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与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创新

2018-08-20肖琪

文教资料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精准扶贫资助

肖琪

摘 要: 在新时代精准扶贫背景下,深刻把握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的时代特点及现实意义,分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资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精准识别、精准认定、精准分配和精准管理四个方面协同配合,真正做到高校贫困生的精准资助,从而实现高校贫困生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实现脱贫。到2020年,高校教育领域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将为中华民族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精准扶贫 高校贫困生 资助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确保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同时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我国实现脱贫攻坚战的主要短板主要集中在农村,到2018年初,我国预计还有3000万左右的农村贫困人口。据统计,农村贫困人口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教育致贫、因病致贫,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教育致贫[2]。对于这些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关键在于减轻家庭因教育相关费用而产生的负担。习总书记强调,扶贫工作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功夫。因此,高等教育领域如何实现精准扶贫,核心在于精准资助,这是高等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精准资助是高等教育领域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也是精准扶贫攻坚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解读。所谓精准资助是指通过一定的科学量化的方式精准识别及精准认定贫困生及其贫困等级,根据贫困生的不同贫困程度及贫困生的需求,进行差别化的资助资源分配,实现精准分配,并对贫困生进行精准管理的一个过程。因此,精准资助包括精准识别、精准认定、精准分配和精准管理四个环节。

(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和认定方面研究地比较成熟,且已经在实践中实行。其中认定的指标体系是精准识别最核心的内容,当前世界各国都以家庭经济调查作为认定贫困生的主要手段。美国是最典型的国家之一,其拥有比较完善的税制及收入查证体系,因此美国以易获取的真实可靠的贫困生家庭收入作为评判依据是科学合理的。欧洲国家“家庭经济调查”的基本依据是学生上缴的父母所得税的支付税单。日本将居民收入、资产指标与各种分类指标相结合,用以确定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非洲一些国家主要依靠代理变量,如根据父母职业层级和拥有的交通工具、收入、固定资产、家庭人口数、正在接受教育的子女数目等衡量其家庭收入。由此可见,根据各国经济指标的不同,不同国家或地区目标资助所考虑的经济因素也有所不同。相同的是,国外认定贫困生的标准是根据家庭收入和财产估价而制定的。基于完善的税收制度,欧美等发达国家能够准确掌握并采用科學的方法量化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从而为精准识别及认定高校贫困生做有益铺垫。在此基础上,发达国家通常采用定性、定量及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认定高校贫困生。在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定量方法有国际惯用法、恩格尔系数法、收入比例法、数学模型法等,这些都是建立在完善的个人税收系统上。尽管国外研究非常科学合理,将其方法借鉴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体制,就不易操作,但难以实现。因为难以获取真实有效的家庭收入相关收据,支撑贫困生认定的相关指标。

(二)国内研究现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开展了各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对于资助对象的识别与认定,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采取的是三级认定方式,即提交贫困生认定的相关申请认定材料、民主评议、确定名单。如常熟理工学院每年开学时学生上交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签字并盖章的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申请表,并提供能够佐证自己家庭贫困的相关证明材料[3]。这些证明材料的形式包括盖有公章的当地村委会或街道出具的家庭困难情况说明、家庭低保证明、孤儿证、未脱贫的扶贫手册、烈士子女证、父母特困职工证明等。然后将以上证明材料提交给班主任,班主任根据学生提交的相关材料,在班级里进行民主评议,确认学生是否为贫困生,以及贫困等级。最后班级将确定的贫困生等级名单上交学工办,学工办根据名单确定是否合理,进行微调,并将名单提交到学校,确定最终名单。此种认定程序存在很多主观人为因素。一方面,学生持有的基层相关证明材料尽管有凭据,然而,贫困生资助带来的经济效益导致一些伪贫困生也会持有真实有效的贫困证明材料来申请贫困生。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在开具相应的贫困证明材料时无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抑或是基层的人情效应,导致伪贫困生的材料获取轻而易举。另一方面,在民主评议时大部分是采取主观感受及人际关系,没有一个科学客观的量化认定机制确定贫困生的等级。

对于资助资源的分配,我国高校领域资助资源的主体是政府,因此资助资源的分配主体也是政府。政府通过不断完善资助资源的分配,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学校辅助的“三位一体”的资助资源格局。但是,资助资源分配以现状来看,存在不少问题,如区域经济的差异性、高校的层次性、不同学科专业等。目前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多采取生源地贷款的形式,然而高校贫困生到生源地贷款时经常出现无法贷款的现象。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生源地在分配国家给的大学生助学贷款资金时,往往会设置一些门槛,导致一些高校贫困生无法获得助学贷款支持。另外,国家在分配资助资源给高校时,往往根据高校的等级高低分配,出现有些高校资助名额多余,不得不扩大资助面,有违国家资助高校贫困生的初衷,导致一些偏远地区的高校贫困生资源不足,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拉大了高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

对于资助对象的管理,目前一些高校仅限于静态管理,主要以一学年作为期限,在每年开学时审核学生的材料,并根据相应的程序及流程识别及认定贫困生,确定贫困生等级后,根据这个贫困生库决定各项资助项目金额的分配。对于那些新增的贫困生只能等到下一年才能享受到资助政策;抑或是有些贫困生在政府、社会、学校的三级联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实现了脱贫后仍然一直在享受着资助政策。因此,出现了该资助的得不到资助,不该资助的却享受着资助政策。

(三)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的现实意义。高校教育领域通过综合量化各项指标的精准识别、精准认定、资助资源供需高度契合的精准分配、动态协调的精准管理四方面结合进行高校贫困生的精准资助势在必行,只有通过精准资助助力每位贫困生的成长成才,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家庭的“贫困”烙印,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二、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模式的构建和内容

鉴于我國高校教育领域现行资助政策在精准资助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尝试在精准识别、精准认定、精准分配与精准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精准资助的有益设计,并提出了以下建议。

精准识别是实现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它是精准资助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找准真实的贫困生,才能进行有效的资助。实现精准识别的关键与核心是要利用大数据时代的大数据特征,寻找资助对象与大数据特征之间的有效契合度。大数据特征的实现有待于利用大数据的挖掘技术对拟审核的高校贫困生所有系列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这些数据包括贫困生本人的银行卡消费记录、日常生活消费记录、班级同学及师长对其的评价数据,贫困生家庭的相关资金收支情况,并将我国目前在使用的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里的相关数据导入。这样以贫困生本人及其家庭相关的所有资金收支情况的数据为基础,将这些海量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与加工,使得数据得以升值,最终以升值的数据作为评价标准,识别拟审核贫困生是否为真贫困生,符合条件的进入贫困生库,不符合条件的学生剔除贫困生库。

精准认定是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已经获得的精准贫困生库里的贫困生进行等级认定。结合高校资助资金数量及大数据获得的贫困生指数,决定贫困生的等级。

精准分配是指对高校教育的资助资源的供需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使得每位需要获得资助的贫困生得到合理资助,不浪费任何一个资源,使得供给方和需求方达到有效契合。完成双方的有效契合,不仅需要扩大供给方的资助来源,还要有力地达到需求方的资助需求。供给方的资助来源可以来自于政府、可以是来自社会的支持,可以是企业的赞助,抑或是高校自由经费中拨款专项。资助来源不仅限于上述的物质资源,而且可以是提升高校贫困生自身文化软实力的资源,如与专业有关的技能训练、礼仪训练、素质拓展训练、就业技能训练等,使得高校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升。需求方的资助需求即高校贫困生的需求,既包括物质需求,又包括更高层次的需求。正如马斯洛需求层理理论所说的那样[4],人的需求总共包括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高校贫困生巨大的经济压力使得其对生理与安全的需求很渴望,然而由于长期处于经济窘迫的环境中,导致其产生自卑心理,也渴望得到爱,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更加希望自己通过读大学改变命运,实现自我的发展,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烙印,阻断代际贫困的继续发展。因此,为了实现资助的精准分配,需要将资助来源的供给与贫困生的需求进行精准分配,使得高校贫困生不仅仅实现了物质上的脱贫,更实现了精神上的脱贫,从根本上帮助高校贫困生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达到了助人自助的效果。

精准管理是指对高校贫困生的管理要摆脱以往以学年为节点的固定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动态化地管理大数据系统中贫困生的相关数据,定期更新,从而有效地进行精准识别与认定,对已经脱贫的学生及时剔除贫困生库,对新增的贫困生要及时纳入贫困生库,并根据其经济状况数据为其配置合理的贫困等级,保证每一个需要资助的贫困生都得到有效合理的资助,不该资助的学生一个不能有,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精准管理涉及精准资助环节的方方面面,包括对精准识别、精准认定的管理,也包括对精准分配的管理,更应该对资助的效果进行管理,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断改进,达到精准管理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致辞中庄严地承诺我国到2020年要在现行标准下完全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只有3年的时间,要把这个伟大梦想变成现实,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高校教育领域只有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资助,才能够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中释放出应有的力量。精准扶贫视角下,实现高校贫困生的精准资助,从精准识别、精准认定、精准分配、精准管理四个方面,协同配合进行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实效,实现高校贫困生的全面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从根本上实现脱贫。到2020年,高校教育领域如期实现了贫困生精准扶贫精准资助的目标,才能完成扶贫攻坚战的任务,并为中华民族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华,徐英.扶贫攻坚视角下高校建档立卡生精准资助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3):16-21.

[2]杨晓慧.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6(09):22-25.

[3]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2016(01):108-111.

[4]韩红柳,王飞通.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2):81-83.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精准扶贫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