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游戏观教学策略探索

2018-08-07胡群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胡群

【摘要】语文游戏观教学不仅有着游戏的外在形式,更具有游戏的内在精神品格,即游戏的严肃性、创新性、对话性和自由性。赋予游戏观的语文教学具有严肃、合作的师生观,创新的课程观和对话、自成目的的教学过程观。语文教师建构富有“成见”的思维模块、文本言语“自成”于内心、依托肢体的解放带来思维解放的游戏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游戏观 游戏者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A-0118-02

語文游戏观教学有着游戏的外在形式,兼具游戏的内在精神品质。正如荷兰学者胡伊青加、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等人研究认为,游戏是人及其生命的存在方式,具有严肃性、创新性、对话性和自由性。赋予游戏精神的游戏教学也因而具有严肃、合作的师生观,创新的课程观和对话、自成目的的教学过程观。在此意义建构之上的语文游戏教学则更显轻松和高效,具有游戏者“成见”超越、焕发活力的内在“自我”、缘情思辨的快乐“入戏”等内涵。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笔者正尝试着摸索语文游戏教学之路。

一、游戏者对“成见”的超越

语文游戏观教学将知识作为人类不断创造的起点,而并非终点。师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建构,表现在他们对课程持有的“成见”。所谓“成见”,即先入为主之见,就是预先的理解。“只有理解者顺利地带进了他自己的假设,理解才是可能的[1]。”在游戏教学中,师生带着各自的“成见”,走进游戏载体——文本,师生间、师生与文本间、生生间实现沟通与交流,将所感所悟内化于原有的经验体系中,从而使教学活动成为自身真正体验过、经历过的生活。师生由于文化背景、个体知识经验程度不一,对于文本很容易形成层次多样的“思维模块”,由此建构的“思维模块”又将成为新一轮游戏的“成见”。同时,师生在参与教学时需持有严肃的态度,遵循游戏特性,“谁不严肃地对待游戏,谁就是游戏的破坏者[2]”,只有当游戏者严肃地对待游戏时,游戏活动才会实现它的目的。随着游戏教学的不断推进,他们产生了实现自我认识的偏离,实现走进文本,最终与文本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时,学生难免会对于鹬、蚌都被对方夹住了嘴,如何张口说话提出疑问。有位教老师也曾就此问题引导学生动脑筋给教材编辑部写一封信,建议改一改教材。他们以成人和旁观者的“成见”来审阅文本,没有真正走进文本。鹬、蚌被夹住了嘴,依旧能说话,这种一看似不合乎“生活常理”的错误,其实正是游戏自身的魅力所在。教师需要超越所谓的错误本身,从整个游戏的意义出发去调整“成见”,超越自己的“成见”。面对学生们的提问,教师可以首先引导他们理解文本,充分感知鹬和蚌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最终两败俱伤,被渔翁“得利”。鹬、蚌本不会说话,究竟是谁借二者之口在说理呢?通过游戏者交流“成见”,联系历史典故,我们可以得知《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国说客苏代曾以这个寓言故事劝说赵王,制止了一场战争。其实是苏代借鹬、蚌之口在对赵王进行劝谏。领悟至此,鹬、蚌的嘴被夹住能否说话已不再重要,超越不合乎情理本身所揭示的寓意,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精彩。

二、焕发活力的内在“自成”

语文游戏观教学具有游戏的自成目的性和轻松性。师生摆脱一切外在的目的和压力,陶醉于教学情境之中,“属于游戏的活动不仅没有目的和意图,而且也没有紧张性。游戏好像是从本身出发而进行的[3]”。这种轻松性不仅表现为课堂气氛的活跃,情感的热闹,更关注学生进入游戏角色,深入文本内在意义的体悟,将言语“自成”于内心,从而实现语文学习言语习得之根本。通过近20年的实践,笔者发觉语文游戏教学,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可以通过解放学生的肢体和感官活动,来引导学生轻松实现内在言语的习得。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李广射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悟李广的神勇无比、武艺超强,笔者首先请学生找一找哪些词语描写了李广射虎,理解“拈、搭、运”动词的意思。接着,给学生一张简易的弓和一支箭,请学生表演“拈弓”“搭箭”“运足气力”等动作。在游戏过程中,笔者在评议游戏者动作表演时,引导学生理解李广射虎时目光注视远方,表情凝重,运足全身力气。如此之“动”,只体现于感性,局限于肢体形式。最后,笔者通过“李广射箭结果怎样”这一提问,让学生自主探究“没在石棱”中“没”字的内涵,从而深切感受到李广的力大无穷等精神品质。这样的“动”与言语文本紧密相连,有效地将“形式的互动”引向了“精神互动”,将思维从文字表面引入文字内在,进入人物内心,从而有效地“自成”言语。在语文游戏教学中,学生学得轻松,“游戏的轻松性在主观上是被作为解脱而感受的”,游戏者,即学生获得了成就感。课堂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在学生快乐的肢体和感官感受中实现了教学的自成目的性。

三、缘情思辨的快乐“入戏”

语文游戏观教学并不满足于形式的轻松与快乐,游戏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玩笑,而具有严肃性。按照伽达默尔的观点,正是游戏中的严肃才使得游戏完整。因此,语文游戏教学关注培养学生缘情入理的思辨能力。这里的“情”体现在表情、心情、感情、情境等多方面“入戏”。课堂依托肢体的解放带来思维的解放,也尝试引导孩子用眼睛、眉毛、口等感官去触摸文本。课堂中的游戏情境创设,不单纯停留在物质环境,更多的是借助文本,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反复探究、咀嚼、品味,从而将思维引向深入。这一言语情境创设更显高效和可操作性。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教学通过带领学生反复揣摩词语内涵,想象词语背后的画面、人物的表情、动作等,来体悟文本人物的内心情感。如《鹬蚌相争》一文,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鹬蚌争斗时的互不相让,笔者首先引导他们透过词语“用尽力气”“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想象表情、动作“入戏”,从而感受到鹬、蚌一心置对方于死地的心理。接着,通过分角色朗读创设相争时的言语情境,五官和肢体的解放,让学生乐在其中;感性的想象也令他们轻松进入文本情境。朗读时,学生恍惚间变成了文中的鹬和蚌,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当情感热闹至极时,笔者提议:“鹬,你的嘴角已经被河蚌夹出血来了,赶快投降吧”“河蚌,你顶着炎炎烈日都快撑不住了,赶快把壳松一松吧!”此时,学生们完全沉浸在游戏教学的言语情境中:“不,松开壳,我会被鹬吃掉的”“不能,再坚持一会,我就会成功的!”鲜活的想象跃然而生,没有思维灌输,只有心灵的敞开,思辨的展开。“你们最终争到的是什么?”“是后悔”“是死亡”“是失去自由,被渔翁得利。”原本深刻的寓意因言语情境的创设,文本的感悟,四肢、感官和全身心地解放而自然流露,学生轻松获知,实现着课堂教学情与理的相互融和。

语文游戏观教学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游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且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促使他们多动脑、多思考,让他们对所学知识有独到的见解,而不是被动灌输,充分实现知识的习得与内化。

【参考文献】

[1]诠释学[A].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