穗率高,病情指数重 5月4—11调查,宣州区未防治的田块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程度为5级,病穗率平均为79.5%,病指平均为34.63,病穗率比2017年同类高14.38%,病指比2017年同类高97.88%。

3 防治技术

3.1 大力推广深翻,减少小麦赤霉病病源寄主绝对量 小麦子囊壳成熟后,遇水滴或相对湿度大于98%的条件即能释放子囊孢子,相对湿度小于95%时不能释放孢子,孢子释放后借风雨进行传播,通常传播高度为1~1.3m,少量可达10m,但作物层中孢子仍最多,因此小麦赤霉病的初侵染以本田或本地区为主[1]。宣州区近几年全面推进秸秆禁烧和全量还田,田间秸秆较多,应大力提倡和推广在水稻收割后立即进行旋耕深翻,将秸秆深埋土底后再进行播种,这样可以减少小麦赤霉病菌源寄主绝对量,从而降低小麦赤霉病环境菌源总量。

3.2 适时早播 宣州区小麦抽穗开花期大部分在清明至谷雨期,此期间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降雨,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风险很大,因此宣州区小麦应适当早播,在翌年4月上旬前抽穗开花。通过多年的观察和总结,宣州区小麦适宜播期在每年的10月25日至11月7日。

3.3 选育抗耐病强的品种 目前,宣州区种植的小麦品种主要是扬麦系列、宁麦系列和镇麦系列的红皮小麦,对小麦赤霉病有一定的耐病性,应继续筛选一些抗耐病性强的品种推广种植。

3.4 适期开展对路药剂的防治 小麦赤霉病子囊孢子最先侵染小麦的部位是花药,其次为颖片内侧壁[2],所以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应在花期。鉴于小麦抽穗开花的秩序是先穗轴中部、再上部、最后再下部,防治应该防治2次,第1次防治在初见小麦中部有小黄花,药后7d再进行第2次用药防治,药剂可选用氰烯菌酯、多菌灵(悬浮剂)、戊唑醇、苯甲·多抗、咪鲜胺、戊唑醇等。

参考文献

[1]陈利锋,徐敬友.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病穗率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怀化地区稻曲病气候风险时空特征分析
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筛选与防治适期确定试验研究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