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

2018-09-03邵先凡

广西教育·B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形象主题

【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提出品意象,走入诗词优美的意境;析形象,感受人物的立体丰满;究主题,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知结构,借鉴名篇的写作手法等策略,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细嚼慢品,品味作品的深蘊。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本细读 意象 形象 主题 结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B-0123-02

每一篇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的呕心之作,都寄寓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如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真可谓“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而能被选入语文课本做教材的文章更是优中选优,每一篇文章都是相关题材作品中的精品,无论是写作结构还是写作内容,都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琢磨的精彩之处,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细嚼慢品,品味作品的深蕴。

一、品意象,走入诗词优美的意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词表达情感时,往往把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寄托在客观的物象上,这种渗透着作者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是诗歌中的意象,鉴赏诗歌一定要细品意象,走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才能真正地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品意象,我们要分析意象自身的特点并且要加以联想,来理解意象在诗歌中所寄寓的感情,这样我们才能透过意象的“迷雾”,看见诗歌盛开的花朵。

例如,学习辛弃疾的《登建康赏心亭》,词中有段景物描写,“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我们现在就来细细地品味一下。落日的光线已经不如正午的阳光强烈,甚至正逐渐地失去光辉,所以在失意的人的眼中,它就带了凄凉的色彩,对于国家来说,就代表了国势的衰微,而落日在楼头,被高楼遮挡,我们所见的就只能是落日的一半,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来组合呢?残阳如血,是诗人滴血的心,落日一半,是残破的国土,诗人从形象和色彩上描绘了当时的形势和自己的心情;接下来诗人又从声音上来进一步地渲染,鸿雁,本就是候鸟,不断迁徙、流离,而现在还是断鸿—— 一只失群的孤雁,叫声该是怎样的凄凉啊,这一声声的哀鸣,回响在诗人的心中,提醒着他,自己就是那只失群的孤雁,飞在这半壁江山,做个游子。不用诗人自己去呼喊、去号啕,那国土沦丧的痛心,壮志难酬的愤懑,就全部寄寓在这种凄凉的画面里了,有形、有声、有色,怎能不让人心神俱伤呢?

言有尽而意无穷,景有形而情无期,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委婉细腻,要想体味诗歌的情感,就要静下心来,慢慢地品味其中的意象,让自己的灵魂走进诗歌的意境,和诗歌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品出诗歌的韵味。

二、析形象,感受人物的立体丰满

每一篇作品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形象,这些形象或是人物或是景物,都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但他们都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犹抱琵琶半遮面,如果我们不能慧眼识珠的话,这些形象就只能是平平地躺在文字中,而如果我们能够细嚼慢品,就会发现这些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他们就立体地站在我们的面前,和我们做着面对面的对话,激励鼓舞着我们的斗志。

例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我们应着重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看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在郑伯的请求下,烛之武说年轻的时候尚不如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这不是谦虚,而是他的怨言,这说明他是一个有血肉的人物,而不是样板式的英雄;“许之”,却表明了他的深明大义,国难当前,放弃了个人的恩怨;“夜缒而出”,表明了形势的危急,城池被团团围住,他冒死出城,说明了他在危机的时刻,能置自己的生死不顾;游说秦伯时,他用假设的方法指出两种情况:灭掉郑国只会让晋国获利,相对的秦国的实力就会变弱,而如果保存郑国,却会让秦国获利。之后他再用史实说明,晋国贪得无厌,当晋国国力进一步强大后,必然会对秦国不利,说明这两种情况后,他请秦伯自己做出决定。在强大的秦伯面前,他能够不惊慌,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利弊,切中要害,这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才能具备的素质。秦晋退兵了,在远去的大军后面,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勇有谋正气凛然的英雄在自信地微笑。

很多时候我们只把它当作一篇古文来对待,重点讲字词和特殊句式,讲完相关的古文知识后,让学生通篇翻译文章,这样一来就算完成了任务。学生是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但是对烛之武的形象却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这种做法其实是本末倒置,不符合我们学习古文的真实目的。

三、究主题,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主题,是作者写作的中心目的,不论是哪一种题材,都会有一个中心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意图,但除了直抒胸臆的写作方法外,主题一般都在形象之后,需要我们透过形象去探究。尤其是古代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更是委婉曲折,再加上时空的阻隔,我们要想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就要深入文字,咀嚼每一个文字背后的意思,这样才能推究诗歌的主题。

例如,李商隐的《马嵬》,诗人对李杨的爱情是持讽刺还是惋惜的态度呢?我们就要咀嚼每一个字。开篇说“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徒”是白白的意思,“此生休”就是今生已经结束了的意思,为什么结束了呢?马嵬哗变,唐玄宗为了保全自己赐死了杨贵妃,在利益面前,立刻牺牲了爱人,而在安全后再去寻找芳魂,这是真爱吗?作者的情感已经在“徒”字中表现了出来;“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空”又是白白的意思,白听到禁卫军在夜里值班时发出的声音,但已经没有一点安全的感觉了,为什么会有今天的局面呢?因为曾经那样的奢靡生活;“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当时还在笑话牛郎织女一年只能见一次面,当时还在发着生生世世在一起的誓言,但现在却要面临着生离死别的场面,这个对比是怎样大的一个讽刺啊?“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如卢家有莫愁”,在兵变面前,天子连自己心爱的人都不能保护,这还比不上普通百姓的生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是当时的鸡人报晓、七夕夜宴,荒淫奢靡的日常生活,荒废了朝政,才导致今天的军变啊!

通过对于诗歌中重点字的咀嚼分析,我们就探究到了这首诗主题,诗人明显地在讽刺李杨所谓的爱情,而他这样写的目的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为了劝谏当时的统治者,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

四、知结构,借鉴名篇的写作手法

优秀的文章都能够准确地表明主题,除了语言的准确精彩外,它还要借助清晰的条理和明晰的结构。就像一所富丽堂皇的房子一样,我们看到的是奢华的装饰,而真正支撑起房子的,实际上是房子的构架,如果没有这架构,所有的一切就都是空中楼阁,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晰的结构,也很难明确地表现出主题,所以学习一篇文章,我们也要学习作者是怎样组织结构来表达主题的。

例如,《劝学》是一篇勉励人们学习的论说文,那怎样才能明确地阐述这个道理,怎样才能让人肯心悦诚服地学习呢?作者精心地组织了文章的结构。作为论说文,首先,开篇明志,作者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学不可以已。让人带着明确的观点看文章。接下来作者指出学习的原因,也就是说为什么要学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作者在这一段指出了学习可以让人的思想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再接下来作者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也就是学习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一段作者指出了学习可以使人在做事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两段分别从思想行为和做事效果两个方面分析了学习的意义。最后作者指出了学习的方法:积累、坚持和专心。在这结构之上,作者又用比喻论证的手法说明了学习的各种道理。

这篇文章条理清晰,结构明确,形成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直到现在为止,中学生的议论文也大多沿用这一思路。所以,学习名篇我们应该细心阅读,汲取其中的精华。

卢梭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语文课堂上,我们也要细读文本,细嚼慢品方知其中味。

【作者简介】邵先凡(1970— ),男,广西凤山人,河池市凤山县高级中学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

(责编 江月阳)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形象主题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