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检查流程优化前后的效果比较研究

2018-07-28傅闽兰

当代医学 2018年20期
关键词:磁共振部位流程

傅闽兰

(江西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江西 吉安 343000)

作为当前临床中一项不可取代的检查设备,磁共振检查(MR)的应用率在近年呈现为逐渐上升的趋势。但由于磁共振检查时,其单次扫描的用时较久,且设备应用价格高昂,导致各省市医院的配备数量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在临床对患者进行检查和就诊的过程中,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以此增加了医疗纠纷矛盾。同时因磁共振检查中,患者预定的时间以及检查的位置不同,其患者的住院天数有所上升,经济负担增加了患者的压力,所以,如何保证磁共振设备的优化运行,除了影像医师的个人技能加强外,还需要医院管理人员对检查流程予以优化,根据于此,本文将分析影响磁共振检查流程所涉及的各个因素,评定优化后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以本院2台磁共振检查流程优化前(2016年1月)和优化后(2016年6月)的核心参考标准为数据。其中核心参考标准主要为:中位检查数量(日)以及中位更换时间(日)。中位检查数量即为扫描位置的数量,此研究数据涉及到总工作量,而中位更换时间为每日两个患者之间的等待检查时间,也就是待机时间的长短反应其衔接效果[1]。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流程优化前,其检查部位的检查数量以及扫描时间进行记录,合理提出优化对策[2]。

1.2.1 检查项目的安排 根据MR的设备型号以及设备特点对检查项目予以安排,其中对1.5 TMR设备,进行头颅以及椎体位置检查,其中1.5TMR设备的腹部成像优化效果显著;对另外一台3.0 TMR(乳腺/肢体)进行分析,其中附属部位和1.5 TMR相同,皆为头颅以及椎体,配置专用的乳腺或者膝关节线圈[3]。

1.2.2 检查时间分配 对检查的部位以及项目检查时间进行记录,见表1。

表1 MR部位以及时间检查分析Table 1 MR site and time check analysis

1.2.3 合理设置以及安排患者检查 在同一个检查项目下,或者是集中检查某一个部位的情况下,可以对线圈更换次数进行控制,以此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优化待机时间;如果患者需要进行空腹检查,可以将这一类的患者集中预定在上午检查;而对于需要进一步强化检查的患者可以预定在中午时间,避免上午检查或者下午检查的高峰期,可以及时处理突发情况;对于进行平扫的患者可以将其安排在晚间,避免和其他检查患者时间冲突[4]。

1.2.4 改善环境 可以设立磁共振检查等候室,也就是由专职护理人员来接待患者以及陪同家属,在患者进行扫描前,需要告知患者进行检查前的半小时到达检查区,在前一例患者进行扫描的过程中,下一位患者需要到达准备室,另外护理人员需要询问患者是否带有起搏器等金属物质,以此降低设备空置时间。

需要准确详细的将患者既往病史以及是否存在MR检查禁忌证进行记录,报告给医师,以此节约问询时间,在这一系列完成后,即可让患者更换检查衣服,以此缩短衔接的时间,避免患者过久等待[5]。

1.2.5 强化MR检查监督管理 对检查科室进行制度的确定,除急危重症以及婴幼儿,每位患者必须按照检查的顺序来完成检查项目,同时所有进行预约的患者务必按照预约时间前来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过予以SPSS 19.0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6],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进行流程优化前 通过应用GE磁共振设备效能优化方案来获取优化前,设备各部位检查的数量以及扫描时间,见表2。

表2 优化前的扫描时间以及各部位构成比Table 2 Scanning time before optimization and constituent ratio of each part

对每个部位检查时间的优化比例计算可知头颅:腹部:颈椎/腰椎;膝关节的比例分比为:49%×8=3.9213%×14=1.82∶23.5%×11=2.585∶5%×11=5.5。通过此项数据,将其纳入进考核标准中,其他比例因涉及的时间以及比率较低,因此未纳入本次计算中[7]。

进行优化后(优化时间为47日),每日检查数量为(56.19±5.98)部位/日;优化前的检查数量为(53.57±6.68)部位/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03 4,P=0.048 1);同时优化后的平均更换时间为(262.39±36.86)s;优化前的平均更换时间为(280.86±45.64)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58 3,P=0.033 5)。由优化前后的对比数据可知,检查安排的时间缩短,有利于检查流程的优化[8]。

3 讨论

3.1 研究背景 磁共振检查方式在临床工作中,已经成为了常规的影像检查模式,但是,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不能保证临床检查工作效果,难以满足实际发展需求。在本文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是磁共振仪,虽然每天的运行时间可以达到12 h,且每周连续工作6 d,但还是不能满足临床治疗工作方面的要求,难以对其进行全面的协调与控制,严重影响临床治疗的长远进步[9]。主要原因为:机械设备的成本过高,在配置期间受到限制性影响。在单次检查的过程中,需要消耗的时间很长,例如:在对头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MR扫描方式比CT扫描方式时间高5倍左右。在检查之前,需要准备的工作较为繁琐,增加工作难度,例如:在检查之前,护理人员需针对患者的病史情况进行询问,并了解是否安装了起搏器与支架等金属物质,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会浪费过多时间,无法保证工作及时性与可靠性[10]。

3.2 主要研究工具 对于磁共振检查工作而言,各个环节与流程较为复杂,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扫描效率降低。在磁共振检查期间,某个时间段之内的指标都需要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措施解决问题,促进磁共振检查流程的优化,保证各方面管理效果。医院在实际工作中,需根据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要求,建设信息系统,融入网络信息技术对其处理,将其作为业务流程的改革核心,确保工作效果[11]。对于传统RIS与HIS系统而言,只能为检查工作提供简单的统计数据信息,例如:在某个时间段之内,一共接受检查的人数信息,不能针对机械设备的工作量进行细化分析,也无法明确机械设备各个部位的工作情况。在使用人工处理方式的过程中,除了会增加工作量之外,还会出现误差问题,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因此,在检查流程优化管理的过程中,应避免出现盲目性的问题,保证相关依据的客观性[12]。

3.3 信息化改革分析 在磁共振检查的过程中,可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扫描仪设备中,建立专门的数据传输系统,以便于利用互联网将扫描信息传输到服务中,对数据进行实时汇总与统计,保证记录的精确度。在此期间,应明确机械设备空闲时间与工作时间的数据信息,并针对每个部位的扫描情况进行分析,在合理检查的过程中,全面了解机械设备的检查情况,细化各方面内容,建立多元化的管理机制,保证能够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认真分析与统计机械设备检查花费的时间数据,明确患者占用数据信息,利用相关比例对其进行处理,以便于掌握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其调整,发挥磁共振检查在临床医疗中的积极作用[13]。

通过本次数据研究可知,在对磁共振检查流程予以优化的过程中,进行优化后的每日检查数量有所提升,且临床对比价值存在;另外,在对优化后的平均更换时间分析中,优化前的数据为280.86 s左右,而优化后则缩减到了262.39 s左右;由优化前后的对比数据可知,检查安排的时间缩短,虽然从数据来看,检查优化的时间仅仅缩短了不到30 s,但常规意义来可知,如果共70部检查设备,每台检查设备优化20 s,则1天可以多出20多分钟来供其他流程的支配[14]。

但是本次研究所采纳的时间具有一定限制性,同时根据所设置的预定比例来分析可知,只是通过优化前的45个工作日来计算的,所以样本容量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性,且这一研究仅仅通过一个大概的比例分配来进行计算,因此在整体上研究仍然具有局限性。在磁共振检查过程中,流程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关键要注意的要点,且同时外部因素的干扰造成衔接过程存在了问题[15]。

一些住院患者的检查时间不及时,不能保证工作的衔接性,经常会出现干扰问题,不能保证各方面工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因此,在未来发展中,需针对患者的配合情况进行协调,保证检查效果。

猜你喜欢

磁共振部位流程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超声及磁共振诊断骶尾部藏毛窦1例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本刊审稿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