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德“红七条”视域下的师德建设思考

2018-08-23王鹏

东方教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教育

摘要: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教师的职业道德关系着社会主义大学的兴衰,也关系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成败,但是随着文化市场多远化和新生代思想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道德失范现象日益突出,针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失范现象,教育部已首次出台规范高校教师师德的红七条。这不仅完善了高校师德建设规章制度,也加大了对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力度,这对于有提高高校教师的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也为师德建设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红七条

一、不损害国家利益和学生、学校合法权益是最基本的师德底线。

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这个性质直接决定着高校教师的责任和教学根本任务要以政治任务为核心,不能够损坏国家的根据利益,有的高校教师在课堂上故意抹黑国家,歪曲国家历史,拿一些国家领导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在课堂上进行一些不恰当的比喻和指责。这样不仅给国家形象、国家利益造成恶劣的影响,还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了误导,在学生群体中引起非议。当然也有些教师是无意为之,在课堂上无意中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但是其性质和故意为之一样的。教师在课程中不损害国家声誉和形象的同时,更不能出现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也不能破坏学校的合法正当利益。因为学生是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在一定意义掌握着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自由。同时高等教师的视角里往往会出现学生和老师的地位不对等,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和老师之间是上下级关系。在日常的交往中以上下级的姿态过分得要求学生帮助处理自己的私事,有的不愿意的甚至出现打击报复等现象。这就严重侵犯了学生的人身合法权益,甚至引起家长对学校的不满,这也也损害了学校的名誉和合法权益。

二、教学活动中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是严重违纪违规

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确实存在着有违背党的方针政策的言行,有些高校老师在课堂上大肆抨击中国共产党,发表有损害国家利益的言论,在学生面前全然不顾自己的老师身份。更有甚者在网络平台散播虚假消息,造成网友恐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思想政治觉悟极其低下。有些教师没有上过理论课程,接受过党的教育,从而导致其政治觉悟不高,没有过硬的理论思想。2、教师或许受到不公平待遇,丧失了对党的信心。有些教师在入党或升职等方面觉得自己没有被公平对待,多次竞选未果,从而对党的政策丧失信心。针对以上原因,我们找到了几种解决办法:1、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师德和政治觉悟。2、在教师应聘时把好关,提高应聘教师质量。3、出台相关教师入党或考核政策,让教师评奖评优更加公开、公正。4、师德考核存入教师档案。为每个教师建立档案,每年进行一次师德考核,对考核不过关的教师进行批评教育,累计多次情节严重者则予以开除。

三、学术端正是师德规范的起码要求。

近年来,高校教师在学术工作和科研工作及评职称中,鱼目混珠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个别教师抄袭剽窃、篡改抄袭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他们想获得荣誉却又不想耗费自己的脑力,而盗用他人努力的成果,这种行为是非常不道德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高校教师贪图名利,坐享其成,心气浮躁。教师忘记了自己潜心研究学问的本分,而过分的追求名利,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不惜一切。针对这些原因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1、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个人专利和劳动成果,严惩窃取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2、各单位进行相关学习,提高个人保护专利的意,讲解保护他人和自己专利的重要性。3、学校应严惩高校教师不作为的行为,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让师生潜心研究学术。

四、不出现影响教育教学的兼职兼薪行为是师德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高校教师多存在开培训班进行校外兼课、私下给学生进行有偿辅导、在企业内担任学术或技术顾问等兼职兼薪行为,不得不说,这一现象确确实实会影响到这些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而产生这一现象的现实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也随之提高,高校教师的薪酬相较于中小学教师虽已较高,但要供应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的各项支出仍是较为吃力,需要通过一些兼职兼薪行为提高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水平,二是新时代主张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不少家长将改变家庭境况的厚望寄托于孩子的学习上。所以,家长们希望教师在課上和课下都能及时、有效地对孩子学习上的困难答疑解惑,这也就是教师私开培训班的市场所在。而针对这种现象,有以下几种解决方案:一是适当提高高校教师的薪酬及一系列福利待遇,缩小教师行业在收入方面于其他行业的距离,平衡工作量与报酬之间的关系;二是加大对私开培训班的教师的打击力度,实行有偿举报制;三是定期收取教师教案,在日常教学时,派专人听课并进行课堂记录,课后比对教案与课堂记录,保证教师认真对待每一堂课。

五、不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是师德重要试金石

高校教师故意透露招生信息,泄露考题,职称评定时徇私舞弊,将学生推优、保研当作盈利手段,在党支部、团支部工作中任人唯亲,搞小团体主义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主要有以下几点现实原因:个别教师手握招生、出卷、推优等多项权力,一旦受到利益的诱惑就容易膨胀并丧失原则;教师在监考、面试等情况下碰到熟人,碍于情面大开方便之门;个别教师家庭拮据,正常薪酬无法满足生活需求,于是其剑走偏锋,通过以上非法手段得到灰色收入满足自身物质文化需求

而针对这种现象,有以下几种解决方案:任务布置尽量专人专项,并需相互审核确认,避免出现一手遮天现象;严格实行考试回避制度,对避嫌情况闭口不谈的教师严肃批评并进行相应处分。在考试面试时,安排两名以上教师,相互监督,并派专人于监控室关注全程动态,杜绝教师单独在场或串通违纪;加大对灰色收入的排查,教师一经发现有以上违法乱纪行为,严肃处理,记入档案,并交予派出所接受法律的惩处。

六、不接受家长任何形式送礼是维护师德的重要举措

今日,部分高校教师私自接受家长送礼事件屡见不鲜,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那么本应承担教书育人的老师们,究竟是哪些现实原因造成教师行业里这种不正之风呢,我想原因有以下几点。在中国关系社会盛行之下,部分高校教师利用自身职务便利为自己或他人牟求不正当利益,从而满足自己的私欲。部分教师思想阵地不牢固,在权力与金钱欲望的驱动下,做出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导致不正之风盛行。那么,针对这种现实情况,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高校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坚固自己的思想阵地,提高廉洁意识,个人坚决抵制做违反教师道德职业水准的事情。其次,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教师违纪行为依法严肃处理,对于典型案例要在教师队伍里重点宣传,改良社会风气,使教师不敢贪,不想贪。

七、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是师德完全沦丧的体现

近年来,部分高校教师利用其职务便利,违反师德、人性,给社会造成极大不良影响。各主流媒体也纷纷报道,我们能知晓的只不过是一小部分罢了,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使得社会滋生了诸如此类案件呢?首先是教师个人职业道德的缺失,本应承担教书育人的老师缺少职业操守,社会良知,做下违法犯罪之事。其次,国家相关法律犯规的不完善使部分缺乏职业操守的教师有机可乘。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能力欠缺,事发之后不知道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一味地逃避,不敢面对现实。家长也没有承担起教授孩子性教育的一些基本常识的责任。另一方面又值得思考的是:什么是性骚扰,目前法律层面的对此类行为没有较为直观的解释,“红七条”也没有在高校教师语言和行为上明确划出界限。关于性骚扰,一直争议很久,到底什么才是性骚扰,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看到明确的规定,也没有哪部法律对性骚扰有明确的定义,所以,对于性骚扰的执行一直就是一個难题,现在,“红七条”引进了“性骚扰”这一词汇,但是,在法律没有出台定义的时候,“红七条”也没有对哪些行为是性骚扰也没有明确界定,如何执行,肯定是一个难题,将来的结果很有可能让人似是而非,要么人人自危,要么形同虚设。

结语:

针对高校出现的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等一系列事件,我们应该加以防范首先,国家应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能法规,对违反法律法规的教师个人严肃依法处理,教师个人应该提高自己的职业操守,不做违法犯罪之事。要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重视家庭以及学校相关教育,及时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教授其基本性教育常识以及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侵犯相关知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会有千千万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格建设者。《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是重中之重,要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当作紧迫性任务,把师德师风标准作为职称评聘、干部晋升的硬杠杠。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统领教师成长发展,细化落实到教师教育课程,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要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坚持立德树人,从源头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新华胡孝红. 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5):48-50.

[2]郭文娟. 教育部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J]. 齐鲁护理杂志, 2000(3):55-55.

[3]张旦生张振改. 间接规制师德治理的有效路径[J]. 中小学管理, 2015(4):53-55.

[4]王辉. 教师惩戒权行使中的侵权与救济研究[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0(3):29-34.

[5]王小泉. 新疆专利发展情况研究[D]. 新疆大学, 2011.

[6]肖鹤郭义坤. 浅析当代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5):76-77.

[7]杜安立. 交往教学理论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分析[J]. 教育与职业, 2007(23):109-110.

[8]朱玲张钊. 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 科技信息, 2012(28):72-72.

作者简介:王鹏,海南师范大学辅导员,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师德教育
致良知与师德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