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职业精神的校本化途径

2018-08-11崔燕妍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践行中职生

崔燕妍

【摘要】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中职生的知识与技能常常得到充分的重视,而职业精神教育往往被弱化;面对这种情况,参考现有的相关文献研究及结合校本化的教育经验,在课程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养成、校园文化建设、评价制度强化四方面来探讨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的践行目标设定、培养原则及养成途径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中职生 职业精神 践行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116-02

引言

“普中有高考,职校有技能大赛。”在这样的指挥棒下,现在职业学校对学生的技能的培训是越来越重视,甚至只以生产技能和专业知识培养为中心,弱视甚至忽视其它方面,如职业精神教育,心理适应能力,再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的培养。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劳动者能否在职业生涯中取得长足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用人中越来越重视的劳动者职业素养的核心。反观在大多数的中职生顶岗实习和初次就业阶段,有很多不符合用人企业的要求的现象里,通常也是表现为职业精神不足,职业精神无展现,敬业精神、责任心、团队意识缺乏等等,都成为企业不能直接用人、不能委以重任的主要原因。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必须是知识技能与道德精神两手抓,缺一不可。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那么,中职生在毕业时应能对接岗位的一切要求,已为从业做好知识、技能及精神上的准备。职业精神的培养是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的一个基础性的建设,而纵观国内现有的中职生职业精神的研究与实践指导这一块,主要情况为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理论研究、内容研究,而培养方法和途径的研究均较少。

在现有的研究中,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在他的《论职业精神》一文中提出的:“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至少应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方面”。美国麻省理工斯隆学院教授埃德加·萨因博士通过对 1500 万份问卷的整理总结了美国各界最为推崇的职业精神包括:“敬业、责任、进取、合作、忠诚、创新、高效、服从”。在同时参考行业专家、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的问卷调研及访谈结果的总结下,番禺职校尝试设立“八神养业”(“神”指一種精神)为养成目标:敬业精神、责任精神、诚信精神、主动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品质精神、安全精神、效率精神。培养方式宜侧重于实践养成,在养成途径上,摒弃说教的方式,通过体验、践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基于上述认识,番禺职校中职生职业精神养成遵照以下原则和途径:

一、中职生职业精神培养的五大原则:

(一)科学性:科学分解职业精神的构成,依据科学培养规律开展实践活动。

(二)系统性:划分系列及层次,逐步推进及深入职业精神的内涵建设。课程内容设置有完善的架构、活动开展有主题有系列有层次。

(三)泛适性:符合社会主义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遵循公民基本素质要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普遍指导意义。

(四)针对性:贴合专业能力,具有职业岗位特征,能对接岗位实际要求,有实效。

(五)践行性:活动具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及评价标准可评估可量化可考核。

二、中职生职业精神的培养途径

(一)课程系列教育:课堂教学主阵地不动摇,职业特色凸显。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建设体系中,能有意识的设置职业精神培养课程的是凤毛麟角。而作为职业素养的基础,职业精神应作为基础课程设置。在中职生的必修课程体系中,德育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目标与职业精神这一培养目标紧密贴合,番禺职校尝试在几个工科实验班级内将该教学内容融入《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适当调整内容架构与比例,执行任务教学,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1.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1)我讲职业礼仪(职业形象设计+职业礼仪行为养成),6课时;(2)我有职业精神(敬业、责任、诚信、主动、团队合作、安全、品质、效率。),12课时;(3)我是守法公民(知法守法好公民、合法劳动、合法创业),18课时。机动与考核6课时。

2.授课方式:

传统的德育课程教学与养成行为的过程基本是遵循“知、情、意、行”这样的行为养成规律,具体遵循 “懂得道理——明确要求——模仿学习——自我检查——反复练习——养成符合职业精神要求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模式;做到心有榜样,理解模仿,能应用所学处理一切事务与困扰,最后感悟升华,形成自我行为习惯。

而中职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从一开始就被“讲大道理”的德育模式的刻板印象所影响,对学习内容无丝毫兴趣,不能认真进入学习状态,学习结果也往往是“思想接受,行为照旧”。基于这样的学情,番禺职校打破传统德育课堂模式,注入姜大源教授提出的以工作过程养成职业素养及吴全全教授的“跨界”课程建设理念,创设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将理论融入应用,在实践中明晰和养成。例如,关于诚信精神,传统的授课方式通常为:说明团队精神的含义、意义,举例榜样事例,分享个人感受或谈谈心得又或者假借现在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的团队拓展活动完成,无职业教育特色可言。而番禺职校的做法是设置通过工作过程的不同子情境:(1)职业工作中的诚信精神,(2)职业交往中的诚信精神,(3)特殊情景下的诚信精神;这样的创设去展开学习与实训。再如,关于职业礼仪这一内容的教学,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部,该教学通过一项“我来当接待员”的工作任务贯穿两个部分的教学内容。设置两类典型工作情景:汽车销售的客户接待、汽车维修的客户接待。要求学生要完成接待策划,然后展开实训室实地实况的接待,最后接受工作质量评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下达工作任务、创设工作情景、提供实训条件、指导开展实训、监控工作过程、协助解决困难、评估工作效果、反馈改进意见。

该授课模式考虑以下因素:上课模式对接岗位实况;考核模式对应企业用人模式;同时,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到企业顶岗体验后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等,都可以让课程的开展更加贴近工作本质规律,更有实效性,学生在学习后能更快速更专业的进入职业状态。

(二)实践活动养成:多样化实践活动渗透,职业化成常态。打造好的学校文化,培养学生自身职业精神的主动性,建立全校一致的价值观追求,给师生一个明晰的概念。

1.班集体的企业式管理与文化建设:如班级开展系列主题月活动——“微笑月”( 处处微笑,人人微笑)、“改善月”(处处改善,人人提升)、“责任月”(事事有责,人人负责)、“感恩月”(时时感恩,人人感恩)等活动及专业文化系列主题活动等;2.团委、学生会、义工联的组织与实践、社团与兴趣俱乐部的锻炼、社区公益性活动、军训的意志锻炼、团队拓展活动;3.职业指导、实训基地实践(请进来:企业管理人员讲自我成长、讲工作经验;走出去:见习、顶岗体验);4.互联网(提供自学资源库)、创设校家联动(家长进课堂、家长参与表彰大会)、榜样的作用(优秀毕业生成长报告会、职业模范成长报告会、英雄事迹讲演会)、优秀读物的影响等,均可跨界拓宽职业精神的养成。

(三)校园文化建设:植入职业环境,职业精神潜移默化。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环境的职业化营造及制度文化中的师生行为企业化管理等,均能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职学校应达成尊重一切劳动者,热爱劳动,崇尚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劳动者的文化观。环境建设要创设职业环境感,不应照搬中小学的立名人头像、知识角、德育宣传栏这些简单化的方式,全力做到每一个外显物质都在展示一种职业文化;每一个制度都在彰显一种行为文化;每一种价值追求都在标示一种精神文化。

番禺职校每个专业部有自己的职业实训基地,全力達到基地建设与真实工作环境一致,同时,突出对中职生的精神指引。如电子专业部以“明理强技·励精创新”为专业文化宗旨,在整个专业部的环境布置中,不仅具备实训器械及岗位上的作业指引图,同时在走廊、墙壁均有专业部介绍、优秀师生团队介绍、作业成果展示、职业精神导语等等;如汽修专业部的“6S”进课室进宿舍等。

(四)评价制度强化:强有力的评价机制保驾护航。

学校教育模式与企业的实战模式,最大的差异在于,学校总在不断的给学生机会,不断的等待;而企业通常是淘汰机制,没有退路。面对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学生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所以,中职教师往往会感慨毕业后的中职生与在校时的表现有巨大差异,事实上,是态度决定了行为,而态度的地基除了一个是意义上的高度认同,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评价机制的管理约束。

评价的有效性,执行力,均决定着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取向。强有力的检查与反馈机制,利用措施不断刺激反复强化学生的正向思想与行为,建立奖励机制等等均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检验标准就是学生对产品的品质保证;日本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每天早上都要检查头发、手指是否干净,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卫生是这个职业最基本的要求”,用实践来检验和评价职业素养。

制度监督的目标应设立为具体的,有指向性的践行目标,而不能再以复诵知识点,案例模拟作答这一类做法,而是在行为习惯中即小见大,考察“内化于心,外化于心”的成果。番禺职校的做法有如下几种:1.操行评定分。学生每一天的考勤、课堂纪律、仪容仪表、清洁班务等均纳入积分表中,累计分值,等级评定,类似职业中的绩效考核;2.班级活动代币法:每位同学在系列活动中有自己的小花园,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可以种下一株花。最后,比拼谁的花园种的花多。3.列表评价法:每次实训活动后,对照自评表各项目自评,例如“责任精神”自查表(学生持有):

在多重考核下,学校重点表彰道德行为优秀的学生,同时,对于道德行为不达标的学生进行教育改善,同时作为毕业证发放的一项依据,道德行为表现有一票否决权,加强道德行为的影响力。

通过动态的,流动的途径培养职业精神,让职业精神在中职生的内心自主成长,最终必定能外化于个人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董煜峰.《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0328.

[2]汪永智.《教育调查:构建科学体系破解中职德育难题》.中国教育新闻网.20120430.

[3]汪永智 曹永浩 陈世昌.《岗位职业精神行为养成(加工制造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P1—115.

[4]李炳亭 褚清源.《问道课堂——高效课堂理念与方法的26个追问》,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P1—232.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践行中职生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如何在语文课上提高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