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情不是敌情

2018-08-31潘薪宇

西部论丛 2018年7期

潘薪宇

摘 要:四川泸县 14 岁少年校园死亡事件引发的舆论潮在持续发酵。该事件反映出地方政府面对危机公关和舆情公关存在着严重问题、危机意识和事前准备不足、对结果预计不足、应对措施不够得力、管理理念落后,导致这起原本可以正常进入司法渠道的个案,逐渐演变为群体聚集、警力封路、谣言四起、舆情汹涌同时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关键词:政府公关 舆情被动 泸县校园案

2017年4月1日,四川泸县太伏中学学生赵某被人发现死在宿舍楼外的地面上。经查证,死者赵某是泸县太伏中学的学生。但出人意料的是,短短几天内,关于该事件的一些谣言迅速传播,民众对事件本身以及官方的应对方式也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质疑。这起看似普通的死亡事件,却因涉事的泸县官方舆情处置接连失当,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逐渐演变为一起群体聚集、警力封路、谣言四起的舆情大事。虽然泸州市政府和四川省公安厅等上层机关相继介入,以组织新闻发布会、通报调查情况、发布视频辟谣等方式缓冲舆论,但已错过最佳处置时机,最终导致应对效果未如预期。

一起看起来并不复杂的案件就这样演变成全国性舆情案件,再次将舆情应对的重要性拉进我们的视野。此案件也反映出当前我国某些政府机关面对危机公关和舆情公关存在着严重问题,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一、危机意识和事前准备不足。地方政府在舆情危机中对自身公信力意识的强弱对处理网络舆情危机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传播极为迅速的网络时代,地方政府对舆情危机的处理比以往更为困难。四川泸县太伏中学的案例中,当地政府严重缺乏危机意识,舆情初始,面对如潮般质疑声,官方线上采取了删帖等言论管控方式,线下采取了警方封路维稳等方式,甚至对于记者也限制采访。这明显反映出涉事地方对于当下舆论环境缺乏必要认识,缺少应对危机事件的事前预案,以“捂、堵、删”这些老式思维进行危机应对,用“捂盖子”的危机公关方式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在化解舆情危机中,管理部门既不能陷入清者自清式的沉默是金,更不能滑向先消极怠惰、后大动干戈的被动境地。掌握好时、度、效的统一,公断才能服众,权威声音才能掷地有声。

二、对结果的预计不足。一条年轻的生命突然离奇地消逝在校园里,本应大大方方走司法程序。然而泸县当地不走正常路。在自媒体时代,难免让人对官方秘而不宣的箱底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泸县当地封路封嘴的做法,不仅没封住群众的怒火,反而把当地党委、政府和法治公信的脸面给烧得形象不堪。官方在处理这起案件的过程中,只要“稳定”无视群情的作派,无疑是小案引发大案的根源。

三、缺乏与民众的互动。在政府公信力体系中,社会民众作为政府公信力的受体,与作为主体的政府是不可分离的。2016年11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其中明确要求,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影响市场预期和突发公共事件等重点事项,要及时发布信息。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最迟要在 5 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 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有关地方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带头主动发声。舆情爆发后,多个视频和图片内容在网络中被疯传,其中众多谣言夹杂、真假难辨,成为舆论热议焦点。面对铺天盖地的传言和舆论追问,涉事政府一直处于被动局面,一直到4月5日晚间,官方才首次对谣言做出了明确回应,可谓迟缓。怕发声甚至不发声的态度更是拱手将舆论的主动权交给别有用心的谣言散播者。

四、缺乏对舆论的主动引导。对于网络舆情危机,地方政府在处理上往往是被动的、治标不治本的处理方式,这种处理方式有很大的随机性与偶然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不少社会公共事件中,真正把舆论搅浑、将事态搞大的,不是谣言,而是千呼万唤就是出不来的真相,是被倒逼着一点点挤牙膏似的案件进展,是管制大于引导、被动多于主动、对立多于对话、回避多于回应的官方态度。从有到无,泸县当地走的是一条无中生有的套路,总之想把群众往自杀而非他杀的方向引导,这种姿态很强硬。

五、相对落后的管理观念,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地方政府的理念包含政府的管理文化、行政思想、价值观等,这是政府公信力的内在支撑,决定了政府自身的组织特点及风格。面对各种质疑与猜想,泸县官方第二天就作出了排除他杀的结论,称“赵某损伤符合高坠伤特征,现有证据排除他人加害死亡”。有证据却不拿出来,民众当然不服。不料,第三天官方又给出结论称,“目前无证据证明死亡系他杀,其损伤符合高坠伤特征”。如果泸县当地不把自己的权力行为视作制造社会治安秩序混乱的本源,而是希望用一手遮天包办法治,恐让公众难服。在这件事情上,权力当收手,交给司法办。

让事实说话,天不会塌下来;让细节说话,才能赢得公众信任。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我们可能离真相越来越近,也可能离真相越来越远。一旦发生社会公共事件,如果官方的回应依然“很官方”,依然一味地捂盖子、打掩护、扮高冷,损害的不仅是真相的“硬度”,还有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信用指数”。 政府经过这次危机也上了深刻的一课。舆论回应做得不够好,前期信息发布不及时,造成了一些质疑和负面的东西,得到了深刻教训。由此可见,政府的信息发布工作,绝不是发个通稿那么简单。政府应该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正确处理政府外部关系,提高政府自身能力,通过对网络舆情危机应急体系的建立,使地方政府更有效的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网络舆情的健康稳定发展。掌握好时、度、效的统一,公断才能服众,权威声音才能掷地有声。

参考文献:

[1] 楊是煜. 网络舆情危机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构建[D].长春工业大学,2016.

[2] 刘雪松. 封路封嘴封出的危机[N]. 浙江日报,2017-04-0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