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民族文化保护现状及当前发展现状思考

2018-08-17杨扬

速读·中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个案研究文化旅游民族文化

杨扬

摘 要:民族文化保护已经成为当下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社会各界都特别重视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本文主要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恩施民族文化保护方面现状,在这个过程中特有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同时,还有思考当前恩施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所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民族文化;现状;个案研究;影响;文化旅游

恩施州民族文化保护现状: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和信息技术的飞速,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文化对于当代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制约,认识到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化繁荣的前提,文化政策是整个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随着乡村都市化步伐的推进,在我国很多民族地区,其文化、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有的甚至已经消亡。同时一部分地方对地方民族文化却保护的非常好,令许多人所向往。乡村都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在发展中造成文化变迁二者所产生的矛盾,这关于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同时文化自觉是文化保护的思想基础,以及文化人类学者在民族文化变迁中具有很大的责任。本篇论文以恩施州为主要对象,而这些民族文化包含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保护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物质生产力以物的形式——物质产品或物质成果表现出来,而工具则往往代表着这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工具上,无疑凝聚着人类精神上、理论思维上掌握界的能力。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社会生产便日益明显地区分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两大部分。社会分工促成了物质生产者与精神生产者的分化,两种生产力因而在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内在特征的生产力形态。物质生产力主要面对人同自然的物质关系,具有实用的、基础的、物质形态的主导品格;而文化生产力则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力”。马克思将语言、文学、技术能力等归于其中,使其显现出更偏重于人类社会人文关系的特征和品格。当代不少学者将之称为文化力。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春秋时属巴国,战国时属楚巫郡。从唐代至宋代,鄂西实行羁縻州县制,从元代至雍正十三年,鄂西实行土司制度。983年12月1日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4日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恩施的建筑文化以吊脚楼著称。吊脚楼是鄂西土家族地区最复杂而又最能显示附有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它也成为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普遍建筑。

吊脚楼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居民建筑注重龙脉,依势力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象征外,值得研究的是它所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概念。现在保存较好的有恩施州宣恩县的彭家寨,寨内房屋共23栋。每栋自成体系,面积百余到几百平方米不等。还有雄伟壮观的土司城,它是古时恩施历代土司居住过的地方,历史地再现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如今这个日益现代化的社会,一个民族的内在文化必须得以传承,这不仅是证明一个民族的存在,也是世界文化需要多样性的要求,就需要我们必须去打一场持久的“文化保卫战”。这方面可以从典型的民歌和传说说起。

民歌向来在各个地方的品牌文化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最能集中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风貌。恩施著名的民歌有《龙船调》《黄四姐》《六口茶》等。它能从歌词反映出一个地方的人文最纯真的一面,这也是为什么好的歌曲能够经久流传。

《龙船调》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曾几度传唱到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可以说是恩施州对外的一张文化名片,而湖南省也曾多次表明《龙船调》源自该省。文化本没有界限,民歌却有它的故乡。关于《龙船调》的出源,中国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魅力12》栏目组编导莫日根、摄像贾志坚曾一度到利川追寻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的根源。

《黄四姐》源于建始县,讲述了货郎与农家姑娘的以歌订情的故事,表现了土家青年男女以歌为媒,自由恋爱、馈赠定情信物的生动情节,是鄂西土家民歌中的艺术奇葩。对于《黄四姐》出处,考察组曾专门到它的家乡三里乡老村黄家老屋场去走访了一遍,那里的老屋还存在,并且还有黄氏后人居住,黄氏后人展现了其家谱,及其当年四姐所用过的梳妆镜。

恩施州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还有丰富的美丽传说,其中不得不说土家族的祖先廪君。“廪君名曰务相,姓巴氏,与樊氏、谭氏、相氏、郑氏凡五姓俱出,皆争神,乃共掷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

在这个传说里面就涉及到关于巴人起源的问题,据史载武落钟离山为家族先民——巴人的发祥地,相传是巴人祖先廪君诞生地及掷剑称王处。而这个武落钟离山的具体位置,一直以来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应是恩施州巴东县水布垭镇境内的三里城,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宜昌市清江境内的长阳县县城龙舟坪西南处。根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善才教授通过的清江考古发现,武罗钟离山确是恩施州巴东县水布垭镇境内的三里城。关于巴人的真正起源地问题非常重要,它是恩施州的一筆宝贵文化财富。

2.为民族文化“修家谱”

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地域文化,每一个民族也有它独特的民族文化。如今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突飞猛进,各种外来文化和新的观点交错碰撞,许多宝贵的民族渐渐被遗忘和流失。同时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意识到对文化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一些文化进行曲解和不文明的抢夺。比如韩国竟然将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端午节说成是韩国的传统节日,国内还有一些地方相互争夺名人故里,又如湖南省将湖北的民歌《龙船调》列为湖南的民歌。

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我觉得应该为他们“修家谱”。恩施州相关部门应该安排相关人士成立专班,为本土的民族文化修一本“家谱”。例如民歌,就将每一首民歌的出处、缘由、人物等相关信息进行记载。如《黄四姐》的出处,源于恩施州建始县三里乡,并且那里的故居,用过的梳妆镜及黄氏家谱都是重要的物证和文化文物。

对每一项文化都要追根溯源,如对舞蹈、饮食及独特节日,都要进行详细的记载,有故地的找到故地,有遗存物的找到存物。并且每一项成果都尽量经权威人士认证,重要的,典型的文化,如民歌《龙船调》,土家情人节如“恩施女儿会”还需要借助本土媒介和品牌媒体力量的大力推介和传播。

同时恩施也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境内生活得不仅有土家族,苗族,还有侗族等少数民族,几个民族长期聚居在一起,有文化相融的一面,也有文化相异的一面。媒介是面对公众的窗口,在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尊重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它本民族的文化,还要经常性的传播州内多个民族的特色文化,不能集中性只宣传某个别民族的文化,这样才能更好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它永恒的魅力。

3.民族文化保护人士的努力

保护民族文化这个需要许多人实实在在的去想去做。2016年,恩施州内一媒体工作者黄德庆曾耗时近一个月对位于恩施州宣恩县境内的七姊妹山的文化和生态进行了记录。恩施的许多人文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原生态性,总是能和自然景观联系在一起。如巴人的起源地武落鐘离山和四川的峨眉山,当被赋予文化的内涵后,就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山,而是人们崇尚的圣地。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有一位护林人叫张继华,从1988年起直到他逝世,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现在他的儿子又子承父业做起了护林人。他的家就住在七姊妹山里,他们一家世世代代居住在此,家中依然保持着那种浓浓的土家习俗。家里养着猪、喂的鸡、种着菜,过着比较自给自足的生活,遇上当地传统节日,还要杀猪进行简单的祭祀拜神,这不能算是迷信行为,而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精神信仰。

关于恩施的禹王宫文化也是值得说道的,历史上恩施境内曾有许多处禹王宫,一是为了纪念当年大禹治水,二是希望修建禹王宫能够来祈祷消灾。目前保存较好的有宣恩县晓关镇的禹王宫,还有一处是利川市汪营镇的禹王宫。

位于利川市汪营镇的禹王宫相传有三百多年历史,建于清初,这一点由于无法得到权威的历史佐证,不敢肯定。不过我听一位九旬老人讲,还是他父亲小的时候,那座宫庙就在,老人是土生土长的汪营人,从这点上说,汪营的禹王宫至少也有一百多历史。不过汪营禹王宫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拆除,在原址上修建了现在的中学和镇政府一部分。关于禹王宫的故事就只在老辈人的回忆中。

4.文化和旅游相结合需协调发展

从目前的国内外的形势看,地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大多都与旅游相结合,这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不仅从本身能够使得文化的精髓得以流传,和当地的旅游业也是相生相益。

以本土民族民间文化与旅游景点相互融合,能起到整合全州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的作用,让世界认识了解我们的文化,使我们本土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从而使世人被我们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神奇的旅游风景所吸引到来,能够促进本土文化经济对外开放、打造名牌产品、塑造城市形象、扩大区域影响等方面,都将起到重要作用。从此地方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

2016年,咸丰唐崖土司遗址成功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恩施地区一件非常重大的喜讯。人们蜂拥而至,前往现场一睹这千百年的遗址魅丽,随机而来的周边旅游开发项目,接踵而至。对于唐崖土司遗址来说,申遗只是一个逗号,未来保护世遗财产的责任更加重大,需要有效延续。

旅游确实能再很大程度上给民族文化保护带来很多实惠,但是也要警惕在这种打着保护与传承的旗号下逐渐走向了歪曲本土原滋原味文化的道路。比如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产生了社会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如果二者结合的好的话,将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果当社会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想冲突的情况下,一定要防止某些群体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的情况下,而人为破坏民族文化走上迎合大众,迎合经济效益的媚俗道路。否则将达不到最初的目的,反而破坏了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

在保护民族文化方面,欧洲的西班牙做得很好,西班牙国土虽小,但是却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位于西班牙北部莱克蒂奥镇郊著名的岩画《野牛》是旧石器时代的岩画艺术,也是西班牙引以为豪的世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往观赏,但是当地政府并不会因为游客量的增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好处而无限制的开放景区。而是每天规定了固定游客进入洞中进行观赏,限制了游客数量,并且还对游客的观赏过程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比如禁止在洞中使用闪光灯拍照等。

地方文化的兴盛,能够为地方经济带来一定的发展,但是如果仅仅因为经济的发展而,破坏或者损害了地方文化最根本的东西,那么经济也将随之而去。只有两者合理促进,才能长效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志钊.民族文化保护与文化自觉:兼论文化人类学者在民族文化变迁中的责任[J].广东社会学科,2006,4.

[2]孙世杰.文化产业与文化生产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05.

[3]田发刚,谭笑.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173.

[4]王承尧,罗干.土家族土司简史[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1991,2.

猜你喜欢

个案研究文化旅游民族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性研究:基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西南边疆个案
云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资源校企合作视角下开发个案研究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用爱引导幼儿乐学的个案研究
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态势评价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