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西风颂》经典译本的比较看经典名著重译的必要性

2018-09-14官小龙

北方文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译本

官小龙

摘要:《西风颂》自诞生以来,一直为广大文学名家所追捧。本文通过选取郭沫若,王佐良以及傅正明三个版本的译文进行比较,探究经典的译文与时代之间联系,郭的译文与现代人们语言的使用习惯有些不吻合,故而王与傅的译本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升华,文学的重译永不过时,随着翻译技术和翻译工具的普及和应用,今后经典文学作品重译的必要性仍然存在。

关键词:西风颂;译本;重译

一、引言

(一)《西风颂》诞生于19世纪,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代表作之一,该诗是雪莱在遇到暴风雨时所创作。雪莱因《无神论的必然》而被牛津大学开除,一生坚持纯洁博爱的观念,不为当时英国主流社会所接受。而当时英国虽然资产阶级革命方兴未艾,议会改革和宪章运动等资产阶级运动悄然而起,但有神论的思想却依然根深蒂固,雪莱的无神论思想以及放荡不羁的精神为当世所不容,也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以及雪莱自身的品格,成就了西风颂这篇千古佳作,不断地为后人所传颂。

(二)西风颂全诗共五节,以西风为中心加以描写,语言优美,思想深邃,雪莱以西风为自己的武器,将旧时代冥顽不灵的势力比作落叶,以西风扫落叶来表达自己对于旧时代的憎恶和痛恨。对西风的描写同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优美的想象力,通过恢宏大气的语句,对每一位读者都具有强烈的冲击作用(曽屹军,2015)。

(三)西风颂自引进到国内以来,一直为国内诸多名家所追捧。因此西风颂的译本有很多,从最早的郭沫若版本,到后来卞之琳,王佐良,吴迪,傅正明等大家都曾经翻译过该作,因此《西风颂》自上世纪初开始,就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学界,让许许多多文学大家为之倾倒。

二、译文分析

尽管《西风颂》为众多名家翻译,但本文选取了三个版本的译本,郭沫若,王佐良以及傅正明三个版本的译文来进行分析,以第一段为例,来比较这三个版本的异同。

首先来看郭沫若的版本,分析译文,必然不能脱离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郭沫若先生所处的年代正值民国时期,适逢新文化运动正如火如荼的进行(陈燕,2008:138),虽然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使得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成为当时写作的主流,但是由于新型文体的出现,使得不同作家由于其文化教育背景各有差异,加上白话文时代刚刚开始,故而造成了不同的作家译者语言风格各异,大量在今天看来奇怪的外译词,比如柏理玺天德(President),德谟克拉西(democracy),赛恩斯(science),加上残留的文言文语言,因而这个译本不仅有白话文部分,譬如“严烈的精灵哟,请你化成我的精灵,请你化成我——你个猛烈者哟!请你把我沉闷的思想如像败叶一般”以及“如像从未灭的炉头吹起热灰火烬”这种句子,在语言的使用和修辞的方法上,与今天的行文有着不同。同时也有诸如“阳春宁尚迢遥”这种文言文式的翻译,虽然该诗的写作年代距今已有几百年,但是题材仍与今日的现代詩相似。这里对于原文的处理虽然能够看出译者的文言文和白话文功底深厚,但是在翻译时如果同时使用两种语体,会让译文变得更加晦涩难懂。该译本做到了对原文原本意思的表达,但是语言习惯与今日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有些许不同,譬如请把我作为你的瑶琴如像树林一般,这种比喻手段在现代文的行文中已不多见。尽管现代语文教育中仍然保留了文言文部分,但是目前中国人是以现代汉语为基础进行交流和写作的,故以现代人的角度来讲读起来略显晦涩,诸如一些其他民国时期的译本一样,文学功底不足或者对该时期语言不甚了解的人在阅读上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从而无法充分了解到原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经典的译文并不一定是适合所有人阅读的译文,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变化,对于过去经典的译作不可因为其出于大家之手而过度吹捧。

王佐良先生所翻译的版本从文体上更加贴合现代抒情诗的贴点,不仅押韵得体,而且节奏感非常强,气势恢弘,虽然与原文在形式和词汇上并不是字字对应,比如dead thoughts郭版译为沉闷的思想,而王则改为腐朽的思想,有观点认为这里根据前后文来看似乎不妥(张世红,2010:106),而我觉得这里的选词更多的需要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个版本完成于上世纪80年代,正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时期,社会主义新时代即将到来,而陈旧的思想渐渐被抛弃,这正与雪莱所处的环境十分类似,王佐良先生的译本能够以精神的力量鼓励着先驱者们不为旧时代的思想所束缚,开拓创新,不断进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这些与雪莱所处的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背景十分相似。因此我觉得王的译法还是可取的,而且从译者与作者的角度来看也是十分契合的,把我的腐朽思想扫出宇宙,扫走了枯叶好把新生来激发。这里不单单是译出了雪莱对于旧思想的摒弃,同时也衬托出了作者自己对新时代的憧憬,以及改革开放后时代变化,思想解放,积极进取之心,以枯叶比喻旧的思想,以以未来比作新生,以这首译作作为自己唤醒这片大地的武器,展现出了时代所特有的声音。除开形式有些变化外,按照三美即音美”,“意美”,“形美“,王的译本我认为符合这三美的要求。译文读起来与郭的版本相比,少了一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元素,使得读起来更加通俗易懂。

傅正明先生的版本从语言习惯上来讲,由于完成年代较近,与前两版相比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贴合原文,比如上文所提的腐朽的思想更正为思想的冷灰,而且又没有失去原文的韵律和格调。而感叹词的使用,哦,但愿你我同燃烧同寂灭,以及啊,西风卷,若寒冬来临,春天岂会遥远相比于之前的版本,能够让读者更加感受到雪莱那强烈的情感,傅的版本更像是一篇现代诗,将优美的格律完全地体现了出来,可以说是将《西风颂》的“三美”进行了进一步的升华。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傅的译文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三、重译的必要性

通过三文对比发现,翻译的追求,尤其是文学翻译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大家之作只能说在当时是符合时代背景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语言习惯已经发生了改变,加上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使得语言即便有大家的前作,经典文学作品仍然需要通过重译来满足时代需求。翻译理论家许钧教授指出,衡量一个复译本的价值有三个标准:一是对原作有新的认识,新的理解;二是借鉴前译的长处,并在译序或译后记中标明对前译的借鉴和参考;三是有所创新,即阐释有新的手段,理解有新的角度,语言有符合时代气息的新意,风格上有更贴近原著风韵的新的体现(许钧,1994)。由于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诗歌翻译中译作不仅要准确传达原诗的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还要做到节奏、韵律等形式美(朱小美,刘春燕:2016),所以文学的重译永不过时,今后翻译经典作品的必要性仍然存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翻译工具和翻译技术已经变得逐渐普及起来,而翻译教学和研究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使得广大翻译工作者能够从中受益。记忆库,语料库以及在线词典等工具已经逐渐为广大译者所接受,纯粹考纸质词典和纸笔的“刀耕火种”的翻译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尽管当前计算机辅助翻译在文学翻译上仍然有一些障碍,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机器翻译的准确度逐渐提高,后期编辑等手段同样能够助力于文学翻译,使新时代的译文能够满足所有读者进行阅读。

四、总结

郭沫若,王佐良以及傅正明三位大家所译的《西风颂》着眼于时代背景,对每个时代都有着积极的意译,但是经典的作品并不等同于符合所有的时代,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变化,对于过去经典的译作不可因为其出于大家之手而过度吹捧。随着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译员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翻译技术和翻译工具,翻译效率和准确度相较于以前有了质的飞跃,所以文学作品的重译永不过时,只有不断地对译文的语言就行考究磨合,才能使译文能够超越经典,成为真正的“时代语言”。

参考文献:

[1]曽屹军.诗歌《西风颂》的文学文体分析[J].语文建设,2015(4):25-26.

[2]陈燕.《西风颂》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08(3):138-140.

[3]张世红.从《西风颂》的两个译本比较看经典名作复译的必要性[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3):103-107.

[4]许钧.重复超越-名著复译现象剖析[J].中国翻译,1994(3).

[5]朱小美,刘春燕.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质量评估—以《西风颂》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84-88.

猜你喜欢

译本
韩译本《三寸金莲》方言误译分析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暗 恋
西夏文《无边庄严会·清净陀罗尼品》初、校译本对勘札记
《金刚经》六种译本差比句式研究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张培基译本《故都的秋》批评性分析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1949年前译本的民族性和异质性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