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8-29李佳颐

大经贸 2018年7期
关键词:发展机制

【摘 要】 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为推动社会奉献风尚的树立、救助弱势群体、支持国家大型活动的顺利召开以及社区的稳定和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的发展的运行过程中,城市志愿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志愿组织还存在激励方式片面、组织水平较低、参与渠道局限等问题,制约着志愿服务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志愿服务组织的现状及问题,并针对城市志愿服务组织存在的问题从组织自身出发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 志愿服务组织 城市志愿者 发展机制

一、国内城市志愿服务组织现状

我國注册志愿者人数虽多,但除了一些大型活动赛事外,规模如此庞大的志愿者队伍所发挥的作用却非常有限。大型活动赛事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巨大,但赛事结束之后,如何引导志愿者们继续参加服务工作,真正形成属于中国的志愿服务精神,建立有效的志愿者工作机制,对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有重要影响。志愿组织在引导大量城市志愿者进入社会、深入社区,组织开展日常志愿服务,保持志愿者的服务热情、保证服务质量,建立日常化、规范化的志愿工作机制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发展志愿组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城市志愿服务组织的问题分析

(一)内生利他型动机制约组织发展

对于志愿服务组织成立的动因,大部分社会组织是以“倡导良好社会风气”和“帮助困难群众”为动因,可见志愿服务组织具有较强的利他性;相比之下,只有少部分组织是以“实现创办者的理想/社会价值”为成立动因,大部分的企事业单位的志愿服务组织是“受志愿服务宣传影响”成立,少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志愿服务组织从“改善本单位”社会形象, “落实单位领导要求”, “满足单位员工志愿需求”为出发点,可见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及内生性。

整合志愿者动机的功能理论与驱动力理论,可以将志愿服务的参与动机归纳为内生利己型、外生利己型、内生利他型、外生利他型等四种类型。学者研究发现,内生利己型、外生利他型的志愿者动机与岗位服务的满意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外生利己型和内生利他型的志愿者动机与岗位服务的满意度呈负相关关系。显然,北京市志愿组织的发起志愿服务的动机体现为内生利他型,不利于提高志愿服务的岗位满意度。

(二)城市志愿服务内容构成不合理

我国城市志愿服务组织主要提供“照顾孤/老/残障人士”、“服务文体活动”、“城市运行”三方面的服务,加大地满足社会需求;“扶贫”、“救灾”类的志愿服务活动虽然较前三者较少,但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灾害少的社会现状相吻合。然而,关于“保护自然环境/濒危动植物”、“保护文化遗产”、“帮助吸毒者/艾滋病患者”类的志愿服务活动较为缺乏,但相应的社会状况却不容乐观:目前我国一线城市人口过载带来诸多环境问题,燃煤量大使得资源约束加剧,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导致区域生态退化;以北京为例:北京市拥有3000多年建城,800多年建都的悠久历史,文化遗产类型丰富、数量较大;2010-2017年,北京财政共投入达2亿余元经费,保证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患者的免费用药,但艾滋病患者的精神问题被忽视,仍处于弱势状态,亟需社会关怀。因此,我国城市的志愿服务组织存在服务内容构成不合理的问题。

(三)志愿服务活动保障欠缺

对于志愿服务组织在开展志愿服务时提供的保障,大部分的志愿服务组织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每次都会对志愿者进行管理、管理和指导,收集志愿者的反馈并认真改进工作,并且为志愿者提供正式的志愿服务证明或认证,这三项是志愿服务组织实施得最为完善的保障措施,绝大多数志愿服务组织都能做到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每次或多数提供。另外,一部分志愿服务组织可以做到在每次开展志愿服务时,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志愿者责任与权力,为志愿者提供相关培训,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及医疗卫生条件,为志愿者提供人身保险,并且在服务出现问题时启动应急机制。然而,对于对志愿者工作进行评估和奖励、提供基本补贴和费用补偿这两项保障措施,较少一部分的志愿服务组织可以做到每次提供。

对这一问题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志愿服务组织在对志愿者的相关保障方面,相对于扶贫、支教、支医等志愿组织总体上做得还是较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显著的。对于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志愿者责任与权力、对志愿者工作进行评估和奖励、提供基本补贴和费用补偿、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及卫生条件、为志愿者提供人身保险、提供正式的志愿服务证明或认证这几项保障措施,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志愿服务组织只是少数提供或从未提供。我们知道,完善的志愿保障措施是维系志愿者、促进志愿服务长久化必不可少的要件,如果不给志愿者提供完善的配套保障,一方面,不利于志愿服务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会削弱志愿者从事此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容易导致志愿者流失,不利于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发展。

三、城市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对策

(一)完善志愿服务活动激励机制

事实上志愿活动是一种在受助人和施助人之间的互动,志愿者可以在活动中帮助他人也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志愿者的服务意识自然可以得到增强。志愿服务是一个双向受益的过程,既可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又可以促进志愿者自身发展,挖掘志愿服务的利己性,有助于激励公众的志愿行为。

志愿组织应该分阶段、有步骤地激发志愿者的利己性动机。例如,学校可以将学生志愿者服务时数纳入学分,将在职志愿者的服务时数纳入其工作时间进行考核;也可以考虑用无偿献血的管理办法,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后,即可在需要时优先获得等量志愿服务。通过这些激励措施,引导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务工作,让广大志愿者自觉自愿的开展志愿服务,有助于志愿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保障志愿者利益 提高组织公信力

志愿服务的发展同志愿组织的建设成正比关系,志愿组织建设越完备所能提供的志愿服务越有保障。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组织增长迅速,各种志愿服务组织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解决了很多政府向公民提供的服务的不足之处。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志愿服务组织普遍存在着组织目标不明确,职责权限不清晰,服务行为不规范,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志愿服务工作的展开和有效运作,不利于志愿服务组织公信力的提高,难以对志愿者形成吸引力。因此,健全志愿组织的工作机制和组织架构,提升志愿组织的管理能力,增强志愿组织的生机与活力,提高志愿服务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有助于组织获取社会信任。

组织的建设同时还要关注志愿者的利益保障问题。尽管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但作为组织者,还需要全面考虑志愿者在参与过程中的一些需求,如个人成长、安全和福利等,包括为志愿者提供保险、误餐费、交通费等开支与基本的福利保障。例如北京市志愿服务组织持续加强保障志愿者的成长、安全和福利,获取志愿者的支持,形成良好的组织形象。志愿服务组织只有做到内部加强组织建设和外部优化组织形象相结合,才能真正具备公信力。

(三)加强志愿者培训

为保证工作的质量,对于志愿者的岗前培训是有重要作用的。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志愿者会遇到各种情况需要面对;针对不同的服务内容所需掌握的知識和技巧也不相同等等。所以,志愿组织要定时定期的组织志愿者们进行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已达到促进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能力的提升。培训的内容主要为志愿服务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有服务前的岗前培训和服务中的加强培训。岗前培训主要是对志愿者在工作中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安排进行介绍,加强培训是在服务过程中针对某一方面的不足进行加强以便于服务工作的更好开展。

最后,志愿服务组织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需要有更强大的志愿精神为依托,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支持与理解,使得更多的人参加到志愿服务工作中,我们在服务的同时要善于利用媒体将我们的志愿精神进行更广泛的传播,希望我们的志愿工作在以后会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 张网成.我国志愿者管理现状与问题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6):26-32.

[2] 李晨.奥运城市志愿者“后奥运”时代志愿服务意向调查研究——以北京市东城区奥运城市志愿者为例[J].青年探索,2009,(1):48-52.

[3] 孙婷.中国式“志愿失灵表象剖析”——以北京志愿服务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0,(10):56-72.

[4] 唐杰.北京公众参与志愿服务动机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8,(3):57-63.

[5] 张然.北京居民志愿者占比全国第一[N].北京日报,2017-11-12(003).

[6] 徐帅,颜吾佴.中西方志愿服务传统的比较[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1-95.

[7] 王晨旭.借力大数据平台提升志愿服务工作水平——专访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教授丁元竹[N].兰州日报,2016-8-31(002).

作者简介:李佳颐 性别:女 籍贯:河北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猜你喜欢

发展机制
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业务的影响
新加坡地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