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2018-08-24林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7期
关键词:民族教材传统

《普通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集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其中包括“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等具体的文化教育目标。传承与理解传统文化从来就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他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渗透,逐渐养成。文化传承是需要由观念的形成到行动的实践,这过程需要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当然,养成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习惯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却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的重要习惯。养成自觉关注传统文化的习惯是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决定的,“语文课程鲜明的人文性能,决定了它在传承民族文化的伟大使命中首当重任”。那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学科改如何做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呢?

一、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明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一般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中认为,广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伦理、哲学、公共机构,国家、政治、法律、科学、技术等等,以及个人和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而我们一般所说的文化多指狭义的文化,即只包括精神财富,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梁漱溟先生曾说“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中华文化是在历史的传播中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标志。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更多体现在课堂与课堂之外的校园生活的延伸,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主要通过教材体现出来,教材编写者依照一定的理念和依据来选编文本,这些选文中承载着民族文化知识,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的优秀文本,可谓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文言文教学目标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应对考试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教材学习的过程中去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及其表现手法,学为己用,夯实自己的基础和知识,提升自己的素养,滋养自己的人格,获得生命的成长。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态度,形成文化自觉的思想

谈传统文化时谈到了“理解”一词,这首先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热爱,在触摸传统文化时能感受到它的力量,同时理解包含尊重文化多样性,这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文化百花园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不同文明之间该如何相处”是人类要面临的共同问题。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与现代化的冲突和契合之处,文化的进步,既要表现出开放和融合的态度,学习西方文化的先进文化,接纳其他不同地区的文化,也需要我们有理性批判的态度,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鲁迅先生说的“拿来主义”应该是再正确不过的态度了,对待文化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既不能盲目崇拜,全盘接受,也决不能采取“全盘西化”的虚无主义态度。我们应努力吸收和借鉴其它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其精华,抛弃其糟粕。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中希望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图景也应该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在“文化自覺”中融入世界,为人类文明共存和文化自觉的发展开辟新路。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视野,学会尊重,理性批判,能够自我创建,是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意。

三、根植于教材立足于课堂,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

叶圣陶先生认为“学习国文即为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的学习,主要是养成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和习惯。”在课堂的学习和积累中认识和关注传统文化,从文本的阅读,语言的积累出发,引导学生储备知识,明白什么是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相关特点,为日后的实践做准备。

前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人生智慧结晶都蕴含在一部部经典中,阅读时要多让学生品读和鉴赏,对重点的字、词、句进行深入的剖析,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阅读时的语言积累,既是对经典语言材料的积累,也是对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比如说,人教版的《林黛玉进贾府》,在节选部分中涉及到诸多文化内容。关于宁国府和荣国府的建筑特色文化,人物之间封建等级礼仪文化、主子和丫鬟不同的服饰文化等等,再比如说《论语》中的“仁者爱人”,《孟子》选文中传达的“义”和大丈夫的浩然正气的思想,庄子的《逍遥游》所展现的真正的“逍遥游”的境界等等,再比如读苏轼的《赤壁赋》你就会理解苏轼的乐观洒脱,读诗经《氓》你能感受到一个古代女子女子的觉醒与决绝。亦或者读《荆轲刺秦王》你对荆轲大丈夫的“义”是否有更客观的理解,读《兰亭集序》你对“死生亦大矣”有没有更深刻的解读,读《陈情表》你是否感受到了李密的拳拳之情……教材的内容或者涉及到中国传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或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精神追求,也体现着古人的喜怒哀乐,价值判断,在经典作品的学习中感受传统的魅力,学习古人的精神,涵养学生的人格。

阅读和表达是我们感受和积累的重要方法。除阅读之外,关注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提高表达能力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其实就是艺术手法,主要是我们传统认为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结构技巧等等,他是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或者表达情感或者表现作品内容是采用的一些技巧或者方法。古语有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文章的文采除了在语言表达上可以体现,表现手法的运用也是一篇文章得以增色的重要原因。表现手法的鉴赏也是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是鉴赏审美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我们更希望,通过这样的鉴赏和学习,学生能够在平时的写作或者生活中加以运用,学会运用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挖掘语文教学自身的文化内涵。首先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既要通过分析汉语字词的文化内涵去窥视传统文化现象,又要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汉语字词。其次对作品的分析要引导学生挖掘其文化内蕴,从更深层次上去解读作品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身也是个体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总之,不仅要落实好语文的工具性原则,同时教师要善用文本,在教学中做好文化渗透,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原则。

语文教学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是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教师坚守语文教学的主阵地,用好手中的教材,这不仅是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理解和学习的过程,而这理解和学习本身就是传承的一种方式,在学习中,传统文化的思想也会渗透到学生的精神血液中,在今后的生活中折射出巨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治中.《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初探》.[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年03期:83-84.

[2]韩雪屏.《发掘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因素——兼谈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建设》[J].《语文建设》.2015年6月:8-11

[3]陈敏华.《试论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D].江西师范大学.2006.

林芳,福建厦门一中集美分校教师。

猜你喜欢

民族教材传统
我们的民族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