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2018-09-10田恒国

邓小平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理论价值实践意义生态文明

田恒国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政治建设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文化建设要融入生态文明要素,社会建设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社会基础,在实践上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具体实践,提出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制度、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以及多方参与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理论价值;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D616;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8)02-0045-09

習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行了理论思考,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这是指导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对这一战略举措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层面思考生态文明,必然要求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机结合,因此,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共产主义学说,致力于建设一个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最终解放,既包括人与自然之间,又包括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解决。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时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恩格斯在论述无产阶级通过革命解决这两方面矛盾时指出:“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一一自由的人。”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共产主义学说,是一个包含了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体系的学说。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视域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从来都是耦合在一起的。马克思在回顾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发现唯物史观的过程时,曾经特别突出地阐述了这种辩证唯物主义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社会生产”、“物质生产力”,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构成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进而推动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一般过程和规律。恩格斯也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这里的经济生产,既包含人与自然、也包含人与社会的关系。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一个纯粹人与大自然,或者人与生态环境相关联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既依赖于生产力自身充分的发展,也依赖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解决。

习近平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正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中加以把握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涉及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他指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习近平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双重矛盾得到解决的理论设想具体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主张,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

(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够做到行动自觉。长期以来,人们在认识上总是将发展问题与保护环境问题对立起来,认为要发展必然要破坏环境。习近平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从发展方式上推动变革,有效破解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消除人们在认识上的误区。

“绿色”一般指人们的行为符合自然和生态规律,“发展”则包含了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求人们在追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在发展方式上嵌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谋求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不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绿色发展理念将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统一起来,在理论上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一起,正式上升为党的新发展理念,有利于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进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的形成。

(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生产力,包含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要素。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无从谈起人的解放问题。人的解放离开了包括自然环境在内的物质条件,就会成为空想。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发展生产力的题中之义,从理论上阐述了发展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致性,有利于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习近平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各自为政、分头治理都无法取得实际效果。例如,在如何健全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如何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方面,他明确指出:“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这实际上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顶层设计,在全国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一盘棋,构建系统完备和运转顺畅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四)从政治高度认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就必须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地位,这有赖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习近平从人民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思考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他讲道:“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由此,他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在理论上解决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地位问题。

(五)建设美丽中国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习近平进一步将建设美丽中国提升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目标。他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些论述,进一步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具体内容。

(六)建设地球美好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广泛的国际合作。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必须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建设地球美好家园的主张,向世界传达出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也传达了与国际社会进行合作的真诚意愿,有利于取得国际社会的理解与合作,更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的这一系列论述,从自然界到人、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到生态、从美丽中国到地球美好家园,形成了关于生态文明的完整理论体系,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必然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习近平既注重对生态文明进行理论建构和顶层设计,又注重科学部署和强化落实,在各项事业中指导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带来新的局面。

(一)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

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当然是生态系统本身的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违背了生态系统自然规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习近平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强调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他曾经对人和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自然规律有过一个生动的描述。他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这一论述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生态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习近平将人放在生态系统之中,将人如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具体化,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践的一系列主张。

一是尊重自然,给自然生态系统留下更多自我修复空间。良好的生态系统需要生态系统自身有一定的自我修复空间。习近平非常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空间。他指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間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因此,在国土资源开发过程中,他强调:“要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划定生态红线,给自然界留下修复空间,是在根本上遵循自然界自身的规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

二是顺应自然,在生态系统自然修复能力内改善人民的生活。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虽然会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但自然生态系统自身有一定的自然修复能力。只要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仍然可以在生态系统自然修复能力内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因此,习近平特别重视通过节约资源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认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节约资源既涉及到生产活动,又涉及到生活过程,必须在生产和生活全过程中才能做到。“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人们在改善自己生活的同时,有意识地约束消耗自然资源的行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

三是保护自然,注重恢复遭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不够,导致我国生态环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对于已经形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进行治理,以恢复生态系统自身的功能。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他强调以预防为主,重视生态修复,强化综合治理。强调预防,就是要在源头上堵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注重修复,就是要对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治理,以恢复其生态功能;强化综合治理,就是要在生产和生活全过程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些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措施。

(二)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

在经济建设方面,习近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新理念,解决了长期以来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模式。他曾讲道:“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指的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金山银山”指的是经济建设成果。这一论述,一是强调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偏废;二是强调如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经济建设成果,那将得不偿失,必须坚决反对;三是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就可以换来经济效益,要善于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转换为经济建设成果,使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互相促进。为此,习近平在经济建设中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形成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经济发展道路。

(三)政治建设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

在政治建设方面,习近平强调全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他明确提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对保护生态环境务必坚定信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如何在政治建设中融人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也进行了部署:一是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作为判断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从而提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地位。二是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的完善。三是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通过将生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进而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四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推动国际合作,履行国际义务,树立良好生态文明形象,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生态文明话语权。

(四)文化建设要融入生态文明要素

在文化建设方面,习近平提出培育生态文化新任务,为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强调处理好生态与文明的兴衰关系。他回顾了发生在20世纪西方国家的重大生态公害事件,深刻总结了我国历史上曾经因为毁林开荒、乱砍乱伐造成严重生态问题的教训,强调要吸取因为毁坏生态环境而导致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历史教训。二是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习近平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三是强调建设生态城市。倡导在城市建设中,要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注重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打造优美生态环境,进而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五)社会建设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社会基础

在社会建设方面,习近平强调要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一是强调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提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他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社会问题来解决。二是强调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形成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格局。强调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要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他指出:“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三是强调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理念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实践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在实践层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破解生态文明治理难题。习近平從制度层面思考生态文明治理问题,强调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治理的重要手段。他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在实践层面为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制度

领导干部考核制度,是保障领导干部在实践层面正确施政行为的制度保障。习近平从生态文明考核制度层面,思考如何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实践中得到具体落实。

首先,完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习近平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考核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内含生态文明指标的考核体系会有效约束各级领导干部的施政行为,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能够落地生根。

其次,建立环境保护督查工作机制。有效的环境保护督查,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得到落实的有效保障。他要求强化对浪费能源资源、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的执法监察和专项督察,确保环保法律法规在各地得到有效落实。

再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习近平指出:“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他强调要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通过明确责任主体,对损害环境的行为实施严厉的责任追究,就可以对损害环境的行为形成有效震慑。

(二)建立健全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对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管理,是确保资源环境不被滥用甚至被破坏的有效保障。习近平就如何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提出具体要求。

一是建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的垂直管理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时间投入才能受益的公共产品生产过程,往往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侵害。习近平指出:“现行以块为主的地方环保管理体制,使一些地方重发展轻环保、干预环保监测监察执法,使环保责任难以落实,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大量存在。”因此,他强调要建立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有效破解地方保护主义。

二是建立生态红线制度。生态红线是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习近平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只有守住划定的生态红线,才能够既保障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又能够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是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归属不清晰,就无法分清所有权人和管理者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就无法实现国家对自然资源资产的有效监管。习近平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因此,他强调要建立清晰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通过明晰产权归属,明确使用者责任,强化监管者责任,形成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和有效监管。

(三)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涉及到国内国外的大系统,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牵涉到国内外的系统工程,仅靠各级党委政府,仅靠我国政府的努力,仅靠环保部门的严格执法,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习近平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规律出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了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要求。

一是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建设。适时监测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敏锐把握环境变化情况,是环境保护和执法活动的重要依据。习近平要求建设能够使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为了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他还力主通过全面设立监测点,在技术手段上实现全国联网并能够自动预警,以便切实做到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适时监测和依法追责。

二是拓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视野。在国际视野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实行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要求在推进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以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既要注重学习借鉴国际社会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新经验,引进新技术,又要注重将我国绿色发展带来的新优势,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三是推动全球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由于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这一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仅靠一国的努力是无法得到解决的,必须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习近平非常重视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合作,强调通过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此外,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对能源、矿藏等战略性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海洋的影响也日益加深。对于这些带有全球性影響的问题,力主通过对话谈判,通过国际合作予以解决。这实际上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动绿色发展,构建全球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维护全球生态安全。

猜你喜欢

理论价值实践意义生态文明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当代价值
形体礼仪课对大学生自我素质提升的实践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论王阳明民族观的当代启示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品管圈降低肿瘤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实践意义分析
施行“少教多学”,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