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培育机制探究

2018-08-20郑伟民

文教资料 2018年10期

郑伟民

摘 要: 在全面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契机下,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改革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探究高校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的培育机制,能够提升青年工作实效,提高办学质量,对保证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校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的培育应以项目认同感培育、团干部培育、保障体系培育为重点,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综合培育体系。

关键词: 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 认同感培育 团干部培育

一、引言

自教育部2013年开展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以来,至2016年教育部共评选出141项国家级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受此影响,部分地方省份或高校陆续推动相关精品项目的创建工作,且已经取得一定成果。诸如复旦大学的“战胜你的拖延症——战拖工作坊”、东北大学的“选择工作室”、上海交通大学的“夢想创新园”、大连理工大学的“驿路风华大学生毕业教育文化工作室”等精品项目,涉及学生的就业、心理、创新创业等方面,在当地学校引起较大的反响,成为学生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的培育和发展,同样作为育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共青团系统,却相对缺乏从共青团角度出发培育的特色项目。研究团队通过问卷、电话调查、网络搜索、文献查阅等了解到,从全国各高校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发展的实际观察,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有些经验可以逐步推广,但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一是高校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推广的成熟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经多年建设,高校在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海南师范大学的“教师技能大赛”、南阳师范学院的“卧龙文化艺术节”、北京科技大学的“禾欣夏令营”大学生实践育人平台、南华大学的“马大姐”心灵微时空等。但很多项目只是在本校或本地做出了一定特色,项目的成熟度还没有达到要向全国推广的高度。二是很多项目缺少对青年成长规律探索,只是就项目而建设项目,没有从共青团工作的角度挖掘,没有体现共青团的内在特色。青年工作精品培育项目都仅止步于操作层面的研究,不注重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的建设方法,忽略建设缘由和内在规律的研究,没有形成成熟的共青团精品项目培育工作机理和稳定的运作流程,无法利用项目的辐射功能为所有高校的青年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全面提升青年工作实效[1]。三是高校共青团工作项目缺乏长效培养机制,过于注重短平快。一些项目过于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和青年学生的获得感,就达不到项目设计的初衷。构建共青团特色项目的长效机制,就是要结合共青团工作特色和青年学生的特点,从挖掘培育、巩固提高、拓展升华等各个层面做工作,将日常团建的工作做法、工作经验、工作实效通过包装转换,将其打造成为品牌与特色,融入学校共青团的日常教育工作中。但截至目前还缺乏如何有效建立高校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的长效的研究,此类研究也基本处于起步状态。

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团委结合共青团工作实际,从政治思想引领的角度,于2014年率先在学校开设了《青年之声·道德讲堂》品牌栏目,该项目于2017年入选全国100个大学生优秀国学社团项目。应该说,近四年的稳步运行,该项目的育人效果比较显著。基于该项目的成功运行及经验总结,高校共青团特色项目的培育和打造应该满足以下几个要素:一是符合青年学生成才的需求,二是配合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三是相关保障措施深度融合配套。因此,本研究就基于以上三个要素,从项目认同感培育、团学干部培育、相关保障措施深度融合等方面探究高校共青团特色项目的实现路径,以期为高校共青团特色项目的发展蹚水引路。

二、高校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的培育思路探究

厘清高校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的内涵是开展项目培育的前提和基础。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以发展性为理念,以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为目标,涵盖学生素质教育、思想教育、社团活动、生活帮助等方面,并得到师生的认可,具有时代气息。特色工作项目具有认同性、独特性、时代性、可操作性、示范性等特征[2]。具体说来,特色项目应当具备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基本要求,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引领青年学生有重要成效,工作有效覆盖面大,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强等特点[3]。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培育的关键点在于:项目是否符合青年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实践需要、是否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配合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是否体现共青团工作的具体特点。只有具备以上关键点,才能为下一步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特色项目培育的初期,如果项目不能满足青年学生自身需求和兴趣,且学生对项目缺乏详细的了解时,怎么样让参与者充分了解共青团项目并积极认同是很重要的。毕竟,一旦共青团项目和一般的学生工作项目雷同时,一是失去共青团工作特色,二是失去学生的参与度,便得不偿失。因此,共青团工作项目的认同感至关重要,事关项目培育的成败,应当作为重点思考。同时也应看到,团建工作琐事多、内容杂、体系大、覆盖广,既有就业帮扶、创新创业、心理疏导、日常活动等与学生工作密切的项目,又有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思想引领等共青团特色工作,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党史党建、新媒体等学科专业。因此,在高校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的培育创建时,要注重提升团干部和团学干部骨干的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其创新和创意素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和教师是培育项目的两个关键点。高校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的培育一方面要激发青年学生的热情,另一方面要调动团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学校要提供必备的活动场所、设备、经费支持等,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支持保障体系。

三、高校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的认同感培育

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态度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某一事物的行为受对该事物的态度所左右。态度是可以转变的,受内、外因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即个体行为是受内、外因影响的。态度的转变要经历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队段[4]。由此看来,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的学生认同感的形成需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是认知阶段,第二是服从阶段,第三是认同阶段,第四是内化阶段。这四个阶段应当是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春风化雨的慢过程。

一是认知阶段。认知是青年学生不但要对项目的内容有明确的了解,还要熟悉项目的形成机制、运行过程、达到效果,从而认知整个过程。

二是服从阶段。服从是为了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行为[4]。要达到服从的效果,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发挥青年新媒体平台优势,立足青年兴趣,利用微信、QQ、微博等,让学生充分了解项目的各方面情况,认清共青团项目的价值及自身预期收益。二是富有成效地宣传发动,出台激励措施,增强项目的吸引力,促使学生向项目聚集。三是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信息中心、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特点,鼓励团学干部积极参与,以点带面,吸引其他学生积极参与。

三是认同阶段。认同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的要求一致[4]。此阶段的中心工作是:第一,项目包装。利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创意地解释项目、包装项目、宣传项目,使学生明白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操作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项目认同感;第二,情感带动。通过对项目背景、目的、发展、预期成效、预期收益等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对项目产生情感,以情动人;第三,前期体验。可以借鉴商业操作的营销方式,本着“先尝后买”的思路,预先设计一些体验内容和体验方式,增强体验效果,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项目的好处和实在。

内化阶段。内化是个体完全地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4]。内化阶段要达到收心的效果。所谓收心,就是不断巩固学生对项目的积极态度,增强学生参与项目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并注重项目细节,避免个别学生的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一是不断优化项目设计的方式和内容,使学生具备更多获得感和满足感。二是通过中期成果汇报或展示,扩大项目影响力,借此增强参与项目的荣誉感。三是营造正向舆论氛围,及时发布参与项目的学生的心得体会和收获,激发学生对项目发展的的美好向往和继续投入精力的热情。

四、高校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的团学干部培育

高校共青团工作项目能否成为精品项目,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需要有一批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创新意识足的优秀指导教师和团学干部骨干队伍。而目前看,绝大多数共青团工作都是由专职团干部和兼职团干部完成,因此,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团干部队伍至关只要。在现实环境下,高校党委对团委和团干部期望很大,青年学生工作尤其是团委工作往往涉及权益维护、文化艺术、思想引领、志愿服务、新媒体运营、创新创业等多个学科、多个方面、多个内容。项目指导老师尤其是团干部如果只是单纯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根本无法满足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快速发展的实践需求。作为一名团干部,要担负起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的重任,需要具备强烈的工作热情、扎实的业务知识、能与青年对话的话语体系、坚定有力的政治立场等素质。因此,高校共青团特色项目培育方面,在常规师资培育的基础上,还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订翔实的个性化培训方案。高校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涉及面广,要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更具大众性。因此,在进行团学干部培育培训培养过程中,要结合团干部自身特点和诉求,充分发挥团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精品项目培育中关注指导教师的个人兴趣,畅通培训渠道,选派指导教师进行打击乐器、篆刻等技艺的高级研习。目前他们所指导的两个社团已成为省市级精品社团,学校依托南岸印社(篆刻社团)取得的成绩,成功申报了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1]。如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学院团委的《道德讲堂》活动中,充分重视指导教师的文明礼仪培训和国学礼仪知识培训,先后多次派出学习,以便提高自身指导技能,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项目。

二是结合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柔性吸纳人才,充实共青团队伍。青年工作涉及面很广,团干部配置有限,加之更多的高校都是辅导员兼任团干部(团委书记),团学工作只是辅导员众多工作中的一个兼职而已。以海南省为例,目前高校共青团干部专职化的仅有海南大学一所高校,其他本科高校均为兼职,个别高职院校的团干部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团干部指导力量的缺失与共青团项目的复杂性,决定了学校无法培育所有专业门类的指导教师。这就要求结合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的要求,采取柔性引进、搭建平台、双向兼职等方法,将那些青年喜爱、学生需要、学校缺乏,具有专业水平的校内外人才引进到学校,通过兼职、挂职等方式担任团干部。

三是抱团取暖、资源整合,组建学习型指导团队。在项目培育方面,各个院系之间千万不可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学校团委要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协调各方,形成“一院一品”“一團队一品”,通过建立“团干部工作坊”的形式将同领域、同兴趣的指导教师整合起来,组建学习型团队,通过沙龙、工作坊等形式开展学习和交流,指导共青团工作的组织、活动,进而开发指导教师的潜能,激发创造力,使项目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五、高校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培育的支持保障体系构建

高校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要取得较好的发展态势,除了机制、制度、理念、人才外,还离不开相关部门和相关政策的力量统筹。建立高校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培育的保障支撑体系,是实现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培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5]。具体到高校共青团的运行实际,构建高校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的支持保障体系应当具备以下子系统:

一是要构建一套“党委统揽全局、部门协调配合、团委全力主抓”的大共青团工作领导机制。“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高校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的顺利进行必须树立全校一盘棋,整合各方资源,杜绝“各自为战”,这就需要有完善的领导机制作保证,从而使项目整体推进并最终成为精品。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青年工作,树立“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的育人理念,树立青年工作品牌意识,确保思想认识到位、指挥协调得当、行动支持全面,尽可能地为特色项目培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二是要加强团教协作、团处(室)协作。在学校层面和教务、学工、后勤、财务、保卫等部门共同成立高校共青团工作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和督导,从而确保共青团项目培育工作实现统一且分工协作的格局。

三是要做好建章立制,完善支持保障。无规矩不成方圆。一是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做好现有规章制度的立、改、废、修等工作,从而建立起特色工作项目的遴选、立项、评价、考核、退出等相关规章制度,保证培育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要加大财力、物力和人力投入力度,充实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队伍,建立专职指导师制度,尽可能地为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培育提供一切必要的物质保障。

四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一要坚持项目培育严格要求与人才关心培养倍加重视相结合。在学校绩效分配方案过程中,结合团干部绩效评价、能力特长等,对在项目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团干部(专兼职)给予政策倾斜,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大力开展“青马工程”建设,加大对团学骨干的选拔考核、培养使用力度,将其充实到高校共青團项目运营中去。三要大力营造宣传氛围,积极向社会媒体、上级部门宣传相关工作项目的成效和个人的事迹,鼓励其参评各级各类荣誉奖励申报等。四要健全高校共青团特色工作项目的科研支持,加大理论研究支持力度,通过设立科研专项、与有关部委、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为高校团干部职称晋升、职业发展搭建平台。五要建立共青团特色项目的退出机制。特色项目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慢慢经营,但不能滥竽充数,毫无进展。应当结合实际,建立一套考核评价体系,让好项目加快发展,让差项目尽快退出,以便腾笼换鸟,支持更多更好的工作项目。

参考文献:

[1]项建斌,林洁,李苏燕.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培育机制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11):44-45.

[2]王宗亮.中学德育特色的创建策略研究—以江阴市云亭中学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3]中国青年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EB/OL].http://xxgqt.youth.cn/tzgg/201611/t20161122_8872166.htm,2016. 11.22.

[4]全国十三所高等院校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122-154.

[5]余雷.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及其培育机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