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网络m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

2016-12-21孔祥杰夏锋宁兆龙惠煌

计算机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网络工程培养方案

孔祥杰 夏锋 宁兆龙 惠煌

摘要:针对目前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应用型、创新型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提出明确培养目标、修订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跟踪反馈建议的闭环培养方案设计模式,阐述大连理工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的改革举措。

关键词:网络工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高端工程技术人才越来越多的跨国流动,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教育的国际化以及工程师的培养、资质获取和国际互认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签订工程教育学历、学位、工程师资质等互认协议,对加强工程师跨国工作交流和推动我国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借鉴的框架体系和具体操作模式,因此,教育部一直强调工程教育的重要性。

网络工程专业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工程的蓬勃发展而迅速壮大的。专业建设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发展迅速,专业知识体系和内涵也逐渐成熟和完善。国务院于2015年7月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互联网+”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网络工程专业是培育“互联网+”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专业之一,对于“互联网+”的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网络工程专业现状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发端于美国,经历90余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已经成为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机制。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开始大量引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1992年,土木类和建筑类专业开始实施专业认证;2006年起,教育部组织试点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2013年6月,我国成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国际工程教育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预备会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已经开始与国际接轨,对提升我国工程教育及相关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网络工程专业2001年被教育部正式列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目录外专业(080912W),2011年列入目录内专业(080903),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软件工程(080902)等相关专业同属于工学计算机类专业。自2008年起,全国高校网络工程专业研讨会每年召开,在课程体系、知识结构、教材建设、实验教学、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索和讨论。201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012年,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试行)》,借鉴ACM/IEEE Computing Curriculum 2005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与理念,分析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典型任职岗位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并将其映射为相关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同时强调从工程的视角讲授相关知识,开展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至今,全国开办网络工程专业的高校已多达400所,对人才的培养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当前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问题。

1)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区分度小,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由于网络工程专业起源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而且大多数专业教师也毕业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因此网络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重叠较多,专业特色不明显,培养目标不明确。

2)课程体系未能紧跟网络技术发展,教学内容前沿性不足。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兴技术层出不穷,移动计算、大数据等已成为新的研究和技术热点。而现有培养方案在制定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新技术,并且很少有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内容落后。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人才培养专业结构、层次水平、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变化,以推动网络工程专业教育机构、层次、规模质量的有机统一。

3)专业评价强调输入导向,教学过程缺乏反馈。

目前评价专业建设好坏通常从教学条件、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着手,对教学效果和毕业生能力方面评价较少。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关注自己教了什么,而不会过多在意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课后较少注重对教学的总结思考,缺少学生反馈信息改进措施,形成“教”“学”分离。

4)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性不足。

目前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的考查以试卷考试为主,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和考查不足;教师科研优势转化不足,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向创新实践成果转化比例偏低。

2.工程专业认证要达到的目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实现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设计和实践,具体包含以下目标。

1)明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结合国家人才战略需求与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明确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为基础,紧扣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体现认证需要覆盖的所有毕业生的特性。具体毕业要求确定为基本要求和业务素质要求两方面。

2)构建前沿课程体系。

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定期研究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了解社会对专业的需求,紧跟网络工程技术发展的步伐,形成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

3)健全评价反馈机制。

完备的教学过程评价制度和跟踪反馈机制是培养目标达成的保障,也是专业持续改进的基础。教学过程监控制度包括教学各环节规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机制等。

4)工程性、实践性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根本和出发点,也是毕业学生能否具有国际工程师水准的关键。在“强实践、重创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深化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综合研究与整合,搭建起“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持续改进。

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完成网络工程专业评估报告,迎接专家检查。并根据专家意见,对于专业建设持续改进,探索具有研发能力和复合型知识结构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互联网+”的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3.培养方案的具体改进方法

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修订和完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和创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坚持“学生中心、目标导向、持续改进”的宗旨,推动校内校外教学质量评价反馈信息的收集、分析讨论和改进。

3.1培养方案闭环设计模式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整个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践是一个“闭环系统”模式(见图1)。通过毕业生和企业反馈,修订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实现培养方案建设。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充分听取业界声音,由专业建设委员会、企业高管、行业专家共同制订课程体系,动态构建并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2具体研究内容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是整合理论与实践的学科,覆盖面十分广阔,并且该学科技术发展迅速,与工业界联系紧密。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在学生培养模式上,拟采用“五步式”阶梯培养框架:①明确培养目标,②设计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③教学实施,④效果评价,⑤持续改进。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从整个“五步式”阶梯培养框架来看,它们是一个渐进的培养过程。同时,它们不是一个单向的传递过程,而是通过后面的步骤不断给前面的步骤反馈信息,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过程。

3.2.1明确培养目标

网络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需要,具备计算机网络管理、配置、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领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能在电信、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对计算机网络有较高需求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管理、安全管理、网络与安全程序设计等实际工程工作的人才。

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网络工程相关的研究、设计、开发、维护、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或攻读网络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或从事网络工程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毕业5年左右,毕业生具有的能力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拥有扎实的网络工程专业知识,能够使用恰当的技术,在社会和道德的范围内,提供复杂网络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2)能够在网络工程领域,成为技术或管理骨干,参与全国及世界性的经济技术发展活动;

(3)拥有创新能力,能够为社会提供有创新性的网络工程相关服务;

(4)具有自主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技术需求,继续在网络工程专业发展,包括考取研究生资格等,具备科研能力。

3.2.2设计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

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见图2),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研究网络技术发展的前沿动向,调研社会对于网络工程专业的需求,紧跟网络前沿技术的发展;调整专业课程中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纠正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状态,保证实践学时的总学时比,形成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使之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需求。厘清每门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确保每个毕业要求都有课程支撑实现。

据此思想,同时参考国内一些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等,将网络工程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程群、物联网方向课程群、网络安全课程群、“互联网+”前沿课程群等四大模块(见图3)。目标是构建传统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前沿课程相结合的研究性课程群,夯实课程基础,发展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具体实现手段:将现有课程资源整合到对应课程体系,将企业应用的先进技术与现有课程进行融合,课程内多知识点融合,跨课程知识体系融合,理论、实验、实训与课外教学、研究多元融合等。

从“互联网+”人才需求发展出发,与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相对应,在对各教学环节整体优化与提高的基础上,构建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该课程体系框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每个课程群都有充足的实验、实训教学环节支撑。课程体系设置将走访腾讯、思科、华为等业内领先企业,深入了解业界的要求,以学生就业为核心。

3.2.3教学实施

1)教学方法改革。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好的学习质量的前提,本课题将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形式上,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便能够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形式有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习题课等共性化教学环节。也设置答疑、质疑等教学环节,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本项目拟建设网络工程实践教学案例,以供学生进行工程训练或作为毕业设计课题使用。这些教学案例将涵盖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安全等“互联网+”前沿主题。

2)精品课程建设。

按照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群中的4大模块,每个模块对应建设一门精品课程,并逐步推广到其他课程。针对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群中的4大模块,配合精品课程的建设,对现有网络综合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进行改造和升级,建设与“互联网+”精品课程相适应、功能集约、资源优化的实验教学平台。

3)创新实践强化。

为了提高网络工程实践水平,建立良好的科研/实践环境和以学生科研/实践兴趣为主导的自主学研创新实践环境,网络工程专业老师与业界顶尖的网络公司思科、华为、H3C展开校企合作。骨干老师参加网络工程师培训,带领学生参加网络技术大赛,联系学生到这些公司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邀请业界和学界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展学生视野。同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创新实践活动。通过搭建一个集成度高、可操作性强的创新实践环境,使学生能更形象、更深入地掌握网络工程中大规模组网、网络融合、智能感知、海量数据处理、云计算等专业知识,提前体验研究生阶段科研工作的方式与乐趣,从而彻底改变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常常陷于纸上谈兵的境地,切实让学生体验到科研带动教学的创新实践模式。

4)拔尖人才培养。

建设“互联网+”精英班。立足“互联网+”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的互联网应用开发能力,广博的知识储备和“互联网+”创新思维,突出的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互联网+”创新人才。“互联网+”精英班将与国内外互联网领军企业(如微软研究院、思科、腾讯、百度、华为等)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实习就业、认证考试、成果展示等平台。精英班采用小班培养、因材施教和全程导师,助推创新人才的快速成长。

3.2.4效果评价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方法。

1)形成教学评价的跟踪反馈和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网络前沿技术不断发展,企业需求不断变化,因此需要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持续改进。高校开展专业建设和工程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动专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满足注册工程师的实际发展需要,为工程专业毕业生进入相关职业领域提供资格保证。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本身贯穿了这种质量持续提高与改进的基本理念。专业必须对自身在标准要求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和信息获取途径,有明确的改进机制和措施,在进行跟踪反馈之后用于持续改进,从而实现教学质量从机制、制度、评价到结果、反馈和改进这一螺旋式的持续上升。

2)市场环境和社会需求成为教育评价重要的组成内容。

认证标准强调所设置的工程专业必须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保证学生毕业时具有一定的社会竞争力,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明确要求专业要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和市场评价成为评判其培养目标达成度的指标之一。毕业生离校后在工作岗位上所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思想品质、综合素质是对专业教育水平的印证和检验,因此,教育评价的过程应该延伸到学生离开学校在社会实践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学质量是一种市场表现,忽略学生、社会需求,脱离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考察教学质量问题,特别是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很可能出现教学质量评价偏误。

3.2.5持续改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网络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前沿专业,其专业内涵和技术内容是不断发展的,这意味着培养方案的制定绝非一劳永逸,网络工程专业老师将根据对学生培养质量的持续跟踪和评估,持续对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持续改进是保证专业建设持续发展的关键。从招生、毕业生反馈到其他各项指标都必须有必要的制度或措施保证定期评价。评价结果和反馈信息必须用于持续改进。例如,培养目标和必要要求必须定期评价达成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订与修订、授课与考核、教材选定、评教、专业与社会实践实习、创新能力训练、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都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学术及教改活动;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源定期更新与维护等。

为了保证持续改进的达成,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理念,完善校内校外评价反馈信息的收集、分析讨论、改进方案的确定和落实。相关工作由学生工作办公室、督导组、教务办公室、就业办公室、专业教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含企业人员)等多部门人员共同参与完成,重点强调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参与。该项工作也可以利用教师出差、开展合作项目等各种机会对企业进行调研,主要了解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表现,以及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的新需求。

4.结语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工程专业自2004年开始招生,每年招生约120名,已经为互联网、电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金融等行业以及一些国内外著名院校和研究机构输送了大批精英人才。近年来,网络工程专业教师积极从事教学改革,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0余篇,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对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存在一些不足。

鉴于以上背景,软件学院网络工程专业计划申请2017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此为契机,改革并实践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以推动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提升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互联网+”的推进提供人才支撑。

大连理工大学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明确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目标,完成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设计与实践。具体实践中,通过“五步式”阶梯培养框架的实施,建立一个可实施的网络工程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其中包括课堂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创新及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机制。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需要在具体实践中针对新的形势、新的问题,不断修正。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网络工程培养方案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地方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VR技术在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应用研究
网络工程中的安全防护技术
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我国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多媒体信息处理》课程改革
信息类专业硬件基础实践的项目沉浸式教学模式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面向学习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战略新兴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