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译语体的顺应性研究

2018-08-11钟璇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顺应性听者语境

钟璇

【摘要】语言的使用意味着不断地选择,这中选择受各种内部与外部因素。口译“即时性”特征区别于笔译,同时也为许多译者造成困扰。本文从顺应理论出发,结合口译语体的特点以及口译的特点,提出口译中的语体应顺应语境与听者的接受度。译员应根据情境,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策略处理;同时做好充分的以前准备,且增强文化意识。

【关键词】口译语体 顺应性 语境 听者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8-0026-02

一、顺应理论与口译语体

1.顺应理论概述

Verschueren首次提出了“顺应性理论”(Theory of Adaptation)(Verschueren,1999:1),

他认为,使用语言便离不开一系列的选择,与语言选择紧密相关的便是语言的“顺应”。顺应性(adaptability)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的语一言项目中作出灵活的选择,以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Verschueren,1999:59-60)。

因此,译员要适应语言的动态变体特征,灵活地选择翻译策略,同时充分考虑社会、文化等宏观因素、语境因素、自身知识储备和双语能力,以及译入语本身和译入语信息的接受度。

2.口译语体

语体“指的是同一语言品种(标准语、方言、社会方言等)使用者在不同场合中典型地使用该语言品种的变体”(程雨民,1989)。语体的特征取决于它的语境因素即语域(register),包括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

在未提前进行较长时间准备的即席现场口译中,不同语体的口语都或多或少具有信息上的模糊性和松散性这一特点。由于发言人和译者是思考、组织语言、说话几乎同时进行,准备程度降至最低,因此口译中语言的另一大特征便是即席性。即席性造成了语速快,句子长却信息少的情况。同时,发言人通常会考虑到听众的反应,从而改变或进行之后的讲话。

因此,译员在理解时,需整理和调整话语的逻辑;接受原语进行加工时,只能保留意义和重点形式;在产出译文时,口译也具有即席性。

3.语体顺应性对口译的解释力

口译特征决定了制约口译活动的多维因素。一方面,译员要理解、把握流动的情境,选择合适的词,“符合语境在语音、语义、语法上的要求,才能准确传达讲话人的意图和话语信息”(夏翠,2005)。

除了语境因素,译员也需考虑到说话人和听众的接受度。译员首先理解、加工原语,同时,尽管译员旨在集中精力传递信息和意义,原语风格却也不可忽视,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与原语“在风格上等同,尊重原语的语言特征与风格,体现原语的情感”(曾文雄,2005)。另一方面,译员所选的语体应顺应听众,尽量减轻听众的认知理解负担。

二、案例分析框架

1.语体顺应语境

刘宓庆(2003:66-69)指出,口译传播有其本身的语境化特征。首先,语境是“语言使用”的现实化;其次,语境对意义起相对固定作用,有其针对多义词;而且,语境是意向的必备条件,部分词语的意向性如希望、规劝、恳求、压制等,需要通过语境得到具体实现。

中国的外交辞令委婉含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中庸,并且注重节奏,常用四字短语,分点叙述,译员要抓住讲话人的讲话风格,对累赘信息进行加工或删除。同时,部分中国发言人的即兴演讲由于思考时间不长,最后的发言中夹杂较多语气词,并常常反复讲一个意思;思维跳跃,这句话还没有说完,马上又跳到另一句话。这就需要译员善于总结,不能译为追求对等,被“原语效应”束缚不前。

2.语体顺应听者

如上所述,译員不能被“原语效应”束缚。为了实现口译跨文化交流的功能,做到信息意义的顺利传递,译员应打破对原语的僵硬死板的模仿,充分考虑目的语因素。最好的做法是是原语文化折射到目的语中,使目的语能够达到原语的表达效果。

译者的选词要符合听众的教育背景和知识体系,行文方式应与听者的身份吻合。在较为正式的答记者问的会议上,即使交际一方采用不恰当的词汇或传达错误信息,译者应主动加以协调,使之符合交际的需要。

综上,口译语体应顺应语境和听者。在以下的案例分析中,笔者将首先分析案例中说话人发言(原语)的特征,分别从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阐释;其次,笔者将指出针对个别句子或场景,译者应该(should)如何选择语体从而达到语境和听众的顺应,以及译者实际采取什么策略(how),并对达到的效果做出评价。分析框架如下:

三、案例分析

1.原语特点

案例中的背景属于广东咨询会的一个答记者问的环节,正式程度可视为正式介于

(formal)与商议(consultative)之间。提问的为记者,包括一名外国记者,但提问的语言皆为中文。虽然同是正式提问,但不同媒体的记者有不同风格。例如:

例1:(广东电视台)呃…那么…呃开了以后,我们大家都知道取得了很丰硕的成果。那么大家现在比较关心的,我们想我们的电视观众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呃美国国际集团的显蓝米先生,呃去年呢我们知道,……,那么我们想知道这项计划现在……

该记者提问时,使自己处于非常客观的位置上,强调自己提的问题出于民愿,使用了许多“大家关心的”一类的字眼,同时语气委婉,多次出现“呃”等语气词。这种发言者强调自身客观性的语句容易句子累赘但信息量不大,因此译员应灵活应对,精简信息。

例2:(南方周早报,外国记者)呃,在广东,呃,大多数的外,呃,所谓外国投资者是从台湾和香港来。但是很奇怪的事情就是,你看,坐在你的旁边,也一个台湾或者香港公司代表没有。这个情况是为什么?额,还有明年你想我们可以听到李嘉诚或者霍英东的的话吗?

可由口音中听出该名记者是一名外国人。他的用语中最主要的就是语法问题。部分句子短语并非严格地符合中国人发言习惯,如“也一个...没有”即“没有任何….”,“这个情况是为什么”在中文中通常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听到…的话”意思为“了解到…的想法观点”。针对这些情况,译员首先应听懂信息的意思,抓住关键词,传译时跳出原语框架,忌硬译死译。

由以上几个例子看出,对于相同的原语,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语体会造成信息不同的呈现形式。有时候,句子长信息量小,模糊信息多,语气词多;有时候句子短信息大,每一个词都包含了新信息。因此译员应灵活应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但归根结底,译员必须“释义”,传递核心信息包含的意义。

较之中文的“意合”,英文明显呈现出清晰的逻辑,同时话语中不时体现西方人的幽默。例如:

例3:Wha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噪音)the role about(噪音)venture capital,(laugh),sorry about that(laugh).I guess(cough)as muc(噪音)(laugh)…Maybe,maybe,this one is against me here(噪音).All right,let me try once more.(话筒噪音)

这一段发言中,发言人和译员皆被仪器产生的噪音干扰。发言人还未开始正式的讲话,仅仅刚提及将要讲的话题“风险资金”(“venture capital”)。“Maybe,maybe,this one is against me here.All right,let me try once more”实际上是发言人为缓和气氛的一个幽默小玩笑,为调试仪器争取了时间,并无与这场会议有关的信息,因此译员应完全删去不译。如完整直译出来反而会让人觉得莫名和累赘。

综上,针对不同的发言人,译员要传意,就必须从语境和原语语篇出发,识别原语语体特征,选择适当的语体进行翻译。一方面,译员所选语体需顺应语境,选择适应场合和发言人身份的词汇、句法,译员的语气、语调、分寸、仪态等也应尽量与发言人身份、性格、言谈风格相吻合。另一方面,译员需充分考虑听众接受度,传译文化内涵。

2.译员表现

(1)对语境的顺应

在言语(verbal)层面,译员首先应选择合适得体的词,符合语言语境在语音、语义、

语法上的要求,才能准确传达讲话人的意图和话语信息。

例4:原文:(王岐山)这个(……)你们记者真聪明,提一个问题都要两个人回答。(笑)

译文:He said that all the journalists there are very clever,they always(,)their questions always hit more than two people.

显然,这是发言人幽默的过渡语句,说记者“聪明”也是一种善意的玩笑。译者采用了间接引用,用“He said…their…”更能清晰传达该句话的性质。“(记者)提一个问题都要两个人回答”一句,包含三个谓语,即“提(问题)”、“要”和“回答”;译者译为“their questions always hit more than two people”,改变原语的主语,减少谓语,同时以“question”为主语,“hit”为谓语,显现出拟人的味道,更生动,符合英语习惯。

(2)对听众的顺应

对听众的顺应,主要体现在译者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协调与传达。

例5:原文:(王岐山)一箭双雕......

译文:(删译)

原文:(王岐山)好,接着还是一箭双雕……

译文:Another one bird,one stone hits two birds.

从例5可以看出,发言人说了两次“一箭双雕”,而译员第一次未译,第二次译了。实际上,这两个“一箭双雕”的语境是相同的,都是发言人对记者一个问题让两个人回答这一行为的善意的调侃,无实在意义,皆可以省去不译。译员第二次译了,而且开始还译错了,虽然立刻修正,但还是会打断完整的语流。

同时,例3中,当仪器故障产生噪音,干扰说话人和译者时,说话人用诙谐的语气说“Maybe,maybe,this one is against me here”(这话筒就是跟我过不去),纯属善意的调侃,为缓和气氛之用,译员处理的较为恰当,并没有逐字逐句翻译出来。类似的调侃玩笑性质的话语还包括会议将结束时主持人说“好在不是西门子的,要不然西门子的顾问要紧张了”,其实也是并不需要翻译的。

四、结语

语体的传译表现出因势利导的顺应性,“顺应”就是审美(刘宓庆,2003:)。由于口译“即时性”,译员总会因来不及思索或判断原语信息而产出错误或低质量的译文。因此,在进行口译实战时,尤其是较为正式场合的口译,译员需提前做好准备,预测或分析口译的目的、言语活动的内容、涉及的行业领域等(语场),了解与会人员身份及其之间的关系(语旨),提前询问组织方该场活动的正式性,了解发言人说话风格、措辞特色、修辞使用(语式)等,从而选取恰当的语体,使交際顺利进行。同时译员应关注中英语体的趋同与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丰富背景知识,使自己的译语有效地传递原语的内涵,做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2]程雨民.英语文体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89.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9.

[4]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5]夏翠.从顺应理论看语境在口译中的作用[J].理工高校研究,2005(6):119-123.

[6]曾文雄.从顺应理论看口译语体的本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133-137.

猜你喜欢

顺应性听者语境
好好说话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劳工(外二首)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脊柱后路全麻手术患者肺顺应性及循环的影响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腔内隔绝术用覆膜支架顺应性的研究意义及进展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片谈语言交际中的空位对举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