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研究

2018-09-13何建琴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培养

何建琴

摘 要: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这个阶段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如何有效培养幼儿形成良好习惯,是摆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分析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意义出发,提出了一些培养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措施。希望能给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幼儿;习惯;培养;行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6B-0038-02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他们深受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的影响,此外,人是教育与环境的产物,因此对幼儿施加良好影响,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也一直是幼儿教育的永恒主题。

一、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在教育发展史上,中西方都十分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国人认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反映出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幼儿阶段教育的重要性。幼儿的心灵是一张白纸,幼儿阶段是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也就是说,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关键取决于其接受了怎样的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着重强调了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强调要在幼儿阶段以培养孩子形成良好习惯为中心,并对习惯的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如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卫生、按时作息等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引导,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形成自我管理能力来实现。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明确指出:教育的主题就是培养习惯。所以,只有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才能促进他们的持久发展。总之,幼儿教育的中心应该放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上。一个人在幼儿阶段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就会使其终生受益,为其进一步学习、成才打好基础。据相关调查显示,许多优秀大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如良好的习惯中有学习有计划、当天作业当天完成、课后认真复习巩固,这些习惯都是取得优秀成绩的保障。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对学习有一种责任感,富有责任心。相反,一些学困生往往学习没有计划,对学习没有责任意识,办事效率低。

二、应该培养幼儿形成哪些良好行为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饭前洗手的习惯,遵时守时习惯,能够上课认真听讲、不乱扔垃圾等。此外,还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以及在教育活动中能够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公物等。与此同时,幼儿阶段还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善于合作学习,能够独立思考,正确书写,爱护图书,学会观察比较,对于学习具有良好的心态等。

三、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教师以言行影响幼儿

教师与家长往往对孩子有深刻影响,也可以说,家长与教师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言行,幼儿就会有什么样的习惯与言行。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要以良好的形象与习惯去影响幼儿。在孩子的心目中,教师就是他们的榜样。所以,教师在教育幼儿尊重他人时,首先要尊重幼儿,如主动向幼儿问好,当教师要求幼儿不要乱扔纸屑时,教师可以将孩子随意扔掉的纸屑先捡起来放到垃圾箱中。这些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孩子模仿教师的行为,自然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二)创设情境感染幼儿

幼儿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创设情境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开展情境表演活动,幼儿可以身临其境,情境的创设要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可以根据教育主题进行情境的设计,让幼儿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增强体验与感悟。例如,创设家中来了客人的情境,让幼儿表演如何给客人让座,如何招待客人;创设幼儿同伴病了的情境,让幼儿表演如何关心与照顾生病同伴,这样幼儿对于生病的同伴就会产生同情心;创设幼儿弄脏了小手的情境,借此教育孩子如何讲究卫生,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全面参与表演,并且让幼儿进行评说,不断地强化好习惯在幼儿思想中的影响力。

(三)运用游戏规范幼儿

幼儿都喜欢游戏,这是幼儿的天性与特点。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倡导在进行幼儿教育活动时要采取幼儿喜爱的方式,充分结合幼儿的特点,开展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将教育因素融入游戏当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如在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时,教师可以开展“把布娃娃打扮得更漂亮”的游戏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们需要给布娃娃穿衣服、系扣子、穿鞋子、梳头发等,这样幼儿自己也就学会了穿衣服等行为,从而提高了自身的自理能力。

(四)运用环境训练幼儿

人是受环境影响的,可以说,在不同的环境中,幼儿会产生不同的思想,形成不同的习惯,所以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是相当大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到了环境的重要性,认为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通过优化环境来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在优化的环境中开展教育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的创设主要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方面主要是教室、幼儿卧室、墙壁、花草树木等,也可以引导幼儿设计一些教育图片,让幼儿在学习中得到训练。精神环境的创设主要是营造幼儿成长与发展的教育氛围,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引导,对于幼儿的出色表现要进行表扬与鼓励,以强化幼儿对良好习惯的认知,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運用歌谣熏陶幼儿

童谣是幼儿喜欢的学习内容,易于幼儿记忆,如,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将一些礼仪规范编成童谣,既可以训练幼儿的朗诵能力,也可以让幼儿在童谣的吟诵中受到熏陶,强化幼儿文明习惯的养成。在活动之初,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先进行歌谣的吟诵与记忆,然后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幼儿边吟诵童谣边按童谣中的要求去活动,这样可以有效规范幼儿行为。如在吃饭之前,先让幼儿吟诵童谣:吃饭要安静,坐端正,慢吃细嚼,不挑食,做个文明好宝宝。幼儿经过这样的训练与强化,自然就会规范自身行为,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文明礼仪。

(六)家校协作共育幼儿

幼儿具有成人难以想象的模仿能力,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父母可以说是幼儿走入人生道路的第一任教师,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幼儿园与家庭合作携手可以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幼儿园可以帮助家长提高对孩子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的认识,如可以邀请幼儿教育专家举办教育讲座,促进家长与学校的交流与沟通,举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之间进行教育孩子经验的交流,相互借鉴与充实,从而帮助家长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注重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四、结束语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长需要提高认识,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孩子施加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对孩子进行教育,优化家庭环境,使孩子能够形成健康的心理,乐观的态度。作为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并且在教育的方式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如根据幼儿特点设计活动方案,使活动目标明确,通过各种幼儿易于接受及喜欢的形式展开教育活动,促进幼儿不断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艺红.刍议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考试周刊,2015,(9).

[2]张秀英.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探讨[J].知音励志,2016,(2).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培养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