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链霉蛋白酶联合西甲硅油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2018-08-18申素芳翟爱军杜丽娜金丽陈洪何宝芬孟茜孙淑慈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5期
关键词:胃体西甲黏液

申素芳 翟爱军 杜丽娜 金丽 陈洪 何宝芬 孟茜 孙淑慈

无痛胃镜是在胃镜检查的过程中, 经静脉给予患者适当的镇静麻醉药物, 减少受检者的刺激反应, 使其在镇静、舒适、无痛苦的状态下完成胃镜诊治的一种新技术, 已经得到广大患者和医生的认可。但胃黏膜表面经常存在的黏液或泡沫会影响胃镜可见度, 影响观察, 不利于发现微小病灶。因此无痛胃镜检查时利用药物祛除胃内泡沫和黏液, 使胃腔黏膜表面充分清洁显露非常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链霉蛋白酶联合西甲硅油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12月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 并行无痛电子胃镜检查的受试者20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00例。试验组中男56例, 女44例,年龄36~70岁, 平均年龄(48.2±11)岁。对照组中男59例,女41例, 年龄34~72岁, 平均年龄(49.3±10.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①胃内活动性出血患者;②对链霉蛋白酶过敏者;③对西甲硅油过敏者。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及家属签订胃镜及麻醉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试验组在无痛胃镜检查前15~30 min, 将20000 U(1 袋)的链霉蛋白酶、1 g碳酸氢钠、10 ml西甲硅油一并溶于50 ml饮用水(20~40℃)中, 振荡溶解后口服。对照组不服祛黏液剂与祛泡剂。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胃镜检查清晰度 胃黏膜可见度评分依据Kuo等[1]提出的评分标准, 依次对胃窦部、胃体下部、胃体上部、胃底部等4个部位胃黏膜的可见度进行评分, 评分范围1~4 分,并计算出每例患者胃黏膜可视度总评分。评分标准细则如下:1分:内镜下观察无黏液和泡沫;2分:内镜下观察可见少量黏液和泡沫, 但视野不模糊;3分:内镜下观察可见大量黏液和泡沫, 进行评分部分视野比较模糊, 需要用少量(<30 ml)水冲洗;4分:内镜下观察可见很厚的黏液和泡沫,进行评分部分视野很模糊, 需要用较多量(>30 ml)水冲洗。

1.3.2 微小病灶检出情况 记录直径<5 mm的病灶检出例数并与最终诊断结果对照计算检出率情况, 病灶类型主要有糜烂、息肉样增生、凹陷灶、溃疡、出血点等5类病灶。

1.3.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呛咳、无意识体动、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部位的胃黏膜可见度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胃窦部、胃体下部、胃体上部、胃底的胃黏膜可见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部位的胃黏膜可见度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患者不同部位的胃黏膜可见度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胃窦部 胃体下部 胃体上部 胃底试验组 100 1.1±0.2 1.0±0.1 1.3±0.2 1.3±0.2对照组 100 1.9±0.2a 2.0±0.1a 2.0±0.2a 2.1±0.3a

2.2 两组患者胃镜中微小病灶检出情况比较 试验组对微小病灶的糜烂、息肉增生、凹陷灶、出血点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对溃疡的检出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出现呛咳、无意识体动、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胃镜中微小病灶检出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无痛胃镜是目前常用的一种诊断胃部疾病的方法。近年来, 随着无痛胃镜检查技术的逐渐成熟与普及, 极大地减少了广大受检者对胃镜检查的恐惧心理, 提高了胃镜检查的依从性。医生可以细致、全面地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检查,提高了胃部疾病的诊断率。但无痛胃镜检查并非完美, 胃黏膜表面常存在泡沫、黏液, 影响胃镜检查时胃黏膜的观察效果, 易造成微小病变和不典型病变的漏诊, 不利于早期胃癌的发现[2]。因此, 国内外诸多学者提出联合使用祛泡剂、祛黏液作为胃镜术前准备, 能够改善上述情况[3,4]。

西甲硅油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 它通过物理性作用可改变黏液内气泡的表面张力, 并使之分解, 有消除胃内泡沫的作用, 但对清除胃内黏液无明显作用[5]。链霉蛋白酶是一种蛋白裂解酶复合物, 该酶于1962 年初次从灰色链霉菌培养基滤液中分离得到, 因其能够将胃黏膜表面的黏液进行裂解, 1991年初次被应用于胃镜检查前准备用药[6]。链霉蛋白酶在酸碱适宜的环境中(pH值为6~8时)活性最强, 而胃内酸度高, 不利于链霉蛋白酶发挥效用, 且易形成白色絮状物,故需提高胃内pH后才能使链霉蛋白酶尽可能的发挥最大功效[7,8]。该研究胃镜检查前将碳酸氢钠与链霉蛋白酶和西甲硅油一起混匀后口服, 效果较好。链霉蛋白酶是一种水解酶,在20~40℃的温度下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活性, 因此作者用20~40℃温水做溶剂。试验组患者胃窦部、胃体下部、胃体上部、胃底的胃黏膜可见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类似[9,10]。试验组胃黏膜清晰度更高,这就使胃镜下一些病灶尤其是微小病灶更容易被发现, 同时更易于观察病灶表面性状、累及范围及胃蠕动等变化, 更利于镜下活组织钳取作病理学检查。本研究试验组对微小病灶的糜烂、息肉增生、凹陷灶、出血点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与其他报道一致[11]。而两组患者对溃疡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能因溃疡性病灶明显低于周边正常黏膜, 镜下分辨时不太依赖于清晰的视野。

麻醉能使胃肠道蠕动减弱, 加上胃镜检查过程中大量的注气, 使胃肠道张力下降, 可增加反流与误吸风险。因此,胃镜检查时, 需要吸引干净胃底、胃体的液体。本研究无痛胃镜检查时两组患者在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出现呛咳、无意识体动、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王奎等[12]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 本研究结果表明链霉蛋白酶联合西甲硅油用于无痛胃镜检查, 可明显减少胃黏膜表面附着的黏液及泡沫, 有效提高镜下可见度, 显著提高胃镜对微小病变的诊断能力,且安全性好,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同时, 本研究还存在以下局限性:①本研究中样本量小, 后续研究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并进行多中心、大规模的研究, 以减少偏倚;②本研究无痛胃镜检查前联合使用的链霉蛋白酶和西甲硅油这两种药物, 均为医保报销范围外药物,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费用负担。

猜你喜欢

胃体西甲黏液
胃蛋白酶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筛查中的价值
品管圈活动在规范化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内因子及壁细胞抗体阴性的自身免疫性胃炎1例及文献复习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像与藏医四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芎归六君子汤减少COPD大鼠气道黏液的高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