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宪法修正案》的中国语境

2018-09-03陈明

西部论丛 2018年8期
关键词:制度保障治理体系

陈明

摘 要:此次修宪不仅对中国乃至是对整个世界的发展,都将起到极其重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此次修宪有可能将成为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一道重要分水岭,极具历史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制度保障 党政融合 治理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较以往惯例,历届二中全会基本是以讨论国家机构领导人名单为主题,而十九届二中全会却打破了此惯例,专门用一次全会讨论宪法修改问题,充分表明党中央对这次宪法修改的高度重视。

一、修宪的重大意义

此次修宪的内容符合国情、符合实际,既保持了宪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有新的重大发展,有助于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是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是:

(一)指明了中国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的前进方向,提供了制度保障

“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在经历了一百七十年的痛苦探索挣扎后,这个国度应当而且可以向何处去,这一届中央领导已经变得更加清晰。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伊始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并从这一根本政治前提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治国理政、改革发展的重大思想理论观点,不但正本清源驱散了思想政治领域的重重迷雾,校正了党和国家前进的方向,还创新提出了一整套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使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思想体系和行动纲领。这次修宪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写入宪法,让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吃了定心丸。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使全国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和正确的道路可走,就可以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二)体现了中国政治体制从“党政分开”到“党政融合”在制度安排上的一致性和合理性

改革触及到中国宪法学的一根最敏感神经,那就是它重塑党与政府的关系。在国际环境与冷战演变态势下,1980年代的“党政分离”不仅受到苏联晚期改革之“新思维”的影响,甚至受到美国主导之“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当时的中国改革派及知识分子,大量阅读和接受西方现代性的规范知识,产生了对西方模式的内在推崇,形成了一种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激进主义,遂提出超越当时中国政治与社会实际的改革思路及目标。随着苏东剧变及中国自身的政治斗争与裂变,“党政分离”的政改共识逐步破裂,但党政关系到底怎样安排一直没有确定的思路和答案。党政分离,无论从理论和实践看,党政分开不宜操作。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的。党的领导方式中首要的就是执政方式,单纯地讲党政分开是不合适的。“党政融合”。这一政改新思路是对既往两极化实践的批判性综合,试图走向一种更高的超越性存在,以更負责任的党的领导与更具规则性的法治实现“党政依法融合”式的“党政共治”。

(三)强调了世界需要更好的交流、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

在国际上,宪法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具有一部宪法是一个国家独立和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向国际社会呈送的信任书。。修宪更是强调了世界需要更好的交流和融合。正如梁晓声所说“我相信我们中国一旦真正强大起来,也一定会是一个国际形象温良的通情达理的君子大国,因为那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理想。”

二、宪法修正案中国语境下的重要修改

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其中以下几个方面不容忽视。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国际共运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或者共产党一旦丧失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权,社会主义性质便不再存在。当时苏共领导人接受西方所谓“宪政”思想,推动宪法第六条的修改,取消了苏共领导地位,使国家和政权快速崩溃,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也随之烟消云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不能削弱党的领导,更不能放弃党的领导。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确定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有利于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实现全党全国人民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一致,确保党和国家发展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二)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

从一般国家的宪法来看,不会将某一种主义或思想写入宪法,因为这样会妨碍多元。而中国宪法反其道而行之,将党的主义和思想不断添进宪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向心”。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历史的贡献在执政的过程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减。一方面, 初始合法性一经建立,就处于折旧状态,民众特别是新生代的民众对执政党的历史功绩感恩戴德的感情会渐趋淡漠;另一方面,合法性资源在执政过程中也会作为执政成本的一部分被消耗。因此,阐明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性质,不断扩大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性基础、先进性理论才可能巩固党的领导。党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在宪法中的开放式添加至少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二是体现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所以修宪不能只看作是一个按照惯例进行的添加,而是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新阶段新境界。

(三)取消国家主席任期

这次修宪取消了国家主席、副主席任职限制,这个问题引起的反应最强烈。事实上,这深刻反映了国家政治领导的普遍规律,即相对稳定的政治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领导直到现在,一个根本性经验就是经过实践考验的成熟领导人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几代政治领导核心相对稳定,在重大关头能够正确把握方向安邦定国。

中国的严峻现实和伟大使命要求相对延长任期,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拘泥于只干两届,前5年打基础,后5年准备交班,没等展开发挥任期就结束了,对国家大业来说真得很不利很冒险。

(四)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度

依据宪法制定的监察法,解决了我国反腐败实践中存在的反腐败力量分散、体现集中统一领导不够等问题,是对中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积极因素的借鉴,充分体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理解宪法的中国语境

在思考中国的宪法精神时,我们不能对西方的宪法理论趋之若鹜,却对中国的客观事实漠然不见,这本质上是一种盲目的思维惰性。应以世界为方法,以中国为目的。

(一)认真研读宪法序言

中国的宪法不仅仅是限制公权力和保障私权利,“团结”这一精神在中国宪法中有重要價值,在宪法序言中处处都彰显着团结精神,因此,我们在学习宪法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研读序言,来充分理解修正案的意义所在。

(二)结合党史、国史读宪法

通过追溯执政党的历史,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作为根本大法的宪法。把宪法学习与党史国史、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去深刻理解宪法确立的国家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国家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奋斗目标等,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三)正确对待宪法的法律意义

世界上没有一部宪法,它的效力只是来自自己的规定,或是直接地来自它反映的法律现实状况。几乎任何宪法包括的规定都不能与苏俄1918年宪法中关于“苏维埃成员有权在适当的温暖的会议厅举行集会。”正是这个原因,人们不能象对待法规那样运用同样的尺度去衡量宪法,即去验证其直接的适用性、合法性和法律效力。

(四)从中国实际理解宪法

费正清先生曾提到:“所有试图了解中国政治的努力,都因一基本过失而屡遭挫折:我们总是以自己的经验来看待中国的政治。我们必须牢记一点,中国行政管理人员和思想理论家所追求的目标,和我们美国人所追求的迥然不同。”[1]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基于西方化的想象来理解我们的现行宪法。如果近现代西方政治及其宪法设计是建立在对权力的防御和警惕基础上的,那么,中国的政治和宪法安排则是建立在“上本天道、下符民心”的对政权的信托基础上的。宪法的意义不是防御或控权而是团结一心共同奔向美好目标的手段。[2]

古今中西交织、碰撞下的中国宪法,不是也不应是任何既定“科学”真理在中国的翻版。

参考文献:

[1] 费正清: 《观察中国》,傅光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年版

[2] 张劲: 团结宪章——宪法的中国意义《政法论坛》2014,32(1):3-16

猜你喜欢

制度保障治理体系
法官独立制度之保障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制度保障研究
道德社会构建的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追求正义
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构建设想
党的纯洁性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完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