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现状及干预措施

2018-08-21生月萍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情绪心理健康心理

生月萍

【中图分类号】R3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6--01

1 抑郁的定义与表现

1.1 抑郁的定义 抑郁[9]是人类心理失调最主要和最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是每个个体在其生命历程中都会经历的一种情绪,已逐渐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全球抑郁症患者约为3.5亿人,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1%,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心理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世纪病”[10-11]。抑郁症状是抑郁情绪的持久演变,它的形成是长时间里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特别是人格与抑郁症状之间有很复杂的相关性[12]。

1.2 大学生抑郁主要表现大学生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临床表现中大学生群体因抑郁症导致的自杀、自残的事件屡见不鲜,且有增加趋势。大学生抑郁主要表现在:对以前喜欢的活动的兴趣降低;几乎每天都感到压抑和情绪低落;工作和生活各方面效率都低;回避社交;低自尊感;难以集中注意力等[13]。抑郁情绪可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部分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大学生甚至选择自杀以逃避现实,对家庭及社会均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缓解和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减少和控制大学生抑郁症状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2 大学生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抑郁与遗传、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体貌满意度、倾诉与否、专业兴趣、恋爱与否、就业前景、人际关系、是否独生子女、年级、生源地、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因素、教养方式、留守经历、社会支持、领悟社会支持、个人抱负、压力、考试焦虑、倦怠、压力性生活事件、创伤经历、潜在的创伤性事件、网络、睡眠等相关[14]。

2.1 社会成因 个体在社会的角色和成长环境对其心理形成带来巨大影响。Ferenc等[15]抽样调查匈牙利172名大学生发现,男性抑郁与内在抱负及对当前的不满相关,女性抑郁则主要与外在抱负、财富的重要性及当前的缺乏相关。又如我国特有的“80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如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挫折容忍力差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还会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的压力日益增大,加之这一代人多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心理上的失衡就容易导致对身体的伤害,如:自杀行为。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即使是在走向生命的边缘也不考虑家人的感受,仍然只想要自己解脱。大学生的自杀行为,给亲人带来的痛苦和对社会形成的影响远远不是一个“无奈”所能够承担的[16]。

2.2 人格缺陷应对方式 消极和悲观归因常表现为对生活没有信心,感觉自己是多余的,自我否定,严重自卑,无力改变客观现状。部分大学生本身为敏感人格,刺激其产生抑郁、压力、焦虑等不良情绪的阈限较低。也就是说,同样的压力情景,可能其他人能应付自如,但是对于这些敏感人格的大学生来说,如果不能够正确加以引导,就非常容易在特殊时期,如失恋期、毕业季、新生入学适应期等时间节点上产生上述不良情绪[17]。

2.3 环境适应 许多大学生认为获得大学学位是自己未来成功的关键,他们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大城市求学,这种环境本身的变化也是造成抑郁、焦虑和压力的原因所在。升入高校后环境的改变已经被证实与大学生食欲减退、抑郁等问题息息相关。生活环境的变化会直接造成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恋家情结”的产生,这种“恋家情节”是高校寻求正确处理困扰大学生心理、精神问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17]。

2.4 学业压力 学业压力是大学生产生抑郁的另一大因素,如果大学生对其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必然会饱受学业压力的折磨。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压力、考试压力以及时间管理的压力都是学业压力的组成部分,但如果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出现。如果把学业压力当作是一种积极的挑战,其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反之,如果将其当作是一种消极的负担,显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4 角色转换 障碍许多大学生在中学时期都是班里的尖子生、佼佼者,受到了来自老师和家长的精心呵护。当他们步入大学之后,大家都在一个起点上,这时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客观认识自我,对自己的期待值定位太高。当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时,往往容易受挫,经常体会到挫败感,长时间处于一种压抑情绪,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也会发生困难.这种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间,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久而久之这种情绪问题会逐渐放大,造成压力、抑郁和焦虑情绪,如果不及时干预,非常容易发展成轻度抑郁症患者。

3 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措施

3.1 认知疗法 第一,调整个体的期望值。出现抑郁、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期望值过高,这样就会经常体会到未完成目标的挫败感。教育心理学上讲“最近发展区”,即最佳目标的设定标准应该是“跳一跳,就会够到桃子”,也就是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较容易达到的目标水平。然后,随着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提高,逐渐加大目标实现的难度。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也就经常体会到胜利感带来的强化[17]。第二,积极学习和掌握一些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挫折时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有人生的低估;遇到挫折,体会到失落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的对待。为了避免这一点,需要大学生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当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掌握一些心理干预的小技巧及时地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心境,培养具有幽默,乐观会调侃的情绪和方法.如果自己干预效果不好,一定要主动寻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心理老师的支持[17]。第三,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当一个人心理上受到挫折时,最需要的莫过于他人的安慰、同情、理解和关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能够与求助者建立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根据咨询师的专业权威、知识、经验来关心、理解、支持求助者,心理治疗的目的[18]不仅仅是消除症状,更重要的是挖掘个体的积极潜力和积极力量,使处于抑郁状态中的大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改变自我评价,树立自信。

3.2 团队疗法 团体心理辅导,即利用集体的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相互作用,促使個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增加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的健康成长。用群体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人际沟通中的倾听、真诚、尊重、平等等,营造轻松、和谐、温暖、理解的团体气氛,使成员心情愉悦,精神放松,能够最大限度地开放与交流,将他们长期压抑在心中的苦闷倾诉出来,从而缓解了他们的心理压力。较个体咨询、团体咨询更具有感染力,影响更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咨询效果容易巩固,对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有着特别的作用,对现实的心理辅导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力推广[19]。

3.3 提供社会支持社会支持 作为个体应对压力的一种重要资源,其特征与个体的特定情景下的焦虑、抑郁反应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5]。对于社会因素引起的抑郁,应区别对待。如贫困、家庭关系紧张、农村学生,无论是老师、校医院的医生还是同学,都应该和他们保持正常友好的关系,多些关心和交流,帮助他们度过生活上的难关和心理上的困惑;提供贷学金,奖学金,贫困补助和勤工助学的机会,以解除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要成为同学问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的平台,尽可能为一些心理压力大、负性情绪重的学生提供多方面的社会支持,从而减轻学生的压力感受,缓解焦虑、抑郁症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20]。

3.4 体育疗法 体育锻炼具有改善抑郁情绪个体生化指标的功能,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有益于全身各个系统,可改善肌肉、心血管、呼吸系统功能,提高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调适能力,使人精力充沛,心情舒畅,从而对抑郁情绪产生抵抗作用[21]。适宜的运动量是促进心理健康积极变化的基础,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都给出了相同的结论。Berger[22]等认为有规律地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最高心率 60%~75%)并且每次持续时间在 20~60 min 之间,有助于情绪的改善。 Skrinar[23]认为有氧运动提高了体内意识和体能,从而增加或改善了运动者对身体的满意程度,有益于积极心态的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德里斯考曾对学生做过跑步试验,结果发现跑步可成功的减轻大学生们在考试期间的忧虑情绪[24]。另有实验证明球类运动干预对改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水平也具有积极作用[25]。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具有干预作用, 对抑郁情绪状况的改善效果良好。这一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而且找到了调节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在改善和治疗大学生抑郁情绪等心理问题上,体育锻炼的作用不可忽视[26]。

3.5 音乐疗法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具有生理、治疗、感情、记忆等效应,可调节呼吸、循环、内分泌等系统的生理功能,它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作用是复杂多样的[27]。研究数据[28]表明,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是一种个体化的结果,它可能受到许多复杂的个体间差异变量不同程度的影响[29]。曾有心理学者对学生做过音乐欣赏疗法,被试学生在实施音乐艺术欣赏心理干预后的抑郁、焦虑情绪普遍具有明显改善。音乐艺术欣赏能平衡人的情绪,进一步调动了被试学生主动参与干预治疗的意愿和积极性,还使他们培养起了主动聆听音乐的习惯,这对于防止心理障碍复发,用更好的身心状态面对学习生活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27]。

3.6 药物疗法 当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表现类似于抑郁症状时,不能对其进行盲目的定性和妄加揣测,务必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专业的咨询。如果患者的病情超出单纯的心理咨询范围,应该及时就医,采取在药物治疗的作用下辅以心理咨询,对患者的病情的好转发挥内因与外因的双重促进作用。

4 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防工作

4.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仍处于个性形成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其认知偏差、行为不良等仍易导致不健康的个性出现,如能及时正确引导或干预则可矫正。既往有研究报道心理健康教育能显著改善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且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相对于其他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措施改善效果更为显著。鉴于大学生抑郁的高发性及普遍性,高校应加强对抑郁及其他心理疾病的普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同时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及对心理疾病的识别能力。开展关于心理问题相关知识的讲座及宣传活动,通过心理咨询可以随时解决一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挫折,提高大学生的抗挫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使得大学生们改变对“心理问题=精神疾病”的排斥感,正视自身问题,积极主动缓解抑郁情绪[9]。

4.2 完善校园管理体制,营造和谐校园环境 首先,要建立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规范教师言行,引导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大学制度应“以人为本”,积极发扬榜样示范作用,对一批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师生实行奖励,对违反校园文化的行为,予以坚决制止和严厉惩罚,引导学生成为具有正能量的社会青年,营造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13]。

4.3 多方配合,关注新生心理发展 第一,及早排查、及时干预。在新生入学之处就应该通过相应的心理健康中心对新生进行初步的心理健康测评,一旦发现苗头,要立即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第二,全程关注,用心呵护。从发现身边的同学心理有点异常以后,校方应跟踪关注,并鼓励周围的同学们师生共同努力,全员参与,给予他关心与帮助,引导问题学生勇敢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第三,建立与家长及辅导员,校医院医生沟通的长效机制。大学生产生抑郁症或多或少都与其家庭有一定的关系,作为校方,不仅仅对于学生要给予相应的关心和关怀,对于其家长也应该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学生的沟通和引导,使学生能正确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另外,与家长建立一种长效的沟通机制,定期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学习上的一些动态,家校配合做好预防工作。

结语:总之无论是老师还是校医务工作者和同学,对于那些心里有点异常的学生,無论是在生活和学习中应该给予充分的关心、帮助和鼓励,与他们交流感情,尊重他们,使他们获得安全感,从而保证个人的心理健康,笔者认为,虽然一些客观因素无法改变,但通过学生的自身努力,学校的多种干预措施,联合社会支持,定能缓解大学生的抑郁心境,这对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将会有很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SAWUER MG,HARCHAK TF,SPENGE SH,et al.School based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A 2-year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the beyondblue schools research initiative[J].J Adoles Health,2010,47(3):297-304.

TOSEVSKI DL,MILOVANCEVIC MP,GAJIC SD.Personality and psychopathology of university students[J].Curr Opin Psychiatry,2010,23(1):48-52.

童毅,曹丽琰.我国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J].热带医学杂志,2012,12( 8): 1045-1047.

于相芬.英语专业大学生抑郁情绪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2): 145-148.

陶沙,李伟.抑郁倾向大学生社会支持结构及其满意度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39-41.

范兴华,贺春生.友伴支持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2):131-133.

张月娟,阎克乐,王进礼.生活事件、负性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影响大学生抑郁的路径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96.

骆宏,马剑虹.大学生抑郁症状、问题解决能力与压力感知的关系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4):763.

邹路琦.大学生抑郁症状干预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大庆社会科学,2015,193(6):119-121.

孔凡寅.大学生抑郁症的心理分析及调控策略[J].高校教育研究,2006(2):62-64.

薛云珍.认知偏差与抑郁症关系研究[J].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处,2009.

陈树林.人格因素与抑郁症[J].心理学探新,1999,19(4): 56.

邓勤勤,宋宝萍.大学生抑郁自杀的病态心理机制及其干预[J].消费导刊*理论广角,2009,9:249-251.

薛伟,杜君,苑杰.大学生抑郁流行病学、影响因素及预防干预[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4,41(3):162-164.

Ferenc M,Zsuzsa P.Individual aspirations and depression[J].Psychiatr Hung,2007,22(6):443-455.

陈淑萍.论大学生抑郁自杀行为与危机干预[J].泰山学院学报,2006,28(2):95-98.

赵建宝,张琛麟.造成大学生抑郁、焦虑和压力心境的原因及干预对策[J].科技展望,2015/24:296.

陈栩,郭斯萍.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6):874-877.

宋玉冰,张海燕.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抑郁心理的干预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39(3):56-58.

林梅,余红,杜宁.大学生压力感与焦虑及抑郁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4):80-81.

唐闻捷,张玮.体育锻炼干预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功能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1):1534-1536.

何颖,徐明.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相关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1):65-68.

胡望洋,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焦虑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4,24(2):61-62.

Jadoon NA,Yaqoob R,Raza A,et al.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medical stud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J].J Pak Med Assoc,2010,60(8):699-702.

掌玉宏.球类运动干预对改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水平的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30(6):102-104.

李娜.大学生抑郁情绪与体育锻炼干预实验[J].体育学刊,2001,8(4):32-36.

闫薇.浅谈音乐艺术欣赏对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的心理干预影响[J].黄河之声,2012(17):82-83.

周巧.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影响的实验研究[J].硕士论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猜你喜欢

情绪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心理小测试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