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经验在诗歌鉴赏中的催化作用

2018-09-05张军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催化诗歌鉴赏生活经验

张军

[摘 要]詩歌鉴赏要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多体验诗歌情境,多体验诗人心情,或者借助直接经验催化,或者转换间接经验来突破难点,更多的需要想象、联想,设身处地地去虚拟生活经验,从而为迅速打开诗歌的情感宝库提供方便。

[关键词]生活经验;诗歌鉴赏;催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2-0009-01

在高三诗歌鉴赏方面师生都花了不少工夫,但得分依旧偏低。究其原因,大概是在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技巧、答题模式上费时多。学生解题时仍然很机械,局限于套模板,这样的阅读多是字面上的,很少切合人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多体验诗歌情境,多体验诗人心情,或许是解开问题症结的催化剂。

一、生活经验直接催化,帮助理解写景

写景是古代诗歌的必要元素。但写景不是为景而写,而是寄寓了诗人的感情。景是载体是显豁的,情是目的是隐藏的,要理解感情必然不能回避景。作为自然之景,云雨阴晴、风霜雪露等,古今虽然有变化,但本质属性、总体特征应该差不多。换言之,现在的高中生尽管生活在温室之中,吃的苦少,缺乏丰富的生活体验,但十几年的成长,脱离不开对自然之景的感受,对古代诗歌中的写景应该还是能“以今鉴古”吧。

比如鉴赏杜牧的《江上雨寄崔碣》:春半平江雨,圆文破蜀罗。声眠篷底客,寒湿钓来蓑。暗澹遮山远,空濛著柳多。此时怀旧恨,相望意如何。问:前两联如何描写“江上雨”?学生阅读时根本没有发现前两联的后三句是写雨的,现在既然这样问,那就必须确定它们是写雨,只不过不是明明白白地写,或者说不是直接写而已。那是怎样写雨呢?学生感到困难的是“圆文破蜀罗”。根据原文,我请学生联想生活中关于雨的场景,很多学生仍旧茫然。我换个说法:找诗文与生活中雨的相关、相似点。这才慢慢有学生能理解了:“圆文”指雨点落在水面上泛起的圆形水纹,“文”是“纹”的通假字;“蜀罗”指蜀地的丝织品;此句从视觉角度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雨点落在江面上的情形。

阅读古诗歌时,有生活经验固然好,但有了细致的观察,或者借助古诗来“倒逼”出自己的体验、观察,这样的经验会更有价值,更能有效催化对诗歌的理解。

二、生活经验略加转换,突破诗句难点

古今毕竟时代相隔久远,能直接与古代近似、“印证”的现代生活中的个人体验,毕竟可遇不可求,很多时候需要转换。

比如鉴赏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问:诗人产生“春半如秋”感觉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学生只扣住了“宦情羁思”这句,就没有其他了。我引导大家审题:“春半”为什么“如秋”?学生答春天的雨使“百花尽”,榕叶落满庭院,而秋天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落叶飘零。那么落叶的秋天给人什么感受呢?有学生说纯净,有学生说旷远,有学生说柔美,还有的学生说静谧。我说,你们说的这些特征,是乐还是伤?大家说是乐,因为秋天是旅游的旺季,叶落给人的感觉就是景美。难怪,十几岁的人,衣食无忧,追求潮流,哪里能感受到众多古人中年以后经过挫折的洗礼而形成的对秋天的感受呢?哪里能感受到“秋士悲”呢?

无奈,只得转换。借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和郁达夫《故都的秋》,好不容易才让学生超越年龄,明白了“百花尽”可给人凋零、萧索、凄凉的感受。本以为秋,衰败、萧索,给人悲凉感,但学生生活条件好,没烦恼,缺乏生活体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时借助间接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转换就显得非常必要,从而突破诗句难点。

三、虚拟生活经验,走进现场感受诗句

直接的生活经验,受限于年龄和个人经历,间接的生活经验受阅读量、观察习惯、听闻的广度等因素制约也是有限,但对于十几岁的高中生来说,与他们生活相关的直接经验或者间接经验都是过去的、已然的,后面还有广阔的生活等待他们去体验。也就是说,许多古代诗歌中一定会有很多内容是现代学生没有直接经验也没有间接经验的。这个时候,如果能综合已有的直接或间接经验,杂取种种,想象、联想,虚拟合成与古诗相关、相似的一种,这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是非常有效的。

比如鉴赏秦观的《望海潮·洛阳怀古》,请学生指出“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的悲慨内容。有学生对参考答案中的“行人渐老”是悲慨内容质疑:“‘渐老怎么就生悲呢?”是呀,学生没有老过怎么能体会到悲呢?于是我介绍秦观写此词时的经历,请学生假想自己就是秦观,如果你政治失意、仕途蹉跌却还不算老,你会想实现政治理想吗?学生答想。想的话,年龄又越来越大,表明什么?学生说机会更少,被重用的希望更小。那此情此景心情如何?这时,学生终于明白了悲的原因。

总之,生活经验是阅读的基础,经验越丰富理解能力越强,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或者是临时设身处地虚拟的经验,都为学生迅速打开诗歌的情感宝库提供了方便。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催化诗歌鉴赏生活经验
多酸化学的研究及应用
重视隐性德育关注心灵成长
利用现实中的素材和情景落实初中生物概念教学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文学经典催化高教情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