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国学经典《论语》促进学生好习惯培养

2018-08-31王贺

西部论丛 2018年7期
关键词:修己远大理想论语

王贺

一、《论语》对于当下学生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中小学生在当今社会之中的确如苔花般渺小,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未来不能如牡丹般绽放。梁启超曾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今日之小学生,就是中华之少年,他们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正所谓:“吾中华之希望,全在我中华之少年”。所以培养新一代四有青年,是我们当前教育的重要问题。

培养新一代中国青年,就要从自身发掘,从自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中寻找,立足于中华传统国学,儒家经典《论语》便可作为最好的范本,它不仅在课堂中影响学生,更深深溶注于学生的成长、生活之中,促进小学生良好成长习惯的培养,成为他们的助力和准绳。推崇国学经典,既是对个人良好成长习惯的培养,也是对儿童在启蒙阶段独立人格之塑造。

二、以《论语》内容为依托促进学生好习惯培养

1、培养国家情怀,热爱奉献,养成勇于担当之习惯。

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成长的目标既是对个人理想、兴趣的追求,也是对自身、对家国情怀的坚持,谋求天下为公,共建大同。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读书明理、明志便在于此,在小学生的启蒙阶段,就应让他们知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养成于热爱奉献,勇于承担的习惯。如果新一代中国少年都有崇高的热枕,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那国家富强指日可待。

2、培养优良品质,坚忍不拔,形成顽强拼搏之习惯。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也传《吕览》,《诗》三百篇,此皆圣贤发愤之所作。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有坚毅不拔的意志品质,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暂时的困厄,都不能成为轻言放弃之理由。当代社会生活条件提高,没有外部环境的压力,再加上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被家庭宠爱,他们年轻、富有活力,但却很容易被打败。很多小学生之所以迷茫,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自始自终完成一件事,没有强大的意志品质,没有艰苦奋斗的良好习惯,是无法支撑起对学习、成长的执着。

3、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心远志高之习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句一语中的,表达中国文人志士几千年的执着追求。国学的启蒙教育,有利于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激励孩子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正确远大的理想是小学生成长关键,拥有远大理想指引,个人前进就能把握正确方向,拥有强大动力。

三、如何发挥《论语》对学生好习惯的促进作用

1、在心,不在形。

国学经典浩如烟海,不可能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加以阅读,普及,推广只是一种形式,关键在于学生心中激起的波澜,将其作为为人处事的准则,牢记于心中,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不是书架上摆满了国学经典,开设了几堂国学课,就能真正起到对良好成长习惯的培养作用。

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运用国学经典是培养小学生独立之人格,与良好之习惯,固然是十分之困难,所以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先从简单处着手,普及教材,开设课程,再到形成相应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推崇国学经典是国家之大事,要从细小处着手,只有大趋势,没有对细微之处的处理和把握,同样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有了教材,就要注重对教材的设计,篇幅的的整理,篇目的选择。开设了课程,就要注重对课时的把握,注重对学习成效的考核和检测。所以从易处、细处着手才能持久。

3、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国学经典作为先秦、抑或唐宋时期的产物,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同时每个学生的情况,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不能一概而论,要契合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状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總之,国学教育进入课堂势在必行,这不是厚古薄今,而是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是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的表现。作为中国学生,自出生起就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要想做好一名大国公民,就必须接受国学教育。在小学时代,接受熏陶,接受培养,形成独立之人格,形成良好的成长习惯。

猜你喜欢

修己远大理想论语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奋斗创辉煌
孔子的“修己”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孤独感关系的研究
不忘初心 牢记党魂
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