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解构与重构角度分析互文性与翻译的关系

2018-09-03梅寒刘著妍

西部论丛 2018年8期
关键词:互文性解构重构

梅寒 刘著妍

摘 要:互文性理论对翻译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互文性理论与翻译之间的联系可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译者对原文中互文性现象的正确理解与表达;二是翻译本身也是一种互文行为,译文与原文的关系就构成了一种互文性关系。

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依据,以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为基础,研究了在翻译过程中文本解构和重构过程。

关键词:互文性 解构 重构

1.引言

互文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朱莉娅·克丽斯蒂娃提出,她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对其他文本的援引而构成的镶嵌图案,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互文性理论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翻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的过程就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之上对原文进行解构后再经过重构重新新表达。从解构与重构角度去分析互文性与翻译的关系,可以更好的帮助译者理解原文本,加深对翻译过程的认识。

2.互文性的含义

不同学者对互文性含义的界定不同。在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这一概念后,罗兰·巴特又对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互文本,其他文本程度不等地存在于该文本之中。”最早分析互文性类别的学者是Lemke,他指出,互文性有两种,一种是某一文本中的各成分间存在着指涉关系,另一种则是完全不同的文本之间的指涉关系。

概括的说,常见的互文性概念指以下两种:一是语篇类型的联系性。无论哪种文本都必定从属于某一特定类型,比如讲话稿、函件、通告等,每一种特定的文本都有其相关类型的使用惯例。二是文本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性。在语篇语言学中,指语义逻辑上的连贯和句法在结构上的衔接。

3.互文性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完整的翻译过程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完美的译文,必定是基于对原文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这种理解既包括对原文的整体写作风格、和手法等宏观层面的理解,也包括词语和句子等微观层面的理解。只有理解原文,才能进一步对原文进行解构与重构,才能流畅、忠实的组织目的语译文。

3.1理解原文

在处理互文性汶本时,首要问题就是寻找互文性标记所在的文本,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翻译情景决定对原文互文性特征的保留与否。互文性在一个具体文本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宏观互文性,主要通过文本的写作手法表达,另一方面是微观互文性,指的是一个文本通过用典等方法表达。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就要有意识地分辨出文本中的各种互文性现象,在全面理解文本的内在意义之后,通过互文性理论的指导,发现其引申意义,并采取直译、意译、编译等翻译方法并用目的语把它们表达出来。

3.2原文本解构与重构

原文本是由多个具有互文性信号标志的词、词组、句子、语篇构成的。在对原文结构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得就是寻找这些互文性信号标志,这些信号标志间都是互相关联的, 它们与原语的先期文本相衔接,与其承载的历史文化相融合,吸收并转换其意义。先期文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由实际的语言系统成分组成,包括词、词组、句子。另一种由符号系统单位组成,包括文本、语类等。

在处理和转换先期文本的过程中,译者就是在进行意义的重新构建,也就是说当译者对原文本进行结构时,也在同时进行着意义的重新构建。一般情况下,意义重新构建的过程是不能一次完成的,要经过多次对话、指涉过程才能完成。译者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首先要查找相关的先期文本,识别出原文本的语类、主题、结构等各个方而的特征,并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知识,进行原文本意义的重新构建。这样,在对原语文本解构与先期文本衔接的过程中,就可以实现意义的构建,在对意义进行重新构建后,译者再去搜寻目的语的先期文本,最后顺利完成译原文本的重构。

翻译的过程也就是就是对原文意义解读过程。词义、句义、语篇义都需要在译语文本中找到与之对应的形式。译者在文本的重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寻找、模仿、关联先期文本。先期文本作为译语文本里的互文性信号标志,其作用是连接目的语先期文本。在用互文性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时,译者不仅要充分了解原文本在具体交际环境下的信息状况,如语场、语旨、语式、等特征,还要了解这些信息该语境中的意图。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要根据译语文化背景中读者的认知程度做不同的处理,如果读者熟悉原语文化,翻译时不需要作太多的阐释,而当读者不熟悉原语文化时,译者就需要就得做很多额外的工作来帮助读者理解译文的含义。原文中的很多信息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译者除了要传达其信息状态外,最重要的是理解原作者的意图性和态度,这就需要根据语境和目的语读者的文化知识等因素确定翻译的取舍。

结语

互文性理论与翻译有着密切关联,对指导翻译实践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互文性理论,研究翻译文本解构的解构,是一个理解原文与用目的语重新表达的过程,从互文性标志标志出发去发现先期文本,经过一系列的复杂过程,用目的语对原文本重新进行意义构建。在意义构建的基础上,译者再采取不同的策略利用目的语先期文本的互文性重构对文本进行重构。另外,针对不同类型的文体,在文本重构时也要采用提供了不同的方法。用互文性理论指导翻译重构和结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对译者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要自觉加深对互文性理论的研究,从而让互文性理论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 Kristeva, J. Semeiotike. Recherches pour une semanalyse[M]. Paris Seuil (translated as Desire in language, translated by A. Jardine. Oxford :Blackwell).1969:146.

[2] 張德禄.语类研究概览[J].外国语,2002, (4):18

[3] 吕俊.翻译学应从结构主义那里学些什么[J].外国语,2002, (5 ): 51

[4]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一16.

[5] 熊锡源.互文性概念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C].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2005:7.

[6] 夏家驷,时汶.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文本解构和重构过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114-119.

猜你喜欢

互文性解构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还原
重构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分析
关于初中语文互文性阅读的教学思考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红楼若梦,游园乍惊
写于斯德哥尔摩
解构二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