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段“问题解决随意倾向”之透视

2018-08-08龚友芳

读天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小学高段问题解决分析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问题解决不良倾向暴露无遗,主要表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过分随意、解决问题不够精确等方面。因此,对于“问题解决随意倾向”的研究,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结合笔者从教经验,分析小学高段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倾向,以便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段;问题解决;随意倾向;分析

时至今日,教材中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经典”应用题仍随处可见,学生既不知所学的数学从何而来,更不知将走向何处。他们每天只是在反复的类化训练中习得机械的解题技能,一旦面临真实的问题情境往往束手无策。经过笔者调查发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最大的问题是过分追求速度却缺乏思考。

一、 问题解决随意倾向的表现

进入小学数学高段学习,学生所面临的数学问题明显较以前更抽象、复杂,已经逐渐脱去了“形象直观思维的外壳”。很多数学问题虽来源于生活实际,但当数学信息增多之后,学生就难以把握。当然,我们非常反对教师人为地给学生设置过多的学习要求,把学生的问题解决学习完全等同于“挖空心思地猜测、演算、证实老师的编题意图”,这样的学习和前面所讲的类化训练并无多大区别。从这些年的新课程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看见问题就做”的不良倾向尤为突出,大都过分追求速度,往往不知道问题解决恰恰最忌讳的就是学习上的“闹哄哄”。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一) 看问题不看题目

罗杰斯认为:“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不是文字解题能力,但是为了更好地“还原生活”,在评价时教师应尽量现实化,而不是把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条件和信息一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按规定路线行走。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学生现实化问题信息的解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到了高段,由于问题解决呈现方式逐渐从低段的对话、图画信息转变为文字信息,学生表现出相当的不适应。比如:“一种电脑降价了,第一次比原价7000元降低了10%,第二次又降低了10%,电脑现价多少元?”学生读题后往往得到“两次共降价20%”,事实上题中的两个10%的“单位”是完全不同的,不可以简单相加。可见,“静思考学习习惯的缺失”和“一扫而过的解題习惯”直接导致毫无方向地盲目解决,是非常要不得的。

(二) 看问题不看关系

如果说方法是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手段与行为,那么,策略是选择和使用方法的思想指导。策略比方法内隐,如果说方法有时还可以由外部赋予,那么策略完全是由自身内部形成的。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如果单一式地对当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专题教学,然后配备专门的巩固习题,学生往往正确率较高。其实,这只是一种教学假象,学生仍停留在模仿阶段。当教师的教学开放相对贴近生活时,一部分学生往往无法习得策略,这也是新老教材问题解决教学的本质区别所在。如果我们把“牛郎星运行速度是26千米/秒,织女星运行速度是牛郎星的7/13,织女星每秒运行多少千米”和“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是8千米/秒,相当于宇宙飞船速度的40/57,宇宙飞船的速度是多少”这两个问题整合在一起研究,学生只凭模仿记忆就难以解决。事实上,只要学生学会寻找数量关系,不管呈现的信息怎样改变,他们都能游刃有余。小学高段,很多问题解决都需要学生非常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有效缓解“看问题不看关系”的最好手段,就是教师经常研发教材,瞻前顾后。

(三) 看问题却不看清问题

思维比较好的学生,往往下笔过快,在文字信息的解读和数量关系的把握上均胜人一筹,但由于静不下心来读,往往答非所问、张冠李戴。因此,必须注重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除了需要逐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之外,逐字逐句细致阅读及明确所要求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四) 思维品质发展脱节

一个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体验到各种情感,而这些情感又会很自然地反过来影响解决问题的进程与效果。一般而言,所面临的问题越困难,所做

出的努力越大,其体验就越强烈。同时,学习情感因素直接影响一个人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实践证明,一个善于解决问题的人,往往与他的积极性、灵活性、首创性、自信心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等个性品质相联系的。而现在学生问题解决的现状令人担忧,常遇难则退,意志力相当薄弱。

二、 缓解问题随意倾向的策略

(一) 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习惯

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但主要还是要解放学生的脑、手和口,不搞“一刀切”,充分肯定其合理的成分,让他们体验到思维的乐趣。如:“参赛作品共125幅,一等奖6幅,二等奖16%,三等奖比二等奖多4%。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开放性的问题解决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当然,所提出的问题不是越多越好,应关注其中的数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如果遇到的问题难度小,那么容易解决;反之,如果问题难度大,则不容易解决。当问题的难度偏低时,会让我们的教学面临“皆大欢喜”的境地,学生无所发展。而当问题的难度偏高时,会使我们的数学变得“高不可攀”,使数学课堂成了少数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尽量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三)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的“不诚信”问题也逐步暴露,遇到难的问题不愿主动思考,不是询问同伴的答案,就是向长辈寻求帮助。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独立思考的品质首屈一指。因此,需要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和导向,以促进思维向深远发展。

(四) 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教师应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如通过“每日一题擂台赛”,激励学生亲近数学,探索数学。

三、 总结

总之,问题解决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随意倾向,不是通过此文的简单阐述所能解决的,还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笔者认为,只有教师多发现问题,学生才能有所改进。也只有这样,问题解决的学习才能成为思维的体操,才能其乐无穷。

参考文献:

[1]程保益.试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J].科教新报,2011(31).

[2]雷剑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新课程:下,2011(4).

作者简介:

龚友芳,四川省内江市,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向义镇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小学高段问题解决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小学高段朗读指导三部曲
小学高段散文教学策略
小学高段习作讲评课教学策略优化的探讨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