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

2018-09-03闵宇红

西部论丛 2018年8期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艺术

闵宇红

摘 要:众所周知,文学艺术是语言的艺术。对于散文大家朱自清,我们并不陌生,其自“五四”运动以来可以使用白话文写出耐人寻味的名篇的大作家。朱自清先生在白话文学方面的造诣和成就,是少有人能达到的。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中的语言表达效果凸显了其语言艺术特色,将诗情画意之美跃然于纸上。笔者就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 语言艺术

前 言

朱自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字佩弦,他是江苏扬州人。朱自清第一次涉足文坛的作品是新诗,其诗的主要特点是朴实无华。然而,朱自清的主要文学成就为散文,他的散文的批判性较强,阐释着人生的方方面面。在朱自清的整个文学创作阶段,其主要将精力放在了散文创作方向。因此,其散文作品不仅非常丰富,而且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通过对朱自清所有的散文内容进行分析,可知其不仅包括家庭生活和关于自己的内容的散文,还有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相关的经典散文。在这些散文中,语言的艺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前苏联作家、诗人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他表示,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文学是一门艺术,它能够借助语言来描写森罗万象。其语言不仅精致而且洗练,表现力也很强,使用白话文来写美文是其主要特点。通过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其构思散文思路之缜密,情感之真实,具有诗情画意,这些跟朱自清散文质朴优美的语言是分不开的。

一、朱自清散文语言的口语化特征

朱自清曾说过:“那时我不赞成所谓欧化的语调,想试着避免那种语调,我想尽量用口语,向着言文一致的方向走。”“诗与文都出于口语;而且无论如何复杂,原都本于口语,所以都是一种语言。”“语言是活的,老是在成长之中,随时吸收新的词汇和语式来变化它自己,来丰富它自己。”朱自清很注重语言艺术,并且拥有较高的自觉性以及独特的看法,他一直提倡以口语写作,尽量做到言文一致。因此,他的散文作品常常给人一种“谈话风”的亲密感,由此可见,朱自清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是口语化、谈话风。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语言艺术口语化堪称异常独特,除了朱自清有这一特色外,我认为还有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沈从文、丰子恺等著名作家。那么,朱自清散文语言的口语化有哪些特点呢?

(一)亲切自然的谈话风特色

朱自清散文语言力求亲切、不做作,这既是他的美学方向,也是他的语言达到的一种高度。朱自清是一位知名的学者、大学教授,他对语言风格的认识颇深。他认为写作时不应该用教师的语气,这样会导致作者和读者之间产生审美差距。所以,他在写作时,一直把读者当成自己的亲人和友人,用平等、自在、普通的口气,闲聊式的徐徐诉说,情真意切,朴实无华,使读者有一种强烈、亲切的熟悉感直达心底。且看以下文字:

幼小时候有父母爱怜你,特别是有母亲爱怜你。到了长大成人,“娶了媳妇儿忘了娘”,娘这样看时就不必再爱怜你,至少不必再像当年那样爱怜你。——女的呢,“嫁出门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做母亲的虽然未必这样看,可是形格势禁而且鞭长莫及,就是爱怜得着,也只算找补点罢了。爱人该爱怜你?然而爱人们的嘴一例是甜蜜的,谁能说“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真有那么回事儿?赶到爱人变成了太太,再生了孩子,你算成了家,太太得管家管孩子,更不能一心儿爱怜你。你有时候会病,“久病床前无孝子”,太太怕也够倦的,够烦的。《论自己》

在这亲切、不做作的语气背后,实则是朱自清真性情、真感情的由发与体现。杨振声先生说:“在他的文章中,许多的语句都那末活生生地捉到纸上去。使你感到文章的生动、自然与亲切。我觉得朱先生的性情造成了他散文的风格,你同他谈话处事或读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末诚恳、谦虚、温厚、朴素而并不缺乏风趣。对人对事对文章,他一切处理的那末公允,妥当,恰到好处。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胶厚从平淡出来。”李广田先生说:“第一,佩弦先生是一个有至情的人。佩弦先生对人处事,无时无地不见出他那坦白而诚挚的天性,对一般人如是,对朋友如是,对晚辈,对青年人,尤其如此。……第二,佩弦先生是一个最爱真理的人。其实,有至情,爱真理,原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在朱先生,由于他的至情,由于他一贯的认真精神,他就自然地接近真理,拥抱真理。”从朱自清的学生对他的评价,以及他自身作品中,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朱自清为人异常认真严谨,性格随和、包容,是彬彬有礼的学者、诗人和至诚至信的君子。朱自清至诚、随和包容的品格修养,为他散文作品亲切自然的风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学之有价值与否,全看它有无个性—个人的或地方的,种族的—而定。文学之所以感人,便在它所显示的种种不同的个性。”“一篇优美的文学,必须有作者底人格、底个性,深深地透映在里面,个性表现得愈鲜明、浓烈,作品便愈有力,愈能感动与他同情的人;这种作品里映出底个性,叫个人风格。”“人们在情感上要求真诚,要求真心真意,要求开诚相见或诚恳的态度。他们要听`真话、`真心话、心坎上的,不是嘴边儿上的话,这也可以说是`老实话。”朱自清真挚的品性,使他在写作时力求做到“开诚相见”,说真心话,这也是他的散文深入人心的最主要的原因,更是其作品的点睛之笔,最大的亮点。如《背影》、《给亡妇》、、《儿女》、《哀韦杰三君》、《白采》等思念为主的作品,朱自清把自己对父亲、妻子、子女、朋友的思念、关切之情,深深的融入到质朴的语言文字中。

(二)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口语化特点

保存了口语的灵动自然以及诙谐风趣,实现了有口皆碑、朴实无华的艺术境地。这是朱自清一直推崇的理论观点,他在实际写作中也言行一致。我们认为,口语来自于千奇百怪的生活,它和生活本真一样,拥有一种原始的、自然的生活化形态,拥有无穷的表现力、清新度,或灵动自然、惟妙惟肖,或朴实无华、亲切不做作,或诙谐风趣、言简意赅,总而言之,它是生活最原始的载体,它是来自于大众最新鲜的语言。艺术语言是生活语言的产物,它高度总结并精确提炼了生活语言,此种总结和提炼力求“文言一致”的准则。一则保留生活语言的新鲜度和灵动;二则使生活语言兼备优美、通俗易懂的特性,达到雅俗共赏,这是一对矛盾。朱自清是学者,是诗人,更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对作品力求雅俗共赏,他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新鲜的语言,还持续从其他语种中汲取新鲜的语言,力求两者相互融合、统一,在这方面,朱自清先生认识颇深而且拥有较高的自觉性。他说:“在另一面这`真又是自然的意思,自然才亲切,才让人容易懂,也就是更能收到化俗的功效,更能獲得广大的群众。”

在雅俗方面,新文学的先行者自始至终都有差别认识,以及挑选不一样的写作方向。不管是“雅言”还是“俗语”,其本真原始仍是来源于生活。文学语言一直有其自身特性,有一定的规定性,并不是全部的口头语都可以应用于书面语,但假如书面语离开了口头语,那一定会变得无趣、单调、言语无味,就如同朱自清所讲的书生式的“酸气”,这是不令人喜欢的。假如将书面语和口头语放在同等位置,就相当于没有认同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这不仅不适宜现实中的艺术创作,还会使艺术慢慢俗化。就像朱自清品评的,假如太俗,就会变得不堪入目,是不可以实现“共赏”的。因此,朱自清提出,想要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在雅的方面需要降低,在俗的方面需要提高,最终俗不伤雅。而且他认为,雅和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规范也不是唯一的,它是伴随着时代、社会、个人的改变而变化的,并且相互影响。这种观点倡导,使朱自清在文学创作中,竭力把俗语、雅语连接在一起,并且竭力“化俗为雅”、“化雅为俗”,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实现雅俗共赏的自然、质朴的艺术境界。

就像李广田说到:“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阵营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往往带来了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朱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朱自清拥有较好的文化素质, 尤其是对我国古代文学研究颇深。朱自清在学校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来往的大部分都是文化人,所以,他的散文语言又具备文化人口语的雅俗共赏、自然淳朴的特征。

二、朱自清散文语言的情意化特点

(一)擅长综合利用多种修辞手法

朱自清擅长在作品中利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展现出艺术的美感。这种绝佳的手法使朱自清的作品充满情感基调,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荷塘景象时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上一句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巧用缥缈的歌声来侧面描写,渺茫、长远、若即若离的荷花清香,达到动静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艺术美感与效果。下一句中,朱自清把荷塘中的光影浓淡,比作用小提琴演奏的名曲音律,营造出一种融洽、恬淡的气氛,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荷塘月色下,陷入朱自清用心营造的美妙诗境中。

(二)擅长利用炼句来完成情意化风格

炼句对于写作人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技巧,它可以完美的表现作者的文学基础以及文化修养。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炼句技巧运用的非常巧妙,常常令读者赞叹不已。例如散文《匆匆》,朱自清为表达自己对虚度光阴的痛惜、哀叹,他巧妙的运用炼句,以排比句的形式把文章铺开,即使每句字数不多,且大多数句子并不是问答形式,然而透过文章几百字的描写,却能很好的体现作者在不同阶段情感的变化。在文章中,运用“燕子”、“微风”、“轻烟”等词语,不仅使文章充满和谐的韵律美,更能够充分表达作者心中微妙的情绪,使文章自然而然的传情达意。由此可见,朱自清的炼句技巧见微知著。

三、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风趣化特点

(一)通过风趣的语言表现事物可笑的本质

朱自清和其他作家最大的区别是,他的作品语言充满风趣化,这是他散文语言艺术的一大亮点,且不容忽视。朱自清利用风趣的语言,可以呈现出某种事物的表面和本质之间的冲突,并且将两者进行合理的处置,使其表现得没有那么突兀。例如《择偶记》中,朱自清向我们诉说了自身的“择偶”遭遇。表面上是“择偶”,实际上是家人仰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把自己的终身大事在父母的“牌桌”上匆忙的定夺。朱自清在陈述时,并不是理直气壮的批判封建婚姻,而是以一种风趣的语言特点,按照事实地陈述自身经历。在文章写作过程中,朱自清把家人们认为结婚还过早的想法,同自己对婚事没有任何意见的想法进行了高明的对比,且在独特的对比中突出主题和冲突,引大众一笑的同时也引起我们对封建时代结婚的思考。

(二)运用独特的表达方式表现风趣

通常来说,大众对符合实际所陈述的事物,并不会认为非常有趣且引人发笑。因此,朱自清在写作时,利用特别的词语、句式以及语法等表现形式,把某些并不有趣的事物描绘得充满趣味性。例如《瑞士》中,把牛描述成“不知汉魏”,刻意歪曲词语原本的意思,以此来揶揄牛的横冲直撞,使文章语言趣味十足。

第一,重叠词句的巧妙运用,产生独特的节奏感以及韵律美。朱自清的作品中,重叠词句的运用比比皆是。如《威尼斯》中,“微微”、“茫茫”、“走走”、“来来去去”、“老老实实”、“疏疏落落”等重叠词,使语言抑扬顿挫、字正腔圆。散文《荷塘月色》中,开门见山的写道:“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日”本来是时间名词,但这里是时间的量词,使用重叠词后感觉更像浓重的形容词,凸显作者对荷塘是异常熟悉的,渲染出“心里颇不宁静”;“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渐渐”说明已经很晚了,由于“心里颇不宁静”,因此就觉得时间过得非常的缓慢。“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迷迷糊糊”同时也是自己的感觉;“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悄悄”看似是形容披衣服的动作,实则也是自己当时的心情,不仅仅是安静无声,更是带有自己“忧心忡忡”的心绪,话中有话,别有深意。

第二,长短句的不断变化、整散句的交替使用、停顿的规则性、抑扬顿挫的句调,使文章精彩绝伦,生动形象。如《匆匆》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哪里呢?”此篇文章中,多数句子的字数不多,且以排比的句式问而不答,一闪而过。词句的色调也非常含蓄,轻快的燕子、摇曳生姿的杨柳、艳丽的桃花,形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去与来、枯与青、谢与开,不仅在词以上形成对比,还有不断改变的音韵平仄,再有“了”、“呢”等语气词点缀于句末,在语言的音乐属性方面,将艺术语言灌入“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艺术美感。

四、小结

笔者觉得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瑰宝,更是一道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众所周知,在20世纪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美文”的概念,最开始是周作人提出并且付诸实践,最后取得成功。同时,冰心、俞平伯、叶绍钧、郑振铎、郁达夫等人,也为“美文”的发展付出了许多心血。朱自清的散文,更是为“美文”在20世纪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打好了良好的根基,周作人也为此评价朱自清的作品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颇具代表性,朱自清散文形成独特的艺术品位,离不开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当然,组成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的因素,远不止本文所提到的艺术美、音乐美以及口语化。此外,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历程,且其前面、后面的侧重点与变化都是不同的。但是,我们认为语言的艺术美、音乐美以及口语化,是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中最显著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陈三华.朱自清散文中比喻的运用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8)

[2] 崔美歌.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 第8 卷(5).

[3] 李月云.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宿州师专学报,2002,(3).

[4] 王梦茹.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J].华章,2011(26).

[5] 朱玉红.试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J].名作欣赏,2011(23).

[6]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语文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

[7] 陈志聪.论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和《春》 的艺术特色[J].青年文学家,2011.

[8] 吴崇新.好修辞着色春更美———朱自清散文《春》的修辞艺术赏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

[9] 王宏.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浅析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艺术特色[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

[10] 刘海燕.朱自清与徐志摩散文风格比较.延安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07,(1)

猜你喜欢

朱自清散文艺术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朱自清的较真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