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赫塔·米勒《呼吸秋千》中的“饥饿”

2018-09-14武孝梅

北方文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赫塔创伤米勒

武孝梅

摘要:本文以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的小说《呼吸秋千》(Atemschaukel)为文本,以对“饥饿”的理论梳理与文本细读的方式研究饥饿作为文学文化学话语在文本中的表现,饥饿作为劳动营生活的主线,与劳动、感知、情欲、乡愁、回忆交织在一起,而这背后隐藏的是权力、暴力、恐惧与创伤。

关键词:赫塔·米勒;《呼吸秋千》;饥饿;创伤

目前对饥饿的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学、历史人类学(人类进化史)的角度出发,尤其是饥饿带来的各种身体、心理、社会问题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例如C.v.Tyszka等学者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角度对饥饿与食物问题(Hunger und Ern?hrung)以及人类生存问题进行了探讨;R.F.Schmidt 在他的一书中从人类生理学角度对饥饿与饥渴(Hunger und Durst)作为人类普遍感觉进行了梳理。(1)上个世纪以来,“世界饥饿”问题(The World Hunger)以及和发展中国家的贫穷、战争问题的结合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从近几年来,尤其是在物质生活资料富足的社会,人们更加关注饥饿在疾病语境下背后所隐藏的健康问题——“隐藏的饥饿”(Der verborgene Hunger),例如德国学者Konrad Biesalski就在他的《隐藏的饥饿》(Der verborgene Hunger)中探讨了现代人中普遍存在的营养摄入不均及亚健康状态,尤其是孩童与妇女,以及其产生的原因;而另一个关注的问题则是饥饿的另一种疾病表现形式,即厌食症。(2)有趣的是,厌食症不光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很多研究,甚至在文学文化领域也得到了关照。值得关注的是英美文学学家 Leslie Heywood 在她的《奉献给饥饿——现代文化中的厌食症美学》(Dedication to Hunger.The Anorexic Aesthetic in Modern Culture)探讨了饥饿与现代主义的关系,他将厌食理解为对缩减(Reduktion)和身体精神分离(Entk?rperlichung)的一种文化追求,而这种身体和精神、自我和世界、语言和所指之间的冲突也是现代文学关照的主题。(3)“饥饿”作为一种文学试验(Hunger als literarisches Experiment)一直存在于文学文本中,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挪威作家克努特·汉诺姆(Knut Hamsun)的成名作《饥饿》(Hunger),饥饿在这里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的、情感的以及社会的;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在他的晚年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Ein Hungerkünstler)刻画了一个表演“饥饿艺术”,即关在笼子里绝食的艺术家的形象。在这里,“饥饿”不再是单纯的生存意义上了饥饿,而是和艺术的关联。德国学者Alois Wierlacher的在1871年发表的文章《德国文学中的食物》使食物饥饿话语经历了到文化学的范式转换(4),这是德语范围内第一次系统地研究这一主题。此后出现了较多的研究此主题的博士论文及著作。2003年Grewe-Volpp等人将食物、饥饿放在文学与文化学结合的语境下研究。(5)2017年Kikuko Kashiwagi-Wetzel与Anne-Rose Meyer更是出版了以“跨学科”研究视角下的“食物理论”(Theorien des Essens)(6),书中从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学化、美学、宗教等方面梳理了食物话语,为食物饥饿研究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2009年,德国当代女作家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以《呼吸秋千》(Atemschaukel)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将人们的记忆带回了最初最本质的饥饿,饥饿贯穿了整个劳动营的生活以及小说人物的一生,成为其终身的创伤体验,它和回忆相互交織,从个体的饥饿创伤与回忆可观照整个时代的历史。由此可见“饥饿”在文学的不同时期或是与宗教的社会的话语,或是与艺术的疾病的话语结合,饥饿可以是饥饿本身,也可以是艺术家的饥饿游戏,但是无论如何,这其中所蕴藏的文化价值值得得到足够的研究。

《呼吸秋千》这本小说讲述的是赫尔曼斯塔特的萨克森青年雷奥·奥伯格的故事,他十七岁就被关到苏联集中营强迫劳动,并在那儿度过了五年。在劳改营他遇到各色人等,其中一些人熬不过最初的日子,最先一个死者是在水泥池中被淹没的,在冬天死的人最多,有“死于时疫的,有喝烟草汁毒死的,有用玻璃碎片割开动脉或者砍断自己手脚的,还有用头撞墙,直到撞死的。”(7)食物极度短缺,文中的律师偷老婆的面包球,“把她的汤放在自己的汤旁边,她眼睛一看别处,他的勺子就进了她的碗”(193)。这就是劳动营中的生存之道:“律师保罗从他老婆海德伦的饭盘子里偷汤喝,直到有一天她站不起来死掉了,因为她别无他法,就像她偷她的汤,因为饥饿别无他法,就像他随后穿上了她那件有着小圆领和磨烂了的兔皮口袋盖的大衣,对她的死他无法负责,就像她对自己再也站不起来无法负责[…]这就是事物之道:因为每个人都不能对什么负责,所以没有人能对什么负责”。(200)在皮包骨的日子里,如果有人死去,而“拿走他枕头下省下的面包,拿光他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哀悼方式”。(128)劳动营是个现实的世界,人们的行为坚定而冷漠,“对死者的恐惧越小,对生存的迷恋就越大,生存的几率就越高”(129)。范妮是劳动营中发面包的人,“她就是面包,是女主人,我们每天都对她俯首帖耳”(91),她是劳动营里权利与规则下的产物,她身上具有一种“冷漠的神圣性”(93)与“公正性”(93),她每天早晨把每人的面包称好,“有时加一点面包渣,有时切掉一个角”(93),“她的歪嘴和称的精确度结合得多么完美”(93),她的这种完美性却让人厌恶,她“非善非恶,她不是凡人,而是穿着钩织夹克的法则。我似乎都没有想过,拿范妮和其他女人比,因为谁也没有她近乎病态的纪律性和完美无瑕的丑陋。”(93,94)而文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人是巡夜人卡蒂,“她生下来就智力低下,那五年里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86),“她不明白定额是什么,是命令呢,还是一种惩罚”(86)。卡蒂是劳动营中的边缘人,她的“疯癫”与天真使饥饿无法上升到她的脑子里去,“她的大脑根本就不在这儿,她的举止行为和劳动营的规范格格不入,却和这个处境很是相配。她的身体里存在着一种很纯粹的东西,让我们羡慕不已。对于她的天性,饥饿天使一点儿也摸不着头脑。它同样也深入到她的身体,但和我们不同的是,它上升不到她脑子里去。她不做选择,只做最简单的事,听天由命,随遇而安。她没有去逐门挨户交换物品,一样活着离开了劳动营”。她的身上保持着一份自然天性,与发面包的范妮形成鲜明的对比。

“饥饿天使”是米勒臆造出来的感知之一,西方文化中的天使并非总是以美好的姿态出现,吴文权在他的论文中写道:“饥饿”这一如影随形的折磨被冠以“天使”之名,首要原因是“饥饿”通向死亡,饥饿天使显然源自死亡天使。劳动营里最为残酷的莫过于死亡。然而,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对死亡已经是冷漠,就像人们在他人死后的第一反应是拿光他的东西。另一方面,饥饿不仅预示着死亡,也促使人们不断找吃的,“一铲子=一克面包”(71),劳动等于面包。饥饿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原本不需要心铲,但我的饥饿依赖它”(72),在为挣面包而产煤时,心铲就把产煤的事置于饥饿之前,身体才得以应付这项工作。但是身体在极度饥饿的状况下,饥饿天使“完全垂入了我的口中,就挂在软腭上,[…]饥饿天使把我的面颊贴在它的下巴上,让我的呼吸打起了秋千。”(72)

每个人都有一个饥饿天使,饥饿把人降格为一架为吃而生的机器。(8)“饥饿爬进了我们的身体,我们才是饥饿的床架。我们所有人都在闭着眼睛想象吃饭,我们整夜都在给饥饿喂食”(74)饥饿不仅给人的生理上,更是心理上带来严重的伤害。文中如此描述这种病态的饥饿:“可不可以说,有一种饥饿,会把你的饥馑变成病态。总会有更多的饥饿加入到原有的饥饿之中。新来的饥饿不知饱足地增长着,跃入旧的、永恒的、好不容易才克制住的饥饿之中。如果除了谈饿之外,关于自己就无话可说,如果除了饿之外,别的事就无法去想,那么人该如何在这世上生存?硬腭大过头,一个高而敏感的圆拱,直达头颅。饥饿让人无法忍受时,硬腭内就会抽着痛,好像有人把一张刚剥下来的兔皮在脸后撑开了去晒干,脸颊变得干枯,覆盖着苍白的茸毛。”(17,18)不再能吃的东西如麦得草,都是为饥饿天使服务的,饥饿会侵蚀大脑,直到脑壳里不再有思维的大脑,而只有饥饿的回响。“每个人都眼睛浮肿,鼻子硕大,面颊深陷,肚子和双腿都水肿着。”(19)在劳动营里饥饿对主人公雷奥身体和心理上的摧残,在他回乡后六十年来一直存在。他还是“以生命本身为食”(18),“为反抗饿死而吃”(18)。身体被饥饿规训,“我已经不会用刀叉吃饭了。我不但手在抽搐,就是吞咽时候喉咙也在抽搐。我知道,挨饿是怎么回事,人在饿了很久后终于得到食物,会是怎样慢慢享用,或者狼吞虎咽。可是我已经忘记了,该咀嚼多久,该何时吞咽,才算是有吃相。”(241)而在心理上,雷奥回到家乡后,好像一切都没有变化,除了他,“在这些对家乡感到腻味的人中间,我却因自由而眩晕。我性情变换无常,被训练得悲观消沉、卑屈惶恐,脑子里尽是服从的念头”。(233)

结语

《呼吸秋千》是饥饿是五年劳动营生活的主线,与劳动、感知、情欲、乡愁、回忆交织在一起,而这背后隐藏的是权力、暴力、恐惧与创伤。身体是饥饿的载体,在饥饿面前人成了“无性别”(138)的人。主人公和世界的关系就是“吃”(172),“死亡的威胁以饥饿的形式出现,如影随行,然而,人只要还知道饥饿,就说明还活着,还有生的希望。”(9)在饥饿最为难耐的时候,我们就聊童年和“吃的”,对家乡的回忆与“吃”成为了对抗饥饿的手段,祖母的“我知道你会回来的”(9)与俄罗斯村庄妇女的白手帕成为了饥饿下的仅存的温情,一直伴随着雷奥。饥饿成了一种创伤,给活着走出劳动营的人留下了余生的饥饿后遗症,但是在空间对换之后,在劳动营里魂牵梦绕的乡愁也转变成了回乡之后对劳动营的饥饿记忆。(10)米勒善于用隐喻与语言游戏的方式,將隐藏在文本之下的话语与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呼吸秋千》是基于奥斯卡·帕斯提奥对劳动营生活的详细描述与米勒对母亲劳动营经历的童年记忆基础上创作的,将饥饿以及与其交织的回忆与创伤以文学的手段书写,照亮一段人类苦难的历史。

注释:

Schmidt,and Schmidt,Robert F.Physiologie Des Menschen.23.,V?llig Neubearb.Aufl.ed.Berlin[u.a.]:Springer,1987.

Biesalski,Hans-Konrad.Der Verborgene Hunger: Satt Sein Ist Nicht Genug/Hans Konrad Biesalski.Berlin[u.a.]:Springer Spektrum,2013.

Heywood,Leslie.Dedication to Hunger: The Anorexic Aesthetic in Modern Cultur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6.

Wierlacher,Alois.Vom Essen i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Mahlzeiten in Erz?hltexten Von Goethe Bis Grass.,1987,300 S.

Grewe-Volpp,Halfmann,Grewe-Volpp,Christiane,and Halfmann,Ulrich.Erlesenes Essen: Literatur-Und Kulturwissenschaftliche Beitr?ge Zu Hunger, Sattheit Und Genuss, Für Ulrich Halfmann/Christa Grewe-Volpp...(Hrsg.).Tübingen:Narr,2003.

Kashiwagi-Wetzel,Meyer,Kashiwagi-Wetzel,Kikuko,and Meyer,Anne-Rose.Theorien Des Essens.Erste Auflage ed.Berlin:Suhrkamp,2017.

[德]赫塔·米勒.呼吸秋千[M].余杨、吴文权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第128页。以下仅在文中括号内标注页码。

吴文权.论赫塔·米勒《呼吸秋千》中的超现实隐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04).第60页。

吴文权.论赫塔·米勒《呼吸秋千》中的超现实隐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04).第60页。

邵凌玮.赫塔·米勒《呼吸秋千》的文化记忆.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6.v.28.(02).第109页。

参考文献:

[1]Grewe-Volpp,Halfmann,Grewe-Volpp,Christiane,and Halfmann,Ulrich.Erlesenes Essen:Literatur-Und Kulturwissenschaftliche Beitr?ge Zu Hunger,Sattheit Und Genuss;Für Ulrich Halfmann/Christa Grewe-Volpp...(Hrsg.).Tübingen:Narr,2003.

[2]Heywood,Leslie.Dedication to Hunger: The Anorexic Aesthetic in Modern Cultur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6.

[3]Kashiwagi-Wetzel,Meyer,Kashiwagi-Wetzel,Kikuko,and Meyer,Anne-Rose.Theorien Des Essens.Erste Auflage ed.Berlin:Suhrkamp,2017.

[4]Wierlacher,Alois.Vom Essen i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Mahlzeiten in Erz?hltexten Von Goethe Bis Grass.,1987,300 S.

[5][德]赫塔·米勒.呼吸秋千[M].余楊,吴文权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

[6]吴文权.论赫塔·米勒《呼吸秋千》中的超现实隐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04).:60.

[7]邵凌玮.赫塔·米勒《呼吸秋千》的文化记忆[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6.v.28.(02):109.

猜你喜欢

赫塔创伤米勒
下期主题 和米勒一起画乡村
两种麻醉方法对老年创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负重心安
负重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