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8-07-26陈启飞刘珩杨力刘好全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3期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探索与实践培养对策

陈启飞 刘珩 杨力 刘好全

摘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通过界定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当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培养拔尖创新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工程實践能力为目标,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等环节提出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并结合陆军工程大学实际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对策;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3-0228-03

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技术战争需求,实施科技强军,建设新型军队的基础和关键。

一、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是指精通专业知识,具备基本军人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在胜任初始岗位基础上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后劲,将来可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与地方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模式相比,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特点。

面对当前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军校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首先应具有国际化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和献身国防的勇气和担当。其次,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高技术战争,对军校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之外,还需在独立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交叉融会贯通。另外,军校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部队,既是战术的执行者,又是实战及训练的直接参与者,对战术的优劣和武器装备的性能有深刻的领悟,因此学员应具有勇于质疑的批判性思维,并通过探究,发现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二、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由于军队院校人才培养关注的是工作岗位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培养目标是使每一个毕业学员都能胜任按计划分配的规定岗位的任职需求,因此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共性化教育,从而为我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适应不同岗位的合格基层军官。为了适应信息化条件的高技术战争需求,军队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重视共性化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更应关注优秀学员,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化教育,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全方位考虑,从包含创新能力在内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着手,培养其成长为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的突出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与普通高校的培养模式大体一致,军队院校通常采用的也是知识获取式的培养模式,即教员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将由学科专家、权威所建构的既成系统知识传输给学员;学员扮演知识获取者的角色,遵循演绎的方法从了解学科的框架开始逐步学习其枝叶。虽然通过选拔优秀学员并采取了导师制、名师授课、增加学时、开设讲座等培养措施,但学员接受到的依然是系统传授的标准化知识,在培养理念上仍然沿袭旧有的思路和模式,学员难以产生新的想法,创造力也很难被激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仍然难以体现。导师制本是教员引导学员进行学术探究、激发学员创造力的有力手段,通过师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形成对学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和熏陶。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受制于集中化管理及各种训练、考核,学员实际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受到制约,学员和导师接触很少,使得对学员学术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有名无实。

三、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

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为抓手,针对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以培养拔尖创新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机制、评价机制等环节探究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

1.面向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战争需求的课程设置。工程专业人才在工程、技术领域为国防安全和国家稳定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在强军目标实现过程中,军校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国家和军队创新体系中发挥着智力支持作用,并将逐步成长为使用、制造乃至发明新型武器的工程师和专家。在武器装备系统高度集成化的时代,需要大量宽口径、强基础、跨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宽口径课程设置,可以保证学员完成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在内的具有普遍恒久价值的知识学习,引导学生增强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使其能够应对未来生活的挑战。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复杂且多元的知识网络基础上,知识背景交叉成为打破惯性思维、扩大思维广度、取得原创性成果的源泉。多学科交融的教学将激发更广泛的创造性思考,引发更深层次的知识综合,有利于增强学员的社会适应能力、多角度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员的创造性和提升实践能力的课程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型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拔尖创新学员创新能力和提升学员的动手实践能力,国内外研究型大学通常采用的研讨式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等课程教学模式对培养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员的认识水平为基础,学员和教员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的交互式教学路径,具有探究性、互动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其课程主题的丰富性与前沿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问题意识,在交流合作中,个人狭隘、片面的观点更容易被发现和得到纠正,进而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种教学方法在研究型大学的普及扭转了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局面,将教员推动改为学员主动,体现了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对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培养想象力、激发创造性的作用不容忽视。

研究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激励机制,由教员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反映到教学中,给学员创设与现实相近的教学情境,通过解决开放性问题启发引导学员的思维,将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科学方法内化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将基于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基于项目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革。本科学员参加科研可以使学员了解学科前沿,增加与领域专家交流合作的机会,有助于创新思维的拓展、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

3.适应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机制。建立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以学分制推动学员学习的自主性。学分制指在课程设置方面,將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教学环节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用于评估学员学习成绩和授予学位。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力自由选择课程,不受年级、科系的限制,不必按统一模式塑造自己,甚至可以自己制订主修计划。学员在学业上享有的自主权、决定权使其个性得以张扬,兴趣得以保护,而个性和兴趣正是创造力萌发的沃土。另一方面,以导师制推动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在导师制下,学员与导师定期见面讨论论文或问题的解决方案,目的在于评价学员提出的方案和理论,并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出新观点,激发新思考。导师制是一种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能充分考虑学员的学习步调、兴趣潜力,并把学员的学业发展与个性发展、生活价值观教育等结合起来。学员在与导师平等对话的交流中扮演着积极的而非消极的角色,导师不是信息的传递者,而是批评性的指导者,注重的是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思维的牵引、观念的塑造,以培养学员成为独立思考、充满智慧和理性的人。

4.完善多元能力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的过程,它有检验教学效果、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引导教学方向的作用。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通过关注过程性成果,将评价内容由重视结果转变为重视动态的学习过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以达到对学员特殊能力的关注,针对不同的能力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交流能力进行评价,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类型和评价目的选择口语交流、论文写作、实习日记等方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价方式为评论写作,即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相关问题的背景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评估,最终做出合理判断。还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辩论,对辩论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能力进行评估。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多以案例研究等方式展开。论文成果、发明作品展示、科学研究报告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创新能力的考评方式。

四、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在国家推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计划的同时,进行了军队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进行了设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一些做法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动态遴选拔尖学员,配套一流师资队伍。在基础学习阶段,设立“七虎班”、“德显班”,对经过遴选的学员单独进行授课。在初次遴选过程中,重点考查学员的兴趣和专业基础,尽可能接纳有潜力的学员,以形成较大的基数,使得学员之间保持竞争意识,为下一轮的动态进出打下基础。每学期对学员进行考核,重点考查前一阶段在学习和研究中的表现,允许学员主动退出。而对原来在拔尖计划之外的学员,也开放申请加入的机会,通过专家考核后加入计划,从而避免了将学员“圈养”后出现思维固化、不思进取以及不适应拔尖计划的学员无法退出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针对拔尖创新学员特点因材施教,增设基础课程平行班,加强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组织以国家级教学名师牵头,大学“三大工程”优秀教学科研骨干为主体的师资团队进行基础课程授课。在院士为学员开班授课之后,还邀请活跃在学科前沿又热心教学的教授及专家参与教学,开设专业基础课、学术讲座及大量前沿领域的专题研讨班。学员可以根据兴趣自主参加不同方向的研讨班并组织讨论,在学校已有的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平台(“卓越杯”科技创新大赛)上,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2.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创新实践平台。为了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型人才,瞄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需要,构建宽口径、强基础、跨学科的课程内容体系和多层次、分级式创新实践平台。在基础知识培养阶段,采取各种措施强化第一课堂的作用,包括选派一流师资、实行小班化授课,同时对计算机、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进行优化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在物理实践教学中,增加了数据处理方法与技能的系统教学,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专业技能培养阶段,突出实践教学在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依托国家和军队重点实验室,着力构建多层次、分级式创新实践平台,确立了由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相结合的实验内容,通过组织参加全国和学校大学生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大赛以及毕业设计等,培养学员的科研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陆军工程大学近几年进行了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的尝试,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已在全校范围内采用“3+1+3”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即最终的学业成绩由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和能力考核等多方面综合评定。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由各方参与,对学员的学习动机、效果、过程以及行为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以评价结果持续促进学员的学习。它不仅注重结果评价,更注重过程评价;不仅有教员评价,也有学员评价;不仅关注学员的学习效果,也关注学员学习的进步;不仅关注智力因素,也关注非智力因素,因而是一个全面、及时、灵活、持续并深入的评价方式,对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员多方面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效果。

4.主动对接军地需求,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注重与军队和地方实际工程相联系,让学员积极参与重大工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提高工程专业素养。道桥专业学员通过现场调研、工厂参观,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边防公路和岛礁建设需求紧密结合开展毕业设计,并将成果最终应用于项目建设中,既解决了当前军事准备急需的难题,也锻炼提高了学员的综合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地爆专业学员通过方案优化设计、现场施工组织、爆破安全控制等各个环节,全过程参与南京市城西干道某高架桥爆破拆除作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创新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通过在实际工程中的锤炼,学员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加强了拔尖创新人才适应部队需求的能力。

五、结语

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军队、院校和教员在不同层面上进行关注和重视,合理界定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真正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打造建设新型军队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晓明.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D].兰州大学,2012.

[2]张倩,张睿涵.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5,(10):91-95.

猜你喜欢

拔尖创新人才探索与实践培养对策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公安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对策初探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对我国文化经纪人的素质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