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外肌麻痹预后影响因素50例分析

2018-08-24赵昕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3期
关键词:肌麻痹病因神经

赵昕

眼外肌麻痹是眼科、神经科中的一种多发性, 常见性疾病, 多发于50~70岁的老年人, 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复视、斜视、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散大等症状[1]。其病变部位分布于眼眶, 脑干等多个区域, 由于其病因复杂多样,对于诊断和治疗来说有较大困难。此次调查通过观察50例眼外肌麻痹患者临床资料, 对其临床表现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6年1月接受治疗并确诊为眼外肌麻痹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5例, 女 15例, 年龄 20~78岁, 平均年龄 (55.78±14.21)岁,患者均为后天性眼外肌麻痹患者, 并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先天性眼外肌麻痹患者、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过敏体质者、心血管疾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患者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2]。

1. 2 检查方法

1. 2. 1 常规检查 询问患者病、既往史、家族史等基本信息,进行眼底检查、视力检查等一系列常规性检查, 同时进行眼肌运动、33 cm及5 m眼位检查和红玻璃片复像检查, 如果必要, 同时进行屈光检查和小孔镜检查[3]。

1. 2. 2 影像学检查 给予CT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CT血管成像(CTA)检查,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眼部B超检查[4]。

1. 2. 3 生化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血糖、血脂、尿糖检查。

1. 2. 4 专家会诊 对疑似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新斯的明试验, 由神经内科、眼科、脑外科、内分泌科等各科室医师综合确诊患者病因。

1. 3 治疗方法 依据眼外肌麻痹的病因探讨治疗流程及思路, 常用治疗方案包括药物保守治疗、原发病治疗、手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主要是采取神经营养药物(维生素B1、B12,及胞磷胆碱 、ATP、辅酶A 、弥可保, 硫酸锌等), 并采用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药物(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激素治疗,以及扩血管类药物等进行保守治疗, 局部使用抗生素, 除此之外, 还可以酌情予以基础治疗, 如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或强的松口服等。对糖尿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使用地塞米松时要适量增加降血糖和降血压药物的用药量[5], 保持患者的血糖和血压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除此之外, 可以对患者采取诸如针灸等保守治疗的方法, 而且越早期采取针灸治疗的效果越好。除眼肌麻痹需要做眼科手术, 先天性斜视, 因重症肌无力、甲状腺等疾病所致眼外肌麻痹, 严重中毒感染者, 妊娠妇女, 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意识不清者不适合针灸治疗外, 对于保守治疗眼外肌麻痹, 甚至颅内动脉瘤手术后的患者眼外肌麻痹行针灸治疗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过眼外肌麻痹患者长期采取保守治疗的手段, 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理活动, 一旦病情持续6个月以上, 应考虑采取手术治疗方案, 如颅内动脉瘤患者可行手术夹闭动脉瘤, 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 尤其是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治疗[6]。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7,8]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 分析病因, 并于出院后随访1年, 观察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眼位恢复正常, 复视检查消失, 眼球自主灵活运动, 瞳孔正常大小, 对光反射灵敏为完全恢复;眼位正常, 眼球运动不受限制, 复视检查复像存在, 瞳孔有所缩小, 对光反射灵敏为明显好转;眼球运动受到限制, 复视存在, 其余症状无好转为无效。若出现复视现象为复发。

2 结果

2. 1 50例患者临床表现 5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复视39例(78.00%)、头晕32例(64.00%)、恶心28例(56.00%)、发热26例(52.00%)、眼位偏斜21例(42.00%)、眼睑下垂15例(30.00%)、眼球活动障碍13例(26.00%)、瞳孔散大10例(20.00%)、血糖升高9例(18.00%)。见表1。

表1 50例患者临床表现(n, %)

2. 2 50例患者病因分布 经专业分析可知, 50例患者病因分为四大类, 分别为神经源性占40.00%(20/50)、肌源性占38.00%(19/50)、机械性占18.00%(9/50)、全身免疫性占4.00%(2/50)。见表 2。

表2 50例患者病因分布(n, %)

2. 3 50例患者随访情况 随访1年, 39例(78.0%)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内完全恢复, 9例(18.0%)患者随访最终结果为明显好转, 2例(4.0%)患者始终无效;1年内11例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为22.9%(11/48)。

3 讨论

近年来, 我国眼外肌麻痹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尽管医疗事业在不断的进步与完善, 但眼外肌麻痹患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的特点给临床治疗中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并且患者预后情况在随访记录显示中并不理想[9]。预后恢复情况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如患者的年龄, 有无重度感染, 有无营养不良, 病变程度, 是否伴有高血压, 糖尿病及免疫力低下,这些方面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预后恢复情况。对眼外肌麻痹患者的预后分析, 有利于提高对疾病的认知能力, 更加深入的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 减少了临床患者的后顾之忧, 为广大患者彻底根除疾病带来了福音。本次研究在评价指标方面选取的是复发一项, 关于影响到病程发展的相关因素并未逐一进行展开分析[3]。预后情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工作开展复杂, 医务工作者要努力攻克这一难题, 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

眼外肌麻痹是因为具有支配眼外肌运动的神经或神经核、神经纤维受到损伤, 对神经冲动的传递造成阻碍, 从而导致眼外肌运动失调的一种疾病。临床常见的受损神经包括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病因分为四类:神经源性、肌源性、机械性、全身免疫性。眼外肌麻痹的治疗方案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系统, 缓解神经受压,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在该病发生早期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方案, 可以减少或防止后遗症的发生, 降低神经损害,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 治疗时间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治疗时间越早, 预后情况越好。在发病初期, 应及时采取综合性治疗手段, 眼外肌麻痹程度对于预后影响巨大, 研究发现不完全麻痹患者预后较完全麻痹患者预后良好。不完全麻痹患者部分损伤患者仅为神经动作电位传导异常, 为可逆性改变, 完全麻痹患者神经轴突受累, 神经结构不可逆性损害。本研究结果表明, 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明显的改善预后。尽早采取相应的适当的措施进行治疗和干预, 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本次调查发现, 眼外肌麻痹的发生与糖尿病密不可分。糖尿病致病机制是糖尿病导致的微血管病变使神经组织严重缺血、缺氧, 最后导致血管变性。另外, 糖尿病患者体内过剩的葡萄糖会转化为山梨醇和果糖, 升高细胞内的渗透压,最终引起神经的变性。眼外肌麻痹的另一个致病原因是脑血管疾病, 部分神经受到来自硬化动脉的压迫, 导致眼外肌麻痹。研究发现糖尿病性眼外肌麻痹多发于50~70岁老年人且预后良好[10-12]。眼外肌麻痹形成的另一因素是颅内动脉瘤,多发于30~60岁, 颈内后交通动脉瘤压迫从此经过的动眼神经, 导致动眼神经麻痹, 且预后可估性较差。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 询问患者是否出现偏头痛长期持续反复发作并伴随一侧眼肌麻痹的情况发生。此外, 相关研究表明眼外肌麻痹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致病原因是肿瘤的存在[13-15], 一旦存在肿瘤, 会破坏脑神经, 老年人中多发生此现象。需要对此提高警惕, 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防止漏诊和误诊的出现, 从患者的切身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经过此次治疗后患者的预后情况不一, 随访1年, 39例(78.0%)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内完全恢复, 9例(18.0%)患者随访最终结果为明显好转, 2例(4.0%)患者始终无效;1年内11例患者出现复发, 复发率为22.9%(11/48)。因此需要加强对患者的预后, 这将会对患者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研究发现复发患者大部分为有全身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甲亢、老年动脉硬化等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 引起眼外肌麻痹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 在临床上, 要积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糖值是否处于正常范围, 与此同时, 积极治疗心血管疾病, 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 降低眼外肌麻痹的发生率, 对于患者预后情况密切关注, 尤其注意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收稿日期:2017-10-13]

猜你喜欢

肌麻痹病因神经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病因的研究进展
神经科疾病与眼外肌麻痹的临床分析
以眼肌麻痹为唯一或主要表现的脑干梗死临床特点研究
汉字小门诊系列(六)
“神经”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