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感培养

2018-07-30陈仲升

关键词:语感培养应用价值小学语文教学

陈仲升

【摘要】语感,换言之,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把控能力;语感培养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关于语言知识的浓厚兴趣的重要法宝。随着新课改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关于小学教学的语感培养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本篇文章结合具体的小学语文课堂案例,简要分析了语感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语感培养 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52-02

语感,换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把控能力。语感所讲求的是,人们对语言的感知是转瞬即逝的,需要把握片刻之间对语言的灵感。语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对语言的感知和把握都需要直觉。语感水平与语文能力有所不同,语感更加注重个人经验、感悟、语言修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丰富语文知识的重要法宝,也是提升语文水平的重要手段。语感并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更需要后天的加以训练和应用。在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中,可以从推敲词语、引入想象、朗读背诵、语文实践活动和语文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

一、推敲词语

语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行为,是个人对语感的感悟和深思,并充分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推敲词语[1]。

(1)对比法。对比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极大好处,在实际的课堂上,结合学生语文课本中不懂或不认识的词句,应用对比法后,学生就会对文章有着独到的见解。比如三年级《做风车的故事》中有一名“每天放学回家,牛顿就钻进屋子丁丁当当地忙个不停。”句中的“钻”能否改为“走”?“忙”能否改为“干”?学生通过比较,就明白了不能改动。因为“钻”字更形象地表现牛顿当时的心情和态度;而“忙”说明牛顿不停地干,忘我地干。

(2)调换法。调换法就是指将课文中的需要反复思考的词语,换成一个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经过前后对比,教师指引让学生熟练把握课文中所用词语的精准性。例如,老师在讲解《月光曲》时,当听到贝多芬所弹的曲子时,皮鞋匠兄妹不断夸奖:“弹得多纯熟啊!”老师提问将“纯熟”换成熟练”,学生经过反复阅读就会得出“纯熟”更加恰当,表现了熟练手法和熟练到成都。这就是调换法的应用,进而培养了学生语感的能力。

(3)联系生活法。针对课文中的生动形象的句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老师要指引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2]。如《金色的鱼钩》中的“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此句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1、你被一根钢针扎过手吗?当时你有什么反应?2、如果“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又有怎样的反应?通过联系生活,学生会唤醒沉睡的表象,使“万根钢针扎着喉管”的痛苦情状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从而体会到“我”此刻内心的无比痛苦,也突出老班长哽咽鱼骨头的痛苦。

二、引入想象

我们都指导汉语中的一个字能够表达多种意思,如“新绿”两字,除了表达一种春天的颜色外,也表现带给人们一种希望和生计,这就需要结合语感,得对问题进行细致把握和推敲学生要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语感,这就需要应用到想象法。想象法就是将课本中的语句赋予形象化、情景化,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我在教学《丰碑》一课时,设法创造情境,让学生的思维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加以联想,去感知语言文字的灵活性,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联系文中的环境描写,想想军需处长牺牲前做了些什么?学生认真阅读,充分发挥想象力,讨论交流后,得出了如下结论:A、在山高路远、冰天雪地的长征途中,战士们缺衣少食,军需处长四处奔波不战士们筹集衣物和粮食;B、戰士们饥寒交迫,军需处长反最后一件棉衣让给了伤员(或一个战士);C、他实在是又饥又冷又累,倚靠着一棵树干坐下来,颤抖着摸索出半截旱烟,想暖和一下失去知觉的身体;D、他左手微微向前伸着,想借个火,却再也无法动弹,无力气说出一个字来……(如此联想,学生如临其境,深受触动,有的已是热泪盈眶。)2、军需处长牺牲前心里想些什么?学生通过联想,得出诸如此类的答案:他想革命一定会胜利的;他为刚才将棉衣让给伤员而高兴、欣慰;他自豪地想,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红军干部,我死而无憾。通过这样的揣摩联想,举一反三,也就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文章的主题:“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从而使学生真正读懂文章,读出了文章的韵味。

三、朗读背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是说经过后期的阅读训练,丰富自己对语感的感知能力。老师让学生大声的朗读背诵,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反复咀嚼文章词句的美感,帮助学生刚好的形成自己的语感体系。“教师要研究朗读中文字视觉——思维——声音这些相互作用的环节。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地读的基础上,逐步培养他们的语感。”老师要让学生课上进行大声朗读背诵,让学生散发自己的想象力,将书本中的情节、卷面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而感知课文的内容[3]。

(1)多朗读。首先要重视读前的指导,一般从这三方面入手:A、抓住题眼,整体感知作者的情感;B、抓住句中重点词语,具体地寻求作者的感情;C、抓住文中的中心句,把握作者的思想主题。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耐心讲解,让学生体会文章的美感,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当读到人们等灵车、盼灵车的章节时,教师应读得低沉、悲痛,表达出人们对总理逝世的万分沉痛哀伤;读到人们由今忆昔“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时,应读得充满幸福,无限的爱戴和怀念周总理,更添了“今天”悲痛;当。《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是写“路上见闻”的。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出“美”、“明艳”的感觉,由此体会洞内洞外浑然一体、美不可言的景色,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为了让学生更加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老师可找出一些文章相契合的音乐短片,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朗读效果的实现,

(2)默读:默读不同于大声的朗诵阅读,而是不出声的、在自己内心进行阅读的行为。默读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语感的形成。学生的默读并不是盲目,老师要提出相应的默读要求,让学生带着自己疑问去默读,对于不懂地方要进行反复阅读,加强自己的深刻认识,逐渐提升自己的语感能力。学生在默读《可贵的沉默》这篇文章时,要结合特别词语,反复推敲人物的情绪变化,经过认真思考,学生就会总结出分析人物内心情绪的方法。

(3)俗语说得好“背诵出才了”,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又一重要环节。被誉为现代文学大师的茅盾,据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学徒时,能把几百万字的《红楼梦》倒背如流。人们熟悉的大文学家巴金,少年时代就通背了《古文观止》。朱熹曾指出:“凡读书——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出口,久远不忘。”对文章的经典片段进行有效背诵,是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对此,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关于背诵文章的方法,杜绝死记硬背的现象,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加强背诵环节,要短时记忆与长久记忆结合起来等。让学生生活记乐背,背诵后有所感悟。如《养花》一课可以这样背诵:一个自然段讲一个意思,就让学生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背;每一个自然段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层背。如第四自然段,可指导学生分为“感谢花草”、“如此循环、有益身心”、“抢救花草、紧张劳累”、“有意思悟出真理”四层。

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佳篇名句,一旦牢固地贮存在记忆仓库里,并能随时提取应用,就会终生受益。但要达到终生不忘,非一朝一夕之功,特别是那些较长的、原来就依赖提纲与提示才能勉强记住的内容,必须经常复习。

培養小学生形成语感的过程,就是老师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比如朗读、背诵等,让学生真正总结处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技巧。

四、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在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后,如果不注重后期的锻炼,就会降低自己的学习水平,这就是要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老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特点开展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读比赛、即兴表演等[4]。

(一)情境美化,激发情感。小学生感情丰富,善于想象,易受感染,利用各种电教媒体,给孩子们一幅幅优美形象、画面,给他一首首动听悠扬的乐曲,老师创造美的情境,将抽象复杂的文字转变为生动想象的画面,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又带给了学生的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表演课。表演课是在学生感知美、发现美,产生了语感的基础上表现美的一种形式。课上,老师可要求同学们把自己学过的课文编成剧,或把课文中的情境演绎出来,并请大家参与审定、评价。

五、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日常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小学语文的特点,充分应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对学生的文化和情感熏陶,摒弃繁琐、毫无用处的分析。对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特点,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改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桂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J].速读(上旬),2017(7):99.

[2]郭春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7(6):103-104.

[3]闫兴光.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7(10):前插4.

[4]祝秀兰.探讨如何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J].速读(下旬),2017(10):36.

猜你喜欢

语感培养应用价值小学语文教学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