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化教学设计思路

2018-07-30罗丽娟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专题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设计思路

罗丽娟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理论既抽象又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其专题教学也具有不同于其他几门思政课程的特点。原理课专题教学设计应充分把握教材精神和课程目标,体现理论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突出问题意识,联系现实问题进行研讨式教学。其教学方法的选用与考核方式都应与专题内容及专题教学问题研讨式教学相契合。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教学;设计原则;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6-0098-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四门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理论性最强的一门,其教学目的除了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外,便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让青年学生坚持并能够发展马克思主义。专题化教学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形成相对独立的专题,以专题为载体的教学方式。专题教学有利于在丰富的内容中把握重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理探究和学术表达有利于做到“以理服人”。专题教学中贯穿的问题意识还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以及养成批判性思维方式。本文从教材内容、教学目的以及将十九大精神融入课堂等要求出发,讨论如何对该门课程进行专题化转化的思路,包括专题设计原则、设计思路、研讨问题设计、专题教学方法手段的选用及专题教学的考核评介等问题。

一 原理课专题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要把握教材精神和课程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目的等因素。根据这些要求,原理课的專题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原理课内容丰富,但贯穿于其中的一条主线将各部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条主线就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尽管原理课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的内容,但原理课又不是其中任何一门课程。作为整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课程,在授课时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个组成部分看成一个有机整体来理解,不能将其作为其中任何一门专业课程来讲授。具体地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进行深刻剖析,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未来新的生产关系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因此,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政治经济学部分是理论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是理论的落脚点和归宿。专题设计时尽管根据内容分为不同的专题,讲授时也可以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分专题讲授,但一定不能忘记内容之间彼此的联系,不能忘记每一部分内容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从专业课程的角度来进行讲授,而是要从整体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来讲授。

2 逻辑性原则

原理课内容有着很强的逻辑性,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问题的揭示遵循着“物质世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体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这样的逻辑展开的。在揭示物质世界发展规律之前,逻辑性上首先应该论证世界具有物质统一性(重点是论证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因此在内容安排上,首先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然后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而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得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结论,所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又是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为基础。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专题设计时应该充分体现出这一特点。

3 问题意识

专题教学应该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这是许多学者的共识。但以什么样的问题为导向,这还要视课程内容、教学目的以及需要解决的现实热点问题而定。首先,所设计问题要与教学内容契合,也就是解决该问题需要运用教学内容中的原理,并能通过该问题的解决达到对所学原理加深理解的效果。其次,原理的重点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本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逐渐养成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所设计的问题应体现出这一要求。最后,所设计问题还应是现实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或是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具体到当前来说,所设计问题应该考虑到贯彻十九大精神,推进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要求设计所讨论的问题。

4 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是专题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问题意识原则的必然要求。专题教学既促使教师对教学专题所涉及问题的钻研和拓展,也有利于督促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同时研讨式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对所设计的问题分析和讨论也促使学生将理论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的大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对一些问题也具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如果问题设计得好,研讨式教学则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 原理课专题设计依据及设计思路

专题设计要依据教材内容及理论的逻辑性。原理课丰富的内容中贯穿的主线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重点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地讲,原理课的主要内容及逻辑为:绪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规律等,此外,就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课的内容及其逻辑关系图如图1所示。

原理课的专题设计应将内容间的逻辑关系体现出来。考虑到该门课程的理论学时较少,将原理课设计为十一个专题:

专题一 绪论

一、当代世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三、在比较分析中理解马克思主义

四、青年学生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

专题二 世界观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一、世界观的产生及分歧

二、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

三、树立正确的物质观和实践观

专题三 物质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及认识的根本方法

一、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及其方法论意义

二、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分析方法

四、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专题四 认识的规律及提高认识能力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

二、认识和实践

三、掌握认识的规律,提高认识能力

专题五 认识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一、认识的真理尺度

二、认识的价值尺度

三、在实践中实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专题六 人类历史发展之谜的破解

一、人类的实践发展与社会历史

二、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趋势

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专题七 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改革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人类社会发展中人的主体作用及社会责任承担

四、坚持唯物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专题八 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二、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商品经济内部的基本矛盾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专题九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问题

二、资本主义国家问题的根源及产生机制

三、资本主义国家问题的解决途径

专题十 资本主义社会的动态演进

一、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

二、资本主义改革和新变化及实质

三、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的破灭

四、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辩证分析

专题十一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逐步实现

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二、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及实现

三、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四、共产主义是过程与目标的统一

三 专题内容说明及问题设计

专题内容设计依据教材和大纲,体现出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性,同时结合贯彻十九大精神设计专题问题(当然,问题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

专题一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总论,从整体上介绍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在这里,给学生介绍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既让学生认识到当前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又让学生认识到不仅仅是我们国家而且资本主义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前具有世界范围的普遍性。另外,通过比较分析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专题二和专题三介绍了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其中专题二是专题三的逻辑前提,介绍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重在介绍社会的物质性)。由于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源及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源,因此,实践观是本专题的重点问题。本专题可以设计问题如“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何实现?”以引导学生以实践观来理解社会的物质性,以实践观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来推动社会发展。专题三既是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规律,又是关于主观世界的辩证思维方法。为了让青年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方式,这里在介绍客观辩证法的同时,应将主观辩证法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本专题可以设计问题“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的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如何看待我国社会发展中的这些‘变与‘不变?”以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社会发展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专题二、三比较适合运用案例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训练。

专题四和专题五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这里要讲清楚“能动反映”的含义。另外,要讲清楚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本专题可以设计问题“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思想之源,如何理解这句话?十九大后我国又产生了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试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什么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以考察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认识具有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关于真理尺度,真理检验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一个难点问题,应通过案例让学生对此有感性认识而加深对此问题的理解;关于价值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相关原理的基础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崇高价值追求,认识到我国当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价值追求。本专题可以设计问题“我国为什么要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如何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让学生理解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价值追求以及相关政策制定的原因,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热情,也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在今后的从业实践中实现对真理追求和价值追求的统一。专题四、五也比较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既可以借助于案例感性材料理解抽象理论,也可以由理论认识回到案例中讨论现实问题。

专题六和专题七介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類社会历史在实践中得以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存在于社会实践中,并在实践中相互作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而不能离开社会实践抽象地谈论基本矛盾的动力作用)。在客观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在这种演进的过程中,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类具有一定范围内的能动作用,但这种选择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条件下进行一定范围内的选择。本专题可以设计问题“我国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了成就,在此基础上十九大仍提出我国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唯物史观的原理分析当前我国重大的现实问题,理解我国的相关方针政策,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类社会发展动力有多种,专题七主要介绍作为根本动力的基本矛盾、作为直接动力的改革以及作为人类社会主体的人的能动作用(包括作为整体的人民群众的作用和作为个体的人的作用)。本专题可以设计问题“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我国发展的促进作用?当前该如何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社会发展中各种动力的作用,以便能够理解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并正确对待社会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历史观自觉抵制各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专题六、七也比较适合运用案例教学,以避免抽象地谈论社会发展规律。

专题八介绍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本专题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内容,该理论主要是关于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指导。本专题可以设计问题“我国为什么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为什么要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我国实际联系起来,分析我国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理解我国经济政策。

专题九和专题十两个专题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揭示资本主义具体社会形态的制度本质及发展趋势。当前资本主义国家问题的根源仍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而问题的解决就需要不断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新的变化正是资本主义国家主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使其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结果。而这种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也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朝着新的生产关系前进的过程。本专题要通过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来向学生呈现出生动的感性材料以让学生有深刻的认识。专题九可以设计问题“资本主义国家的问题能否根治?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问题的深刻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专题十可以设计问题“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改革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否定(扬弃)?”专题九、十也可以运用案例教学以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仍能够解释现实,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从而对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

专题十一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落脚点和理论归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阶段性。在社会主义阶段,需要经过生产力的充分平衡发展,使人自身素质普遍地得到提升,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然后进入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阶段,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阶段的理想。本专题可以设计问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能实现吗?如何实现?”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条件的,是要经过生产力的漫长发展过程和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的素质普遍得到提升才能实现的,但另一方面共产主义社会又不是空想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四 原理课专题化教学的方法及考核

1 原理课专题化教学的方法

专题化教学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一种形式,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是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的一种方式。专题教学可以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要视教学内容不同而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当前案例教学法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原理课的许多专题都比较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方法。

原理课专题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同时,也对案例教学提出了要求。原理课理论性较强,专题教学往往又是研讨式教学,因此,原理课的专题化案例教学的案例除了要与专题教学内容契合以外,还要适合研讨式教学需要。专题化案例教学的案例最好为综合性的案例,其信息量尽量能够涵盖整个专题的主要内容,既能够满足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抽象理论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需要。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问题设计也应与专题内容相契合,同时问题及次序也应体现专题内容上的逻辑性。鉴于课时有限,案例应在课前提前呈现,让学生在课前事先阅读案例材料,对问题进行初步思考,然后再在课堂上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讨论。

专题教学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许多种,案例教学仅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案例教学,如,对于内容高度抽象的专题还需要老师进行系统的课堂讲授,通过对理论的介绍,向学生展现理论的魅力,做到以理服人。当然,要做到以理服人还需要以学术研究为基础。

2 原理课专题化教学的考核

专题化教学的考核应考虑到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专题化教学的特点以及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原理课理论性较强,而且原理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养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专题化教学又是一种研讨式教学,因此原理课专题化教学的考核方式可以采取问题研究或是案例分析等方式。

问题研究可以选取学生便于考察的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案例分析考核方式可以采取统一考试的方式,让学生对既定的综合性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如果案例设计问题是开放性的问题更好,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当然,学生在平时案例教学讨论环节的表现也应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按既定的比例构成计入考核总成绩中。

总之,原理课专题教学设计应充分把握教材精神和课程目标,体现理论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突出问题意识,联系现实问题进行研讨式教学。其教学方法的选用与考核方式都应与专题内容及专题教学问题研讨式教学相契合。

猜你喜欢

专题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设计思路
廓清国家利益观前提下的理性爱国教育论
基于人本管理的企业薪酬体系设计思路探索
浅议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改革的一点尝试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中国境遇视野下的《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新思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