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8-07-28邹慧卿

教师·中 2018年5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高效课堂小学数学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传授数学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要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就需要从多角度出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之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为此,文章就从联系生活、游戏学习、分层教学、深入探索这四个方面出发,对如何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分析。

关键词:问题情境;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2-17

作者简介:邹慧卿(1975—),女,福建莆田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构筑核心素养下思维通透的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强调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具有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从而让学生树立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意识[1]。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认识》时,笔者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先用课件出示书本的情境图:水滴在水面上的波纹、摩天轮、天坛……,介绍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精巧的手工艺品到气势宏伟的各种建筑,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圆。接着,教师出示行驶的自行车,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很多,有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圆形……,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呢?”让学生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然后引出课题,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年级学生对自行车都不陌生,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抓住了圆的本质特征,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游戏学习,寓教于乐

只有让课堂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探索。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可以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引进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游戏,进而主动学习数学,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轻松快乐地学习。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方向》时,有一位教师设计了“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情境。课件出示图1:

“大家玩过这款游戏吧?僵尸来了,豌豆射手准备射击。这时僵尸是攻击的对象,你该以谁作为观测点?对豌豆射手发出什么口令?”学生回答:“以豌豆射手为观测点,向正东方向射击。”此时,子弹落在僵尸前面没打中(假设射程有限)。这时教师再次追问:“口令已经告诉射手僵尸的具体方向了,为什么还没射中呢?”让学生明白描述一个位置,不仅要描述出方向,还要知道距离。再出示图2游戏画面,提问:“又来一只僵尸B,这时你该发出什么口令,告诉豌豆射手如何射击?”学生回答:“向东北方向1200米射击。”此时,又一次没击中,经过学生们发出口令的一次次调整完善,让学生知道确定位置必须具体地描述出方向、角度和距离。

通过创设“植物大战僵尸”的问题情境,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与新知进行链接,使其学会了确定观测点,明确了在一个平面内要想描述物体的精确位置,要从方向、度数和距离来确定。在射击过程中确定僵尸的位置時,不断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造成心理悬念,唤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习目标更明确,让游戏情境很好地服务教学,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个性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现实存在的差异,关注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针对不同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与学生数学知识能力相匹配的不同问题情境,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不同层次的学习,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比如,在教学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时,在让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小动物围篱笆的问题情境:

出示图3,针对数学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提出“小兔、小猴和小狗谁围的篱笆更牢固?为什么?”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再从小狗的篱笆中抽象出以下三角形,为后进生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下面的图形中(见图4),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三角形的特点是什么?”使其掌握基本的三角形的特征。

四、深入探索,拓展空间

如何帮助学生思考数学问题,挖掘问题的思维含量是数学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创设有价值的探索性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进行深入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潜能[2]。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梯形的面积》时,在应用拓展环节,为学生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勤劳的李丽在自家屋旁用了23米长的篱笆靠墙围了一个梯形菜园(如图5),在买种子时老板问他菜地面积是多少。同学们,你们能帮李丽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时抛出以下问题:“篱笆的长是这个梯形的哪几条边?如果去掉高8米,剩下的又是哪几条边的长度?”学生在教师的引领观察下主动展开思考,让学生明白虽然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梯形面积必须分别知道上底、下底和高,但是现在只知道梯形上底、下底的和与高,也可以算出梯形的面积,而且更简便。

综上所述,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全面关注学生的智力、情感、生活经验,关注课外的知识信息,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教师需要注意避免将其作为一种形式化的存在,挖掘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的价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季胜男.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5.

[2]阿衣提拉·买买提,张海军. 小学低年级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原则及对策[J]. 中国校外教育,2013(24):109-110.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高效课堂小学数学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