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引领下的高职医学生使命感教育探析

2018-08-27申奎张家斗杨蕾李琴

求知导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使命感中国梦教育

申奎 张家斗 杨蕾 李琴

摘 要:使命是指每个人身上肩负的对自己、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职责与任务,每一代人都肩负着不同的使命。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一百余年来的伟大梦想。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探寻民族复兴的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為这条道路指明了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正在一步步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这一关键时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接班人的高职医学生,身上肩负着实现健康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加强对高职医学生的使命感教育,帮助他们明确自身使命,增强他们对自身使命的认知认同对于他们履行自身使命,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努力奋斗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梦;高职医学生;使命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因此,高校必须在充分理解中国梦深刻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使命感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用中国梦、健康梦来引领青春梦,明确自身使命和责任。

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逐梦”历程

5000多年以来,中华民族创造了诸多冠绝当世的文明成果,在经济方面长期占据世界前列。1840年,资本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一系列侵略战争接踵而至,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纷至沓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华各族人民不断反抗着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迫害,开始了追求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不断奋斗。近代开始,中国青年学生成为了中华民族追逐梦想的重要力量,在中华民族的“逐梦”历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1]。阐明了广大青年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一)逐梦路上——站起来

1.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

1840年至1945年,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在空前危机前,无数仁人志士践行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朴实诺言,社会各个阶级纷纷站上了历史的舞台,探寻着“治国良方”。

1851年,广西桂平的金田村,农民阶级率先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封建历史上规模最大一次的农民运动拉开了帷幕,不堪封建官僚和列强双重压迫的农民纷纷响应,喊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追逐梦想的尝试。1864年,天京陷落,在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双重压迫下这次农民运动以失败告终。农民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的逐梦之旅才刚刚拉开序幕。

1861年,恭亲王奕向慈禧太后上奏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开始推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随后,洋务派迅速壮大,喊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建立起第一支近代海军。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士大夫中的先进分子已经开始寻求中华复兴的道路,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编撰了《四洲志》,随后魏源在此基础之上又编写了《海国图志》,明确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一时期的封建地主阶级试图通过“中体西用”的途径来求得国家和民族的富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失败,封建地主阶级30余年的“中兴”之路毁于一旦。

1898年1月,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随后,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维新派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诸多方面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企图依靠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1898年9月,慈禧太后软禁光绪皇帝,重新垂帘听政,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废止,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改革图强的梦想就此夭折。

自鸦片战争爆发到辛亥革命发生之前,中华民族追逐梦想的脚步从未停歇,梦想却又难以实现,究其原因除了封建统治者的阻挠和外资本主义列强的破坏,更重要的是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在这一阶段,中华民族的梦想离不开“强”和“富”两个关键字。

2.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两个月内广东等十五省先后独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追逐“振兴中华”的梦想。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在孙中山先生的带领下,中华儿女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要把中国建设成“世界第一富强之国”的梦想。但随着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以及随后中华大地的军阀混战,泱泱华夏战乱频发,复兴中华的梦想再次搁浅,无数仁人志士又投入到反对军阀混战的斗争中。

1919年5月4日,北京等地的青年学生因为不满北洋政府的软弱,相继走上街头,随后广大工人成为青年学生有力的后援,工人阶级首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早些时候,胜利的十月革命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来到华夏沃土从此生根发芽。1921年7月,马克思主义的种子长出了一枝新芽,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诞生了,从此中华民族找到了新的方向,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一阶段,探求国家发展道路,寻求民族独立成为中华民族的梦想。

3.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抗日战争胜利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站在历史转折点上的共产党人,确立了通过革命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现代化”的梦想。随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华夏大地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1931年9月18日,日军蓄意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序幕,华夏大地满目疮痍,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赴国难。这一时期,无数革命先烈挥洒热血,只为将侵略者赶出中国,重建美丽家园。因此,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梦想在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重建和平美丽家园。

4.从抗日战争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受尽炮火轰击的华夏沃土终于有一丝喘息的机会,但是好景不长,国民党反动派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积极筹划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这一时期,中华民族怀揣着无比的期盼,希望能够建立起和平、统一、民主的国家。

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至此,中华民族的逐梦历程走完了“站起来”这一阶段。

(二)逐梦路上——富起来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不是中华民族奋斗的终点。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不断向前。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此,中华民族踏上了追寻“富起来”的新征程。在坎坷的逐梦路上,中华民族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给中华民族逐梦道路制造了诸多阻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华民族的逐梦之路再一次扫清了障碍,追逐梦想的中华民族再次起航。

2.从1978年到2012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腾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踏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制度、理论和道路分别以制度保障、行动指南和实施途径共同支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逐渐形成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以2012年为例,中国主要有以下成就:一是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实现了从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35年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418942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二是商品和服务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粮食产量达到58958万吨,比1978年增长90%以上。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制造大国,201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达17.6%,钢铁、汽车、水泥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三是交通运输业得到巨大发展。“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8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公路里程424万公里;民用航空航线里程328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达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3]四是人民生活得到重大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小康的飞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565元,同1978年相比增长了71倍。五是科教文卫事业取得较大进步。国家全面实现了免费九年义务教育,2012年高校在校生人数达2391万人,较1978年增长26.9倍。科技成果丰硕,35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载人深潜、量子信息、3D打印等领域有了较大的进步。卫生事业成效巨大,完善了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3%,卫生机构达95万个,卫生技术人员668万人,床位527.1万张。

经过中华儿女60余年的不懈奋斗,中华民族基本实现了“富起来”这样一个目标。

(三)逐梦路上——强起来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进入了新时代。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既是强起来的具体目标,也为强起来指明了方向和具体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已经迈出了“强起来”的关键一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九大报告从经济建设、深化改革、民主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人民生活、生态文明建设、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党的建设十个方面对这五年来的历史性成就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二、中国梦引领下的使命和使命感

“使命”一詞由来已久,含义也十分丰富,随着“中国梦”的提出以及内涵的不断完善,“使命”一词的含义又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一)使命和使命感

“使命”一词较早见于《左传》,“会朝之不敬,使命之不听,取陵于大国,罢民而无功,罪及而弗知,侨之耻也。”(《左传·昭公十六年》)此处“使命”意为命令、差遣。除此之外,“使命”一词还有“使者所奉之命”“奉命办事的人”“重大的责任”等含义。经过多年的演变,在现代汉语中,使命多指“任务、责任”。在英语中,使命译作“mission”,从词源来看,“mission”来源于拉丁文“mittere”(送出),“mission”是“mittere”的过去分词名词形式。15世纪末16世纪初,航海家哥伦布为寻找通往中国和印度的海上通道却意外发现了美洲大陆。随后,欧洲国家在美洲开始了残酷的殖民活动,随着殖民活动的发展,基督教开始大规模派遣传教士跨越大西洋到美洲大陆传教,建立教会和学校。基督教便将这种活动及派出去的团队称为“mission”,并逐渐衍生出了“使命”的含义。由此可见,在英语中,“mission”一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因此有学者指出,“使命”的概念最早存在于宗教教义之中,是指神的召唤,仅用于形容神职人员对于冥想工作的坚持与信念。现在普遍认为它来源于自我召唤同时又超越自我,使命的实现在于通过展现目标和意义从而形成一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角色,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同社会取向相一致的价值观和目标[4]。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5]使命具有客观性,使命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马克思此处所说的“无所谓”不是指使命不重要,而是在强调使命的客观性,它不以主体是否认识到自身为转移。同时,马克思还强调,使命是来源于主体的需要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使命”除了客观性之外还有时代性,不同的时代,“使命”的内涵有所差异。

不同的学者对“使命”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中提到的使命是指主体自身认识到的或者客观存在赋予主体的任务、责任、职责,使命具有客观性和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使命的外延有所差异。使命来源于主体自身和外部客观存在两个方面。外部存在主要包括宗教责任、国家(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等。宗教责任主要是指神职人员根据神的旨意履行职责和任务,例如,上文所提到美洲传教;国家(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主体听从统治者的命令,履行职责和任务;家庭责任主要是指主体为了完成家庭责任,不辜负亲人的期望,履行职责和任务。来源于外部客观存在的使命往往会对主体施加外部压力,例如,宗教责任往往来源于神权,国家(社会责任)往往来源于王权,家庭责任往往来源于族权,因此主体可能存在抗拒情绪,使命的完成质量可能较差。来源于主体自身的使命,集中体现为个体通过对社会现实情况、时代客观状况以及自身各方面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从而使个体与社会形成一种同向同行发展的趋势,个体既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为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内部召唤由心而发,同时能够更好地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因而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使命通过使命感同个体紧密相连。“使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使命的感知和认同。与“使命”不同,“使命感”更加强调感知使命。使命感有以下特征:首先,使命感是一种坚定的信仰。主体一旦感知到自身的使命,便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遗余力地来完成这个使命。其次,使命感具有主观性。虽然使命具有客观性,但对客观使命的感知却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使命的感知情况会因为自身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人生阅历等方面的不同在感知的深度、时间先后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差异。再次,使命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使命感是对自身所肩负的责任的一种感知,使命感一旦形成也就意味着主体将要通过自身的各方面努力来承担相应的责任。最后,使命感是对社会核心价值的一种追求。使命感作为一种目的感和意义感,能够引导人不断向实现使命的方向前进,并且这种使命是同社会核心价值以及时代要求相一致的。

(二)中国梦引领下高职医学生的使命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高职医学生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他们肩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齐治平”历来是儒家的人生追求,当前,在“中国梦”的引领下,高职医学生的“修齐治平”有了新的内涵。

一是“修身”。“修身”旨在履行对自身的责任,修身一曰修德,一曰修才,高职医学生应当努力将自身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这样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挥洒自己的汗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每个高职医学生进入医学殿堂时的神圣宣誓,也体现了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自古以来医生这个职业就是一个高尚的职业,由于医疗行业往往直接和人的生命和健康相关,所以对医疗行业的从业者既有非常高的道德要求,又有非常高的专业要求。因此,高职医学生必须切实做好“修身”这件大事,努力学好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锤炼高尚医德。

二是“齐家”。“齐家”旨在履行对家庭的责任。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组成国家的最基本的单位,“齐家”就是要建设和继承优良家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家风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6]。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只有每一个青年大学生都重视家庭,建设和继承良好家风才能最终实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7]。古语有云:“医者父母心。”只有将患者当作家人来对待,对其病痛感同身受,对其疾病尽心尽力,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这也是“齐家”的应有之意。

三是“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旨在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也即时代赋予的使命。当前,高职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主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具体要求体现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具体来说是指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205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强国。当代大学生多为“95后”,2020年到2050年这30年间正是他们人生最珍贵的30年,也是他们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开始工作的30年。可见他们肩负着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伟大使命。同时,由于高职医学生将来从事行业的特殊性,他们还肩负着护航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使命。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需求,那么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呢?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8]由此可见,美好生活要求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因此高职医学生还必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扎实地掌握技术技巧,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三、中国梦引领下,高职医学生使命感教育的途径探析

使命感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使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指教育者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帮助受教育者正确无误地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使命的过程。

(一)强化三个环节

1.强化认知认同是前提

认知认同是指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所传达信息的接收、认识、认同的过程。认知认同是使命感教育的关键步骤,强化认知认同一是要改善教学方式方法,二是要改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微信、微博、易班等多种方式来传达教学信息。有效的传播手段的使用能够提高受教育者对教学信息的接收程度。在教学内容上,要积极整合同学生息息相关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兴趣,方便学生认知和认同。

2.强化情绪体验是关键

情绪体验是指受教育者在认同了使命感教育所传达的价值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起受教育者情绪共鸣的过程。情绪体验是通过营造一定的情境来感染受教育者,可采用榜样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来引起学生情绪共鸣,提高教学效果。

3.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目标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使命感教育的最终目标,教育效果主要通过受教育者的外化行为表现出来。

“内化于心”是指受教育者将教育者所传达的相关价值理念、基本观点等教学内容整合为自身价值理念的过程,内化比一般的接受和认同程度更深,它能够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内化的过程是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对内化的考察较为困难,主要依靠受教育者自身完成。

“外化于行”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指受教育者在内化的基础上,用相应的价值观念、观点指导自身的实际行动并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的过程,外化过程是显性过程。

(二)建设三个课堂

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传统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和网络自我教育三大课堂的衔接补充机制,构建使命感教育的新格局。

1.“思想政治课程”和“课程思想政治”同步发展,发挥课堂教学在使命感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中国梦和使命感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积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医学生使命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切实提高使命感教育实效性。要发挥传统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作用,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一线阵地,打好使命感教育这场硬仗。一是丰富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如何将使命感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传统的“基础课”“概论课”以及“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中去。二是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通过专题学习、讲座、视频、案例研讨等形式将使命感贯穿高职医学生使命感教育的全过程。三是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提高使命感教育的效果。例如,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积极利用自贡本地的地域文化,将思想政治课延伸到教室外、学校外,相继带学生到江姐故居、彩灯博物馆等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化自信,增强使命感。

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模式。紧扣立德树人的要求,立足教学大纲,挖掘专业教育中必修课、专业课、实践课的隐性思想政治功能,植入使命感教育的内容。探讨专业课教学和教研过程中融入使命感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与思想政治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各专业课程教师在课外应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使命感教育的合力。

2.“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第二课堂活动在使命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考虑使命感教育的内容。在校园建筑群体、道路景观、楼宇等命名以及校园景观打造等方面适当考虑使命感教育的要求;在后勤、心理健康、学生资助、就业指导等服务中积极融入使命感教育的内容;在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探索使命感教育的途径。

将使命感教育贯穿到第二课堂的全过程中。第二课堂活动贯穿了大专学生三年的大学生活,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使命感教育还必须贯穿到第二课堂的全过程中。一是要利用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例如,积极利用微信、微博、到梦空间等新媒体手段,打造第二课堂精品活动。二是要积极打造精品资源和品牌活动,扩大第二课堂活动的影响力。三是要完善相关制度,提高学生积极性。例如,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分管理,学生通过参加相应的活动获得积分来换取学分。四是要将第二课堂活动同专业结合起来,积极打造专业社团,在专业实践中开展使命感教育。

3.积极利用新媒体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发挥第三课堂对使命感教育的自我教育作用

贴近学生实际,积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建立使命感教育专题网站、网络教学资源库,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课、微视频、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资源开发,不断增强教学针对性、吸引力,发挥好第三课堂的育人功能。打造思想政治工作新媒体集群,整合校园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挖掘在青年思想引领、宣传发动、舆论引导等方面的功能释放,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发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增强使命感教育的获得感,让广大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三)强化四个评价

评价是巩固使命感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使命感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创新评价方式,强化过程评价、行为评价、就业后评价和自我评价。

1.强化过程评价

对教育效果的评价必须贯穿使命感教育的全过程。一是要注重平时评价,对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例如,对出勤率、上课情况等进行评价;二是要在教育周期内适时地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并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相应评价;三是要积极开展期中评价,对教育的阶段性效果进行评估;四是要认真开展期末评价。总之,评价必须是针对使命感教育的全過程,而不应该过分强调结果评价。

2.强化行为评价

在使命感教育过程中还必须特别注重对外化行为的评价。使命感教育的效果并不能单纯地通过传统的作答试卷的方式来检验,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平时的日常行为表现。因此,教育效果的评价也应该由原来的以考试评价为主转变为以日常行为评价为主。可以通过建立操行分制度等形式,具体量化学生行为并进行相应评价。同时,为更好地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考核评价,应将辅导员队伍、班导师队伍纳入评价者队伍中,以便于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3.强化就业后评价

使命感教育的效果更多地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因此,除了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进行评价,还必须对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进行追踪调查,并协助用人单位进行评价,并将毕业后评价结果反馈给学校,作为深化教学改革工作的依据。

4.强化自我评价

一方面,使命不仅仅来自于外部召唤,更重要的是来自于自我召唤。因此,除了外部评价外,还应该引导受教育者自身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对自我心理、行为等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使命感本质上来说是受教育者的一种心理活动和行为,外部评价往往仅能考核受教育者的外部行为,对其内心活动无法进行相应的评价,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说也必须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

(四)注重四个结合

使命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学校必须注重使命感教育同学生发展相结合、同教师职责相结合、同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相结合、同医德医风相结合。

1.注重同学生发展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命感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使命,并能够在改造社会的实践过程中自觉履行自身使命,这就要求在使命感教育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自身发展方向和使命相结合,在完成自身使命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注重同教师职责相结合

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习近平指出,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各门课程教师都肩负着使命感教育的职责,在各个课程中都必须履行使命感教育的职责。

3.注重同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相结合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因此,使命感教育必须注重同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相结合。

4.注重同医德医风相结合

对高职醫学生进行使命感教育还必须注重同医德医风相结合。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行业特点出发,引导学生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弘扬医德医风。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寄语青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5-03(05).

[2]苏振富.寻梦、追梦与圆梦:中国梦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构建[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4(1).

[3]改革开放铸辉煌 经济发展谱新篇——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N].人民日报,2013-11-06.

[4]贾文文.科研人员使命感的内涵、来源及其对职业成功的影响机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2.

[6]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这样谈“家风”[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3/29/c_1120713863.htm.

[7]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EB/OL].http://www.qstheory.cn/zhuanqu/bkjx/2017-03/29/c_1120715375.htm

[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猜你喜欢

使命感中国梦教育
Heart to Heart with the CPC与党同心
雄关漫道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生命带着使命而来
生命带着使命而来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