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构架下的民生新闻初探

2018-09-01杨建波

新闻前哨 2018年5期
关键词:传播效果民生新闻

杨建波

[摘要]新媒体异军突起,很多传统纸媒开始走进融媒体时代,报纸、网站、微信、微博以及APP进行相互融合,在新媒体融合的构架下,如何做好民生新闻,《十堰晚报》全媒体进行了一些探索。以近期推出的《早安·十堰》以及之前夏季推出的《高温下的坚守》为例,不仅通过传统媒体传播,而且通过微博、微信以及APP这些新媒体的二次元传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系列报道不仅体现了传统媒体的民生情怀,受到受众的一致好评,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新闻与经营的双赢。

[关键词]全媒体构架 民生新闻 传播效果

一、以受众为出发点,寻找与读者的共鸣点

大多数社会民生类新闻与一般的社会突发类新闻不同,它没有突发性,时间要求上相对比较宽松,有些新闻可以今天发,也可以明天发,但真正能引起共鸣的民生新闻,仍然是有时间节点的。

进入冬季以后,天气寒冷,很多人都不愿意早起了,而为了城市正常运转,有一群人在一大早已经起床,走上工作岗位,如公交司机、环卫工、报纸发行员、早餐店老板等,他们为了其他人能赶早,他们起的更早。进入盛夏,高温下工作的人群,如交警、建筑工人、锅炉工等,他们冒酷暑,为城市的正常运作挥汗如雨。因此,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选择这一类人物进行采访报道,必然会得到读者的共鸣。《早安·十堰》进入策划会后,大家迅速确定了公交车司机、蔬菜批发商等17个行业。《高温下的坚守》共选取了管廊建设中的钢筋工、指挥马路交通的交警、走街穿巷的网格员、钻进“蒸笼”的烈车调车员和电力抢修工等共10个行业中的10个典型人物。

在采访要求上,要求记者必须深入生活进行体验式的报道。冬天里的凌晨两三点,各位记者根据采访对象的工作时间,准时赶到他们的家里,从家里开始进行体验采访,有的甚至要跟踪体验一两天才能成稿。炎炎夏日里,记者满身是汗,跟隨采访对象一起体验高温。在写稿要求上,用讲故事的笔法,写出细节,文字上可以使用抒情、议论等散文笔法。图片要求既有大场景,又有小特写,用记录式的笔法呈现。

《早安·十堰》栏目在2017年12月1日正式推出,《高温下的坚守》在2017年7月24日推出,两组报道都是选择在极寒、极热的时机推出。报道立即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同时,通过《十堰晚报》、秦楚网、十堰晚报微信、微博以及十堰头条APP、云上十堰APP进行不同形式的推广后,很多读者都会将当天的报道转发到朋友圈里,一些读者也打电话到报社,称赞这是一组汇集正能量的、十分温暖人心的报道。

从受众传播的渠道来看,这一组报道无异是抓住了读者的共鸣点,贴近了读者。作为新媒体构架下的纸媒,如何才能从受众的角度来寻找读者的共鸣点呢?一是要找准时机,找准节点。报道的时机得当,会引起受众的兴趣和重视;时机不合适,则可能减弱受众的兴趣,甚至使受众产生错觉、误解和反感,反而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二是要找到受众能够接受的痛点,让受众觉得写得就是他们的生活,这些人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这两组报道从这方面来说,选择的群体基本上都是经常能见到的群体,他们的工作,他们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三是要在人物选取上,一定要选择与主题贴近,与众受生活相关的群体和个人,对人物要进行选择。每个人都是典型,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在具体人物的选取上,要找到这个行业中的代表人物,而且必须是大家公开认可的,否则没有代表性,更没有说服力。

二、以多途径传播为渠道,找准各媒体的流量点

内容与渠道是新闻传播的两个方面,如果在这两个方面都能达到统一,那么新闻的价值就会体现的更加深远。《早安·十堰》、《高温下的坚守》系列报道不仅着眼于报纸、网站和传统媒体的传播,还注重了微博、微信以及APP新媒体的传播,采用“遍地开花”的形式进行二次元传播。而在各种传播途径中,始终按照各种媒体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操作。

在报纸方面,设计了专门的报眉、版式,要求每篇报道的文字在2500字以内,图片4张,在最开始的几期中,每篇设计一个头版,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和扩大传播效果。在《早安·十堰》和《高温下的坚守》两组系列报道中,报纸上的包装也略不相同,《早安·十堰》版面清新、稳重,《高温下的坚守》加入了记者手记,画面火辣,给人以夏日炎炎的感觉。

在网站中,除了第二天转载报纸的相关报道外。还必须在第二天上班的第一时间里,将摄影记者拍的一组图片放在图片展示区,由于网络的无限量,要求这—组图片至少可以放8张以上。

根据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在每一期报纸刊发前,都会制作一个微信电子卡片,在这一期刊发的前一天晚上进微信、微博的新媒体发布。根据微信和微博的传播特点,在电子卡片的制作上,通过视角冲击和简要优美文字,来勾起大家对第二天详细报道的期待,从而达到增加阅读的效果。同时,利用微信电子卡片在熟人圈里的传播效果,也可以增加微信的粉丝量,达到一种双赢的局面。

在十堰头条、云上十堰APP上,除了同步网络图片和报纸报道外,开设了网络留言区,让读者在阅读结束后,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而这些感受也是后继进行报道反馈的鲜活素材。

综合来说,这一次的《早安·十堰》不仅仅是在报纸、网站传统媒体上传播,也在新媒体上进行了传播,更多的则是利用了各种新媒体的特点进行传播,从流量消费的角度让系列报道成为全媒体的一个“产品”,找准各媒体的特点,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这一组报道更具有影响力和传播力,让新闻传播效果达到最好、最大。

三、以商品模式进行包装。实现新闻与经营的双赢

作为走市场化的媒体单位,不仅要在新闻报道中出新、出彩,经济指标也是衡量一家媒体是否兴盛的重要指标。在《早安·十堰》、《高温下的坚守》系列报道中,在报道之初,大家就充分考虑了它的经济收益,从开始的新闻策划以及到后来的实际操作都贯穿着“商品”的理念,而这种理念是以对新闻产品的包装来实现。

在《早安·十堰》和《高温下的坚守》系列报道中,不仅重视文字和传播渠道,还注重了整体的包装。在刊发之初,《十堰晚报》全媒体旗下的秦楚论坛便在显著位置发布线索征集贴。《早安·十堰》在稿件刊发频率上规定每周三和周五各出一期,《高温下的坚守》考虑以天气的变化,以每周5期的频率进行刊发,两组报道每期均为一个版的内容,稿件安排一名专人负责统筹,固定专门的编辑,统一报道风格和报道格式,在视角上,以大标题、大图片压题,留下足够的留白,形成清新、稳重的版面风格。在《早安·十堰》开栏时,还专门写了开栏语,一方面让读者了解栏目的内容及意义,同时,也定下了该栏目的风格及格调。

正如开栏语所说,《早安·十堰》这组报道在刊发前几期后,立即引起大家对早起劳动者的敬重,读者对这些早起为大家付出的人多了一些理解和尊重,也引起了一些商家的注意,他们对栏目也充满的兴趣,一些企业表示愿意冠名,通过冠名宣传他们企业的民生情怀,并刊发了一期专题来反映他们企业早起员工为市民提供鲜活生鲜的个例。而在《高温下的坚守》报道中,一些坚守岗位的群体也积极找到栏目进行广告植入,如供电、房地产、火车站等单位和企业。??与此同时,医院、市政和一些个体商贩,也找到栏目,希望通过广告植入的方式宣传他们行业中早起的群体,但在广告植入中,栏目仍然把握住开栏的初心,对于不符合选题方向的素材一律不得刊发。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产品包装,是消费者对产品的视觉体验,是产品个性的直接和主要传递者,是企业形象定位的直接表现。好的包装设计是企业创造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从新闻的角度来讲,好的新闻作品要想成为新闻商品,必须重注产品的包装,通过设计出定位准确、符合读者心理以及各种媒体特点的“包装”,以达到新闻与经营的统一与融合,从而实现双丰收。

猜你喜欢

传播效果民生新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传播的渠道与效果研究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