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驱动的银川城市创新互联网生态系统初探①

2018-09-10王丽娟马祖雄李光荣

中国商论 2018年17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互联网

王丽娟 马祖雄 李光荣

摘 要:提出有机整合分散在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的数据与服务资源,遵循“开放、共享、融合”的原则,建设、完善线上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线上积聚本区各类服务资源,建立良好的网络运营机制基于“互联网+”银川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平台,进一步通过建设区域创新文化体系、构建企业的创新文化、构建制度创新文化、激活环境创新文化助力打造银川城市创新生态系统。

关键词:创新城市 “互联网+” 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6(b)-126-02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倡导创新文化以及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宁夏第十二次党代会更是将创新驱动战略作为今后五年深入实施的“三大战略”之首。但创新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单靠布置几项任务、提出几个重点和列出几项措施还远远不够,在网络经济时代,以文化为驱动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成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本途径。

1 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银川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平台

通盘考虑包括政府子系统、企业子系统、科研与教育子系统、科技金融生态子系统和经济环境子系统等,建立“政府引领+市场化运作”的银川市创新生态系统:(1)有机整合分散在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的数据与服务资源,使创新服务集中化,推动创新创业服务要素的聚集融合;(2)遵循“开放、共享、融合”的原则,以服务创新创业为使命、优化服务为目标、整合资源为手段,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满足各创新主体在创新价值链各环节的多元化服务需求,实现创新生态系统内研发、产业、资金、服务等创新价值链的融合;(3)建设、完善线上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线上积聚本区各类服务资源,建立良好的网络运营机制,使各类服务资源在政府有效监管下,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服务的接入和优化,利用互联网工具实现资源有效对接、数据开放共享与服务融合提升,促进创新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打造“互联网+”情景下的创新生态平台。

2 鼓励产学研协同,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应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进行协同创新,这是科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任务,尤其是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创新之后。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形成过程来看,可以看作是某种合作中的生产、学习和研究的合作模式。它可以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如科技资源、人才和装备,从而实现更高的产出效率。银川创新城市的发展,需要大力鼓励产学研协同,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打通“企业—科研院所”创新价值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1 建立校企常态化联合科技攻关机制

近年来,本市部分企业与高校合作,在科技创新和服务支持等方面与高校建立了良好的互信环境。同时,高校科研团队也形成了对科学研究更好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进一步与校方签订正式的战略合作协议,使双方在引进高级人才、培养专业人才、科研项目协同创新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并为进一步合作研发R&D中心做准备。

2.2 制度化保障体系确保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持续运行

校企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后,最基本的是确定相对固定的R&D站点、研发人员和保障体系;其次,确定有效的研究工作模式,如实现项目定向规范化的方式、远程视频会议研讨等;最后还要确定相对固定的参研团队,建议由一方负责人牵头;另一方派人常驻点工作,在重点时段集中现场办公攻关两种模式来保障项目进度和质量。

2.3 市场化运作、合作共赢,形成产学研融合可持续发展机制

研发成果只有投入市场化,才有利于实现创新产出价值的转化。首先,通过授权生产和知识产权,建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机制,通过技术发明和市场化的渠道,实现合作创新机制。一般来说,通过准备科技成果来促进公司或与中介公司(第三方实体)的合作,并将科技发明与生产发展相结合,可以加快市场转化过程,以实现资源优势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水平的互补效应。其次,是建立“上游用户+企业+高校”的联合科研平台,引进不同企业发挥不同层次的创新作用,鼓励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具有技术优势,并在协同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参与协同创新,发挥其市场灵活性和技术性,达到优势互补。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高度协同,形成优势研发智力资源。借助互联网平台,“市场需求、产品研发、产业生产”三个环节相辅相成,是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载体,也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这也是企业、高校通过“产学研”提升带动产业和区域竞争力的共赢效果。最终,逐步形成规范化的研究体系、制度化保障体系和市场化双赢的运行机制。

3 建设区域创新文化体系,助力打造银川城市创新生态系统

文化是构成国家与地区软实力的最核心组成部分。区域创新文化以创新价值观为核心,通过价值观念导向进行创新实践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良好的区域创新文化对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具有重要而持久的作用。创新文化包括主体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和环境创新文化三个层次。它是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則、制度体系和精神氛围的总和。在区域经济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打造风生水起银川城市创新文化,需要构建以企业、政府和中介三方为主体的主体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和环境创新文化的联动创新文化体系,才能达到系统整合的效果。

3.1 构建企业的创新文化

以企业为主体的主体创新文化是城市创新文化的核心,体现为企业家精神层面的文化构建,例如承认创新实践价值,包括创新创业、财富创造、流动性、信用、开放、奉献、锲而不舍、合作和宽容等。在企业内部,应提倡创造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人才的成长和员工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还要为广大基层员工提供才能提升的平台,充分尊重和发扬基层员工的“主动创造”精神,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文化氛围。以对成功的追求为使命,但也更能容忍失败。

3.2 构建制度创新文化

以政府主体的制度创新文化是城市创新文化建设的保证,体现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文化构建,包括在机制、制度和政策中蕴含服务价值,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和支持创新的中介组织,形成支持和鼓励创新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改进工作作风,克服“官本位”思想,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营造高效廉洁的文化氛围,制定“亲商、暖商、懂商、重商”的政策体系和“宁愿政府麻烦,不让企业费事”的作风,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创新文化的构建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营造良好的制度氛围。

3.3 激活环境创新文化

环境创新文化是文化宣贯的基础,是体现在专业服务水平上的创新文化建设。营造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包容大氣、宽松开明、勇于拼搏、善于发展的创新文化核心价值观,特别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应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作为文化传播源的作用。通过对高校科研机构的改革,促进区域创新创业文化的形成,坚持“人才提升”战略。它包括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只有将实验室人才与创业人才相结合,才能形成科研优势资源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促进创新创业文化的发展。通过建设城市创新文化,倡导“鼓励创新、敢于创造、容忍失败”,吸引、留住、利用优秀创新人才,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4 建设基于文化驱动的银川城市创新互联网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更加突出创新主体要素之间的互动性和创新主体要素对外部创新环境紧密的依赖性,“创新”是一个内容更为丰富、联系更加紧密、结构更加复杂、整体愈加优化的复杂的开放的自组织系统,是以创新价值实现为目的而形成创新网络、协同产学研力量与“技术-产品-市场”价值链组成的有机整体,不同创新主体既竞争又合作,形成了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借助“互联网+”的平台整合作用,并培育城市创新文化,将有助于形成这一机制,并驱动城市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荆宁宁,黄申奥,李德峰.创新文化、顾客创新、社交媒体与创新质量之间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J].宏观质量研究,2017,5(4).

[2] 冯其予.用“互联网+”写好科技创新大文章[N].经济日报, 2018-04-03.

[3] 花明.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内部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3).

[4] 阎雷.有效搭建校企互动平台着力推进政产学研发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政产学研合作实证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

[5] 杨岭.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大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4).

①基金项目:2017年银川市科技局软课题项目(yckjj-2017-rkx-11)。

作者简介:王丽娟(1986-)女,汉族,宁夏银川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科技管理、知识产权服务方面的研究;马祖雄(1994-),男,布依族,贵州省织金县人,本科在读学生,主要从事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研究;李光荣(1980-),男,汉族,宁夏彭阳人,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风险管理、创新管理、大数据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互联网
“互联网+”下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路径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网络空间的生态化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