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高职“三维一体”创新创业课程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18-07-26陈利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3期
关键词:三维一体创新创业构建

摘要:体育高职所开设的课程对新兴体育市场、体育相关产业的关注度不够,创新创业课程不系统。为了培养符合体育产业发展所必须的体育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对体育高职创新创业课程进行系统设计,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文化渗透于一体,融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创业知识和专业前沿知识、技能渗透、创新创业实战于一体的普及化、专业化、实践化的“三维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体育高职;创新创业;课程;构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3-0252-04

自“十八大”以来,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在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市场[2]。但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还存在结构不合理、体育服务业所占比重偏小、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度不够高、体育赛事盈利运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高端体育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体育人才来推动。因此,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推动体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要求,体育职业院校要满足市场需要,为社会培养具有体育特色的有用人才[3]。体育高职院校无疑是培养体育特色的有用人才的主阵地,可以说责无旁贷。

一、目前体育高职创新创业课程构建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体育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并没有引起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新兴体育市场关注度不够。大部分院校仍然将办学的重点放在传统竞技体育项目训练与指导人才的培养上,对符合大众体育需求的体育项目人才培养不够,对时尚新兴体育项目关注度较低。在人才培养上,仍然偏重对学生纯运动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对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交流沟通、运营推介、团队管理以及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训练较少。在课程开设上仍然以大量的运动基础和技术技能课程为主。笔者对国内18所体育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高职的专业设置仍然以传统的体育项目训练与指导居多,在涉及的运动项目中以三大球、三小球、传统武术、跆拳道、体育舞蹈、高尔夫等为主,有少数院校已经在拓展新兴体育项目方面做了一些努力,比如湖南某体职院新设了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广州某体育高职在专业方向上拓展了飞镖方向,开设了轮滑主项;福建等几所院校在专业方向上拓展了户外运动等方向。但总体而言,对近年来社会中大热的攀岩、轮滑、自行车、电子竞技、击剑、铁人三项等项目的关注度仍然不够。

2.促进产业融合的跨界性的专业开发度不够。除了对新兴时尚体育项目关注度不够以外,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局限于竞技或社会体育项目指导与管理、体育康复、场馆服务等三大主体领域,对于体育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的专业开发很少。根据2015年9月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国家统计局局令2015年第17号),体育产业被分为11大类37中类。11大类包括:体育管理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中介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其他体育相关服务;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贸易代理与出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通过对目前各体育高职的专业设置来看,对体育中介服务、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其他相关体育服务等相对应的专业少之又少,有些在个别课程中有所体现,但是开发度远远不够。

3.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少,没有形成体系。创新创业知识与相关能力储备的课程开设很少,没有形成体系,进行系统开发。根据笔者对国内体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开设情况的统计,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公共必修课程中开设了规定的创新创业课程,学分一般为1—2学分,如湖南某体职院,仅开设就业创业指导1学分,但是在专业课和选修课方面的配套课程却基本没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难以落实。

二、体育高职创新创业课程模式的构建理念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点,符合专业人才成長规律,同时创新创业不是抽象的,它必须与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否则创新创业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难以收到真正的成效。

1.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点。法国心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这句话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即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是个体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仅是课堂讲授所能达到的。因为创新创业人才不仅应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有相应的创新创业精神、人格特质以及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实践体验[4]。实际上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是相对简单的,是可以教的,但是创新创业精神和人格特质养成则需要环境的影响和渗透,而实践体验则更是无法替代的个人经验的集成,这些都不只是“教”可以达到的。因此,我们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时,不能只重视显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还需要注重隐性课程以及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的开发和建设,以“教”为引导,以活动、文化、实践平台等建设为载体,全过程、全方位的为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提供有“营养”的环境。

2.符合体育人才培养规律。目前体育高职中大部分学生是体育生,这一群体的成长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其中比较明显的几个特点表现为:(1)大部分体育生具有冒险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大量的体育锻炼使他们具有坚韧的耐受力、身体健康、精神蓬勃,具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这与创新创业人才的精神特质是比较接近的。(2)体育生擅长在“动”中学,静态的课堂学习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3)整体而言,体育生将大量的学习时间放在了体育练习上,对于其他行业、专业的了解较少,跨界思维和跨界能力相对较弱。这些体育生的特点决定了在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上应更多设计一些“动性”的课程,多给学生活动、竞赛、实践的机会,而不能只注重创新创业理论、技能、案例等静态的课程设计,此外要注重对学生跨专业思维的培养和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无限可能性。

3.始终与学生专业发展和体育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创新创业并不是突然的灵感闪现,它实际上是个体在不断观察、学习和体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创新创业不能脱离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这两者之间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以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视角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促进他们自身去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个体的专业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讲只有不断深入的去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了解专业所对应产业的发展,才能真正找到“痛点”,发现创新创业的机会。因此,创新创业课程的构建不能只是一味地开设独立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而应注意在专业课程中不断融合创新创业的相关内容。

三、“三维一体”创新创业课程模式的实施体系

在上述课程构建理念指导下,笔者及所在的研究团队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文化渗透于一体,融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创业知识和专业前沿知识、技能渗透、创新创业实战于一体的普及化、专业化、实践化的“三维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于学生的整个学习和活动过程,通过不断地渗透、引导、指导、孵化,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几率。

充分利用第一课堂提升学生基本的创新创业素质。第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主渠道,有效地利用这一培养主渠道,就必须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1)公共普及类创新创业课程。这类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创新创业基本知识、模式、流程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热情。比如在公共必修课程中开设《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和《创新思维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等课程,对学生进行普及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更具操作性的《创业管理实战》、《创新创业执行力》等课程,为想要进一步了解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2)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类课程。这类课程旨在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本专业及其所对应的产业发展状况,了解最新的专业及产业发展趋势,掌握新兴技能,发现创新创业机会。具体课程的设置可以非常灵活,比如单独开设《×××产业概论》等课程,也可以在专业技能课中注意融入最新的运动技术技能训练和产业发展趋势等前沿课程,或者在专业课程实施中设置创新创业环节让学生将专业和创新创业结合起来,或者结合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承接社会服务项目,让学生通过完成社会服务项目锻炼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了解项目的运作、管理和推介等,提升专业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素养。(3)技能提升和跨专业领域课程。这类课程旨在从纵向上强化学生对某一专项领域的研究,促使其在这一领域达到较高的水平,或是从横向上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或者通过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碰撞,激发新的思维和思考视角。这类课程主要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方式来开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四、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第二课堂实际上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第一课堂中所学习到的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得以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和深化,但也要注意第二课堂毕竟不是第一课堂,它更多的是引导,促进学生自愿参与,不具有强制性,因此其活动的设计一定要尽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建议在活动设计时应以学生管理群体为主,体现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理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社团文化活动。这类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各类丰富的课外活动,发现兴趣,探索不同领域,增长见识,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管理能力,发现创新创业机会。事实上,较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最早确实也是缘起于社团活动或者管理经历。

2.专业综合技能及竞赛类活动。这类活动旨在为学有余力,而且对某一领域具有浓厚兴趣和扎实的技能基础的学生提供一个更高的自我学习和展示平台。通过综合技能的提升以及参加各类专业类竞赛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交流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创业竞赛和实践活动。通过专门的创新创业竞赛和实践,给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同时也能帮助这些学生不断地完善方案,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之中,不断引導、指导、孵化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

五、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强化创新创业文化渗透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有时候潜移默化地影响可能更甚于显性地引导,因此在注重第一、第二课堂建设的同时,文化的渗透也是必不可少的。体育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挖掘。

1.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体育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体育生,他们对体育有天生的亲近感,对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有切实的体验,而体育本身所蕴含的超越精神和更高、更快、更强等奥运文化与创新创业人才所需求的人格品质本身也具有相通性。

2.创新创业氛围营造。注重利用各类传统校园媒体以及新型媒体加强创新创业的宣传和渗透,以创新创业校友的榜样力量让更多的学生相信体育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是可行的,是有未来的。

3.企业文化的有效引入。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主要还是在经济及实用新型等领域,企业文化的引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近距离地了解企业发展、经营与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在近距离地接触中去真正了解问题,发现新的机遇。

六、“三维一体”创新创业课程实施要求

1.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推进教学改革,做到理论课程实务化、基础课程实践化、实践课程项目化(真实或仿真项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基本文化知识传授的基础上,重在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创新动力,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加课程实践环节设计。鼓励教师探索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法,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将知识、技能评价和学习态度、学生素质评价相结合,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

2.改善创新创业实践条件。为了给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实践平台,可以利用学院现有的专业实践基地,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围绕体育运动项目培训、体育竞赛组织管理、赛事编排、裁判服务、体育保健康复、全民健身技术指导等体育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主要领域,建立相应的创新创业基地,培育孵化学生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相对固化的创新创业项目。搭建院级专业和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加强学生专业社团建设,以对接各类专业协会和各级政府举办的专业赛事和创新创业赛事,构建院校竞赛平台。通过学校主页、校园网、微信等平台,定期推送竞赛通知和成绩以及创业校友、在校生的创业典型案例等。

3.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营造学术民主、自由、交流的育人环境,同时做好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各项工作。(1)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创业列入奖励学分,在校期间进行创业的学生,可给予适当的学分。(2)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3)学生社团实践活动、专业和创新创业竞赛成绩等均可以按照相应记录认定为相应学分。

总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不可能有一蹴而就的方法。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只能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实际,通过课程、教学、管理、环境营造等不断的为其成长提供土壤和养分,以期有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的诞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

[2]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Z].

[3]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体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通知[Z].

[4]陈利.从创新人才培养角度看体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6,(01):40-43.

猜你喜欢

三维一体创新创业构建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浅析小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