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分析

2018-09-10刘明月

南北桥 2018年5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语文教学初中语文

刘明月

【摘 要】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本文以初中古诗词教学为例,探讨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5.180

我国自古就有良好的诗教文化,学生在对古诗词进行含英咀华的过程中能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初中语文教师以创境激趣、吟哦讽诵、披文入境、字斟句酌、同类联想之法进行古诗词教学,能有效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文化素养、情感体验、审美情趣,优秀的诗词文化自能水到渠成地传承与弘扬。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古诗词的鉴赏

我国古典诗词作品的数量数不胜数,有相当多的作品值得人们对其进行鉴赏和研究。然而,目前对这些古诗词的鉴赏是在一定的文学层面基础上的,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鉴赏少之又少,在这个问题上语文教材专家也不可否认,对中学语文古诗词的鉴赏缺乏研究。

(二)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不感兴趣,觉得古诗词枯燥乏味,很难理解,背起来很费劲,还得看书下的备注才能勉强看懂全文的大致意思。对于学生们来讲,学习古诗词不及学习现代文章有趣,现代文多以白话文为主,简单易懂。还有学生觉得学习古诗词没有什么用,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几个古诗词默写,根本体会不到古诗词中美的所在,觉得那些生活与事物离我们很遥远,没有必要去研究那些东西等。很多学生都缺乏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二、知人读诗鉴赏法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少妇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生于1084年,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感情甚笃,共立下“穷避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但1127年北宋灭亡,词人与赵明诚避乱于江南。不久,祸从天降,赵明诚因病而故,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所好之金石书画等又散佚殆尽,她愁肠百结。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作于此期间。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

因此,在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诗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使其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提供了方便。

三、同类联想,迁移拓展

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采用同类联想、迁移拓展的方法,把内容相同的作品放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欣赏其语言。如教学唐代诗人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教师可联系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并带出李白的《赠汪伦》等一组送别诗,区别它们的异同。同样都是离别,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抒胸臆,用旷达的胸怀化解离愁;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借物抒情,以执著的信念化解离愁;李白的《赠汪伦》借桃花潭水的深度来表现友人情深。运用群诗阅读的方式,用一首诗带出一组诗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花重锦官城”的效果。

四、鼓励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在学习初中语文古诗词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将自己融入到古人设置的情境中,想象自己就是当时的主人公,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可以让学生充分开展想象,想象当时的情境,大胆的将自己所想的画片用语言描绘出来:一根根干枯的树藤缠绕在一颗颗枯老的大树上,秋风瑟瑟的吹动树上的枯叶。昏暗的空中,不时传来寒鸦的叫声,声音是嘎呀的,一阵阵悲凉。一座小桥下,水面是平静的,秋风轻轻吹过泛起一点波澜,缓缓的流向远处的炊烟升起的寻常人家。悲凉的秋风,孤独寂寞的街道,一个孤独的游子骑着一匹眼看就要瘦死的老马,在太阳就要下山,仅留的一点余晖中,孤独寂寞的向前行驶着。学生通过对这种情景进行无限制的想象,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处境,作诗的心情。一个孤独的浪子思家之情,独自走在他乡的道路上,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所看到的夕阳西下,燕雀归巢,炊烟袅袅的人家之景无不体现出作者此时心目中的无限思乡之情,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样深入的去联想与想象诗人的写作场景,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对古诗词进行理解与吸收。

五、联系生活,灵活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润物细无声”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

总之,对诗歌这笔财富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我们这些在语文教学中揮洒汗水的同仁们再去靠近些,掘得再深些,诗歌教学定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陈品丽.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8):99+200.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语文教学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