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视角下中西方文化差异探究

2018-09-14丁立峰

北方文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翻译语言

丁立峰

摘要:语言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活动的基本载体。语言不仅是词汇在一定语法结构下的堆砌,也不仅是语义通过声音进行的传播,更多的是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过语言载体的展现。本文从中西方姓名、动物名称、日常用语(以称谓语、禁忌语为例)三方面的语言表述方式探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希望对于中西方文化对比学习以及英汉翻译起到引导作用。

关键词:语言;中西方文化;翻译

一、中西方姓名对比分析

随着中西方各领域交流的不断深入以及人员流动性的加强,不少中国人会给自己起英文名字,不少外国留学生也会拥有自己的中文名字,但是中文名与英文名在起源、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中文名是姓在前,名在后,如:王,建國;英文名则恰恰相反,如Marie·White。

(一)汉语姓名对比分析

中国的姓氏非常多,严扬帆先生编辑的《新编千家姓》中收姓3107个,近代出版的《中国姓氏纪编》共收录有5730个。(赵湘,2006)中国的姓氏来源较多,有以国名或者朝代名为姓的,比如我们比较熟知的宋、赵、秦、齐等;有以图腾为姓的,如马、熊、林等;有以颜色为姓的,如白、黄、青等,还有以职业、官职等作为姓氏的,这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对自然、政治、信仰等息息相关的生活要素进行思考与应用的结果。

而中国人的名则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如在很久之前经济发展极度落后的农村,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人以数字作为名,如李,二、王,三等,甚至有的人没有名字;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如建国初期,为庆祝国家建立,许多人会以“解放”、“建国”、“建军”等作为自己的名字;再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又会以文艺、洋气或者霸气作为取名的标准,诸如“凯文”、“子涵”“晓彤”等,而且汉语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两个字且可以叠字。而英语中,这种取名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治局势等联系的密切程度则有所下降。

(二)英语姓名对比分析

英语姓氏大多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其姓氏来源与汉语有相通之处,比如也会以职业(如:Sailor,Blacksmith等)、自然现象(如:Snow,Rain等)、地形地貌(如:Hill,Lake等)等作为姓氏,但是中英姓氏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汉语十分注重姓氏,姓在前名在后,有“一姓一村”和“一姓一族”等说法,姓氏一脉相承,是宗族裙带关系的象征,是亲缘关系远近的标志,这与中国社会长期以来执行的宗法制、大家族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封建王朝甚至以一姓治天下。而英语中,受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姓氏观念相对薄弱,反而是名在前,姓在后,甚至根据传统习惯,女性结婚后会使用丈夫的姓而不使用自己原来的姓。

英语中名的来源也与汉语有所差异,比如英语会以父母亲属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名字,这一点在汉语中是不能被接受的,当然英语中也会以名人的名字、神话中的神名或者有积极意义的词语作为名字,比如Lincoln(林肯)、Catherine(纯洁)、Jenny(文静)等,这一点与汉语是有相似之处的。

姓名作为民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深厚文化底蕴最为基础的展现载体,从中西方姓名差异可以看出,受到自然环境、历史环境、政治环境等综合要素的影响,中西方姓名体现着各自背后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血缘宗族纽带观念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中西方动物名称及其寓意对比分析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除了和同类交流,动物作为一种劳动工具、精神寄托或者民族象征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个民族因为自我需求或者生活经验又会给动物赋予不同的寓意,这种寓意是人类的认知表现,也是不同文化的侧面反映,所以动物的寓意是不尽相同的。

(一)中西方“龙”的寓意对比分析

中西动物名称及其寓意的差异性最为明显的例子当属“龙”,这个中华民族以之为象征并引以为傲的动物,在中国,龙代表了权威、高贵与尊荣,虽然没有人见过真的龙,但是对于龙的传说却从来不缺,中华民族都以龙的传人自称,而在封建社会,龙更成为皇帝的专有象征,皇帝是真龙天子,身体叫“龙体”,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所以龙在很久之前就被冠以了特殊的含义,在实际应用中,龙也历来代表一种权威或势力,神性日增。在民间,也有“望子成龙”的说法,代表了父母对子女的殷切希望。而在西方,龙(Dragon)则代表了邪恶与魔鬼,应当予以消灭,所以也就出现了阿波罗、圣徒乔治杀龙的故事。西方龙体短,长得像蜥蜴,体与尾界限明显,而且有翼,会喷火、电、烟,一出现则意味着邪恶及与人为敌。(赵丽玲,2010)所以西方对于中国人的“望子成龙”会感到十分诧异与不理解,而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有学者提出中国龙的翻译不应该是Dragon,而应该翻译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Loong,以与西方龙区分开。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四小龙”翻译为Four Tigers,而没有使用Dragon。

(二)中西方狗、鱼等其他动物寓意对比分析

受历史与自然环境的影响,中西方也赋予了其他动物不同的寓意。比如在中国,虽然也赞美狗的忠诚与任劳任怨,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带“狗”的词语代表了贬义,比如“狗腿子”、“走狗”、“狗仗人势”等,赋予了狗仗势欺人、作威作福等含义,但是在西方,狗是人类的挚友,是家庭中的一份子,因而也就产生了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说法。由于英国四面环海,在与大海的融合与斗争过程中,海洋文化成为其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也就有了诸如cool fish(冷漠无情的人),drink like a fish(豪饮),as mute as a fish(默不作声)等说法,在汉语中鱼则没有那么广泛的寓意。再者诸如乌龟,在中国是“四圣”之一,有长寿、吉祥的寓意,甚至具有神话色彩,而在英语中乌龟只是一种行动缓慢的动物而已。再有“害群之马”英语翻译为black sheep(sheep:绵羊)等。

对于动物的不同寓意,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各自的面貌与特征,是历史文化与宗教、社会习俗与审美、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糅合的结果。不同民族对于世界的认识具有多样性,这种认识不是孤立存在的,不仅体现在语言表达方面,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折射出文化的差异性。根据中西方动物寓意的不同,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应当格外注意这种差异性,有的动物名称可以直译,有的则需要用别的动物代替,以达到准确传达原文信息的目的。

三、中西方日常用语对比分析—以称谓语、禁忌语为例

中西方因为地理、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不仅在姓名、动物名称中有所体现,在日常用语中也差异明显,例如汉语注重间接表达、层层递进,而英语则更加注重直接表达、直抒胸臆,这也正体现了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下面以称谓语、禁忌语为例对这种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

(一)中西方称谓语对比分析

称谓语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也是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1.中西方亲属称谓差异

在中西方称谓语中,亲属称谓是人们使用较为频繁也是颇具代表性的称谓语。总体而言,汉语中亲属称谓用语数量及细化程度远比英语复杂的多。比如在英语中,uncle就可以表示汉语中的叔叔、伯伯、舅舅、姑父等意思;grandpa/grandma可以表达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意思;cousin可以表示堂兄弟姐妹也可以表示表兄弟姐妹,不加以区分。这总体上体现了英语亲属称谓语的多义性和模糊性,这与汉语是不同的,汉语对亲属关系进行准确定位、划分并以不同的称谓进行区分,称谓语的不同也从侧面表达了亲属关系的远近,中国历来注重血缘关系与等级划分,例如在封建社会,皇帝的爷爷和外公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堂兄弟和表兄弟也是完全不同的意义,因为称谓从某种意义上成为皇族一脉的象征,表述了关系的亲疏有别,在民间亦是如此。

2.中西方社交称谓差异

在社交中,中西方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在西方,一般以姓名、职称、学历或者“Mr./Ms.+姓”、“Sir/Madam”进行称呼以表示尊敬,甚至晚辈可以直接称呼长辈姓名,这在汉语中是绝对禁止的。汉语中一般以“姓+职业/头衔”、“老+姓”、“小+姓”、美女/帅哥、大哥/大姐、叔叔/阿姨等作为称谓的方式,除非同辈之间或者长辈称呼晚辈,一般不会直呼姓名,这体现了中国几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礼仪之邦的显著特征之一。另外,在中国“老+姓”是表示对于年长或者前辈人的敬称,而在西方文化中old在称谓语中是十分敏感的词汇,old代表了体弱多病、地位下降等寓意,在交际过程中应当格外注意。

(二)中西方禁忌语对比分析

禁忌语指人们在说话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而以别的词语代替的词语。熟悉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的禁忌语使用对于社交大有裨益。

1.中西方打招呼方式的差异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old的禁忌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禁忌用语还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在见面打招呼的时候,中国人典型的打招呼方式为“你吃了吗”、“你要去哪里”、“最近忙什么呢”,随着交流的深入“你多大了”、“你有对象了吗”、“在哪工作?工资多少?”等问题会不断涌出以表示关系的不断深入和对交流者的关心,而在西方国家,這些问题涉及个人隐私,是十分不礼貌的体现,如果你问How old are you?,如果对方是女士,那么她可能会拂袖而去,再者例如How much do you earn?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等问题也是不方便问的,中西方在打招呼过程中,对问题的选择与继续交流的方式都有差异,这是长期人文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模式,这一点对于和外国朋友交流或者出国以后应该时刻留心。

2.中西方公示语中的禁忌用语探究

随着国家对于公示语规范的要求越来越高,公示语翻译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汉语中可能表述的含义并没有歧义,但是翻译成英语后由于语言词汇之间的差异就会产生不同的语义。例如“残疾人厕所”的准确英文表述应该是disabled toilet,而在英语中有人使用deformed man toilet,这是十分不准确且富含歧视色彩的表述方法。所以在中英禁忌用语词汇不对等的情况下,对于英语中禁忌用语的表述方式应该多学习,尤其是注意这种覆盖面较广的公示语中禁忌用语的表达。

3.汉语禁忌用语的特殊部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璀璨的文明中许多词汇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例如在春节,这个中华民族特殊的节日中,就有很多禁忌,比如严禁说破、病、输、败等词汇。另外在方言中因为发音等原因的不同,导致各地的禁忌语也有所差异。北方忌“醋”,因为“醋”与“错”音相似;上海话忌“鹅”,因为“鹅”与“我”音似,“宰鹅”也就变成了“宰我”;粤语忌“肝”,因为“肝”与“干”音似,“干”有不足、不够的意思,所以“猪肝”称为“猪润”。另外在酒文化中也有禁忌语的体现,例如举杯喝酒杯中酒会下降,但是举杯时不会说“下一下”,而是说“上一上”,“上”表示了前进与发展,而“下”则表述了下降与落后。

而汉语中禁忌语特殊部分的另一显著体现应该是封建社会的“避讳”,意思是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在宋朝,赵匡胤登基为帝后,他的弟弟赵匡义就改名为赵光义,再有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也成为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避讳源于古老的语言禁忌,最终演化为维护封建政治架构的工具,体现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性质,也成为中国禁忌用语文化和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特有的部分。

四、总结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流传媒介,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中西方语言虽然在词汇的多样性、语义的广泛性、表达的复杂性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在语言的具体表述上还是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语言,比如姓名、动物名称、称谓语和禁忌语方面,细化程度较高,差异性也就越大,在进行对比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区别。另外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英汉翻译是十分有帮助的,尤其是文学翻译,只有通过不断地了解目的语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才能真正透彻地去学习和掌握一门语言,也只有认识到语言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加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做好跨文化下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陈福康.中国翻译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黄耘.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南方论刊,2010.

[4]梁萍.中西方称呼语的模糊性差异对比分析[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1.

[5]邵彤.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1.

猜你喜欢

中西方文化翻译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中西方禁忌文化比较
中西方山水画风的审美差异浅析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Culture time板块内容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