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恩经典文本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2018-09-03卜朝宇

西部论丛 2018年8期
关键词:实践观唯物主义马克思

摘 要: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人类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哲学史上科学的成熟的哲学思想,不仅如此,它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同时也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几个经典文本是马克思实践观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历程体现,是马克思哲学的缩影。

关键词:马克思 实践观 唯物主义

一、实践理论的准备阶段

每一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都会历经一段艰难的过程,当然马克思实践观形成也是不可以例外的。马克思处在他每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对实践有不同的想法与理解,而这一阶段的思想就会对他后面的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但是它又因为自身的不完备性而被扬弃,并且以某一环节的形式存在于以后的思想中。

(一)早期实践观的酝酿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科学实践观的萌芽

《导言》的整个思路是按照宗教批判到哲学的批判最后到实践的批判排列的。此反映了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的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马克思为什么会从宗教的批判开始呢?主要原因是:“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业已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条件。”[2],早期在青年黑格尔派的时候,他就已经发现,尽管他们是对现实进行批判,但是立场却是唯心主义的,从根本上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同时这时的他已经开始发现对现实的物质利益发表意见十分困難,这就促使他必须回到现实,从理性走向现实。“是我们人类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类。”[3]除此之外,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产生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黑格尔哲学已经上升为国家哲学,他开始热忱的接受唯物主义思想并转向对黑格尔的批判。当然,在当时宗教是普鲁士政权的主要支柱之一,只有推翻了宗教的统治,变革政治才能成为可能,这也是马克思选择从宗教批判入手的另一个原因。尽管宗教是其他一切异化形式的模本,但我们都知道宗教批判是远远不足够的,批判必须转向更深入的异化,所以对德国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批判是马克思对德国社会现实批判的第二步。他主张必须把哲学同革命实践 、同无产阶级的斗争结合起来,从而转向对实践的批判。

“批判的武器是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的,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当然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理论的彻底性体现在抓住事物的根本,能够说服群众,并且被群众所掌握。马克思认为通过实践的途径才能超越黑格尔哲学,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现实的人的社会革命。德国的社会制度法制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其哲学却发展的很快,无产阶级需要把科学的理论和阶级斗争结合起来,实践活动有理论的指导,才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而只有在无产阶级的斗争中,哲学才能走出自己的狭隘理论视野,成为变革现实的精神武器。总体看《导言》,马克思正是从宗教批判入手,替哲学批判扫清了道路,然后又经过哲学批判,揭露了人的自我异化的现象,进一步为实践批判奠定了基础。此时马克思的实践观已经从之前的观点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了一定的科学性,因此《导言》是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萌芽。

二、实践理论初步形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孕育着丰富的实践观思想,在这里马克思不仅公开宣布新哲学的实践性,而且他根据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对国民经济学家观点的批判的分析,借助于对异化劳动的思考,解释了实践的本质,提出了新的实践观。

他在这里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扬弃私有财产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因此他在这里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详细的对异化劳动进行描述,马克思希望通过批判"异化劳动"来达到通往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目标。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非主体的奴隶状况进行揭露,说明了人的主体性的复归的重要性。最后马克思总结得出,劳动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异化的产生。因此,消除异化劳动也就等同于通过实践活动扬弃私有财产。工人想要真正获得自己的价值获得彻底的解放,就必须扬弃异化劳动,通过实践,反对资产阶级的统治。

《手稿》中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人有意识改变客观世界的感性活动,是人的本质,这一点就很明显区别于黑格尔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的创造过程,这时的马克思已经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劳动是贯穿整个《手稿》的一条线索,通过分工,产生私有制和异化,再通过异化劳动,达到人类的彻底解放,在这里马克思对于实践观的解释就已经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了,同时对实践观的认识也通过对异化的解释形成了一个初步的体系。

三、实践理论的发展与成熟

(一)《提纲》中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

《提纲》只是马克思写的笔记,后来恩格斯把它整理后出版,马克思在里面提出了实践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作用,建立起科学实践观的新思维方式,同时科学实践观也是划分新旧唯物主义的依据。《提纲》讨论的核心观点就是实践。

第一、马克思开篇第一条就写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能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并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也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5]这里他指出旧唯物主义只是从表面观察事物,并没有通过事物的现象看到其本质,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把现实世界看做自己实践的对象,自己是实践的主体,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才能不犯旧唯物主义的错误。在这里我们就已经明显的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实践观出发的。

第二、旧唯物主义把环境看的很重要,环境对人起决定作用,但是却没有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践主体的人也可以改变环境,这些理论都是片面的。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任何理论都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理。所以马克思在这里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上革命性突破。

第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能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标志。在整个提纲里都可以明确的看到马克思提到“旧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经院哲学”等等,通过与其他唯物主义的对比,马克思把实践作为划分新旧唯物主义的主要标志。实践观是《提纲》的一条主线。

(二)《形态》:马克思实践观的成熟

《形态》是马克思以实践为观点展开新世界观一系列基本原则的论述。

《形态》中马克思提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但是我们应该怎样规定“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即什么是人的现实的内在规定性?之前的哲学家把宗教思想和意识等活动作为动物和人的区别,当人们有意识的做一件事的时候,自然为而然的就与盲目遵从自然界规律的动物区分开来了,但是,马克思认为宗教思想和意识并不能作为人的内在的规定性,因为“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本身就已经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了。”[6]可见,只有人们有意识的为满足自己的需求去从事生产实践,才能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才能作为一种新的生存形式即:社会存在。人类只有作为社会存在才能成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也只通过实践生产体现出自己的本质。

其次,马克思在《形态》中通过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德国哲学,强调实践产生意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必然会产生交往的工具即:“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物质活动和人们的物质交往,也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7]有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才有可能产生意识,马克思认为自己的哲学不同于德国哲学,德国哲学是从天到人而他们则是从人到天。他的哲学考察方法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的,意识是人的意识,没有现实和生命个体,也不会存在意识。所以马克思最终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物质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僅是人类的意识,也仅是人们实践活动、社会交往的产物。”[8]

从在前人基础上意识到实践的概念,在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思考,经过《导言》、《手稿》、《提纲》最后到《形态》,至此,马克思确立了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实践。实践代替了抽象的物质、意识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的逻辑起点,并由此展开了全人类历史进程的论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博士论文.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64

[2][3][4] 马克思恩格斯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 许庆朴主编.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9.

[6]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 王良铭.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精选导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卜朝宇(1993),女,汉,山西晋中人,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实践观唯物主义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试述近代经验论哲学发展的逻辑
梁启超公德观的基本内涵与文化价值研究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