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建设思想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启示

2018-08-20杜明翀

文教资料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

杜明翀

摘 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魂。有了文化这个灵魂,中华民族就有了主心骨,中华民族就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关键词: 文化 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有了文化这个灵魂,中华民族就有了主心骨,就能为人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2]强调了文化发展要坚持民族性,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完成伟大的复兴、保持民族持久向上的活力、充满自信地走向未来并最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软实力与硬实力,硬实力指的是国家的物质基础,而软实力则是精神层面的,即文化。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反而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3]。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国家四分五裂,百姓民不聊生。当时,不少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前赴后继地奋斗,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但这些最终都没能逃脱失败的命运,整个国家和民族都陷入了绝望之中。如何在困境中找到一条出路,中华民族苦苦探索。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4]经过长期不懈地探索与追寻,中华民族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向未来的光明大道,那就是唤醒劳苦大众的民族自豪感,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教育、锤炼广大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就在这样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这是由于中华与华夏一词有关。华夏文化发达,遂以中华自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文化建设,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通过文化重建强化民族凝聚力,同时通过文化重建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建设以华人为基础的、超越国界的‘文化中国,并借此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5]。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所产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图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魂。

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保持自身活力的关键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文化,“人之所以异于其他的动物者,也可以说是因为前者有了文化,后者没有文化”[6]。个人如此,民族更是这样。文化不仅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生动力。一个民族要想保持活力与发展,就离不开不断发展创新的本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就一直保持着这种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和创新精神。这种思想活力和创新精神,虽曾因封建统治的禁锢而备受压抑和窒息,但因其已渗透于整个民族的血液之中,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能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实现自身的改造和更新。

20世纪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就是中国社会自我更新的历史,也是中国文化自我更新的历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领导人民经过长期不懈的奋斗,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使马克思主义的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自强不息、变革创新的传统得到了极大的弘扬,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保障

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必然会同时促进文化的向前发展。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又需要不断发展的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指针。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创造的所有文明成果,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才能实现引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目的。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和思想,它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特质,书写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文化还是把各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指出,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中华民族才能走向光明的未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社会是一个发展的社会,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团体都是在发展中生存的,如果哪个国家不进行文化创新,不发展文化事业,那么其很快就会落伍,社会发展是优胜劣汰的,落伍了很快就会被淘汰,甚至灭亡。所以说文化创新是中华民族拥有美好未来的根基。

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

沒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论语》中有子贡问政一段,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去兵。”子贡进一步追问:“必不得已而去,与斯二者何先?”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这里孔子强调了文化对国家、民族何等重要。我们要不断挖掘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积极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为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振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就必须有民族独特的文化,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没有本民族个性的文化,就没有资格跻身于世界文化之林”[7]。没有资格跻身于世界文化之林,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种靠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称霸世界的是不得人心的,注重会被历史所唾弃。

中华文化需要不断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地与各民族进行交流,才能更好地激发活力。目前,我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初步形成了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网络;中俄、中美、中欧、中阿、中非等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向更高层次发展;孔子学院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文化贸易势头强劲、竞争力显著增强,多元丰富的对外文化贸易体系基本形成。在对外传播中,我们积极创新话语体系,扩大话语权,面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与水平明显提升。所有这些都加强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辐射,许多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中华文化对世界各国人民也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5000多年文明史中,我们找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从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描绘的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我们对未来感到无比自豪。我们要把个人的命运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不断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这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险和挫折,我们都能团结在一起,都能战胜任何困难险阻,就像毛主席1963年在《八连颂》中写的那样:“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当中华民族能够同心同德,努力奋斗,中华民族就一定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40,4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349.

[4]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439.

[5]康晓光.文化民族主义论纲[A].艺衡.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8:55.

[6]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

[7]何兆武.文化漫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77.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文化
文化与人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