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

2018-08-25叶建

西部论丛 2018年4期
关键词:大众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叶建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就是通过中国当时发展的状况来有效使用马克思基本原理,要能够通过把相关理论知识和我国的建设过程相结合,才能够实现其内在价值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同样需要普遍化,二者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联系。新时期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深入,对于马克思主义内涵丰富以及大众化价值也应该予以更深层次的了解。本文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探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通过把概念中含有的内容与我国当前状况相联合,以此来更好地指挥我国的社会建设等过程。我国在建设与发展中,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虽然在大体上相通,但是因为种种因素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也注定无法对前苏联的国家建设模式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传播到我国早期,主要作用就是为了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所以通过实现其内涵的本土化,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丰富。

马克思主义主要是站在宏观视角,通过更加宏观眼光来对待一些价值问题,中国在实际建设中,还是应当对其中的一些细节内容予以重视,虽然也应该使用宏观的角度来对我国的建设与发展予以指导,但是在一些点上还是应该走出本土模式,比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作为本土对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尤其处于早些时期,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的改革有着重大指导意义,因此需要将其真理以及普遍原理与我国改革、国家以及社会建设与发展相联系。因此其中国化过程重要分为三点。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和我国本土化相关情况相契合,其次,通过我国在建设社与完善理论的过程中,不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丰富与完善,尤其是要针对其中的理论内涵的等部分,通过大量的改革与建设来积累经验,最后就是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此来体现二者优越价值。只有更加高效地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性的内涵,才能够使其对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有着更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就是把较为晦涩的马克思理论变得更加简单、接近平民,能够被民众所接受。大众化中的“化”表示,其被大众接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且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大其手中,进而不断丰富其内部的教育层次与类型。不论是从时间或者空间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都处于一种必然结果。通过将相关的理论通俗化、民族化等,能够将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变成简单易懂的语言,这样大众都能够有所接触。对于其中的基本原理、普遍真理等,也都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进行转变,以此来变成大众能够所装备的“思想武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相继形成了一系列较为优秀的理论观念,因此在实现其大众化的道路中依然需要将其中优秀的内容向大众所传播。要能够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内涵,通过理解其精髓来不断指导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仅局限于宏观的问题,对于大众的思想也依然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当下就是应该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并且使其内容具体化、通俗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策略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来说,其在中国发展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因此其实现了中国化与大众化都是必然的结果。只有更好地把握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够促进相关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并且加快其在中国的传播。

对于马克思理论来说,其主要的价值就是要不断的实现创新,并且通过不断传播自己的内涵来提升其影响力,并且将之应用到更广的领域。其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必然表现。因为不论任何理论,在使用的情况中都应该与实际相连接,这样才能够保证适用性。其次就是应该不断丰富马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通过提升其民族性、人民性来扩散其传播以及影响力。当代要能够通过武装民众的思想来不断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而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非常有力的武器。但是其在我国的传播中也会受到一定的阻碍,比如其理论较为深奥,无法被普遍应用,以此实现其大众化也是不断体现其价值的重要手段。能够通过民族的形式来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体现出来,并且鲜活地传播到大众范围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其在数百年的發展历程中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其中融入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更能够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也能够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适用性。无论如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在其形成了中国化的基础上,不断利用先进的手段对其宣传,比如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才能够使其具备更新的生命力。总而言之,我们需要意识到,在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依然是巨大的,也正是因为其在中国不断的发展中内涵得到了巨大的丰富,才能够不断指引中国建设自己的特色社会理论体系,也能够更好地扩大其传播范围。

【参考文献】

[1]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J]. 卢健.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05).

[2] 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研究[J]. 许日. 法制与社会. 2018(10).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趋势研究[J]. 李响,赵继颖. 黑河学院学报. 2017(11).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应用发展研究——评《当代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理论与实践》[J]. 张洋,张丽滢. 江西社会科学. 2017(12).

[5]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与特质的思考[J]. 金民卿.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01).

猜你喜欢

大众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