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处理探讨

2018-07-26刘少杰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0期
关键词:窦道肉芽肿乳腺炎

刘少杰

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非哺乳期乳腺炎, 由于这种疾病的临床症状极其相似, 因此在对其进行鉴别治疗时, 难度极高。而鉴别不当可能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伤害。因此,临床上对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进行准确的鉴别,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治疗的40例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为观察组, 再选择同期在本院治疗的40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学检查被确诊。观察组患者年龄22~52岁, 平均年龄(35.1±5.7)岁, 病程1~6年, 平均病程(3.1±1.2)年, 经产妇32例, 未产妇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1~54岁, 平均年龄(36.2±5.9)岁, 病程2~7年, 平均病程(3.6±1.2)年, 经产妇29例, 未产妇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 对合并乳房肿块的患者进行空心针穿刺活检检查, 对合并乳房脓肿的患者进行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在检查中如果发现诊断比较困难,则需要检查人员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的方法实行排除诊断, 要将诊断的结果与乳腺结合以及其他病变进行科学区分,同时还要对患者病理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与鉴定。

1. 3 治疗方法 在患者的病理学检查结果出来前, 如果发现患者出现急性炎症, 则医疗人员应及时让患者口服广谱抗生素, 如氯霉素和甲硝唑对其进行消炎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吸脓, 同时给予消炎药物治疗, 直到患者的炎症出现缓解。如果患者进行吸脓联合药物治疗后, 患者的症状没有缓解, 并且有所加重, 则需要更换其他的治疗方式。给予患者0.3 g异烟肼、0.45 g利福平、0.75 g乙胺丁醇, 1次/d 。治疗1~3个月, 病变会缩小, 还要继续用药治疗, 直到病变消失后继续给予1~3个月停药, 该药物用药时间一般在9~12个月之间[1]。医护人员对患者每月进行一次详细的复查, 根据检查结果对用药进行调整。如果患者均属于导管周围乳腺炎窦道型, 则需要给其采用三联药物进行抗菌治疗, 直到患者的窦道闭合, 此种类型患者治疗时间一般在1~3个月, 而后停止药物治疗[2]。如果在检查中发现患者出现了基础病变, 就需要对此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如果患者的导管周围乳腺炎肿块型的范围>4 cm, 则其治疗方法与窦道型患者的治疗方法相同, 到导管周围乳腺炎肿块型的范围在1~2 cm时就可以采用手术治疗将其切除。

对照组患者如果病理学检查结果确定属于肉芽肿性乳腺炎, 在对其窦道还是脓肿比较难以辨别的情况下, 基本的治疗原则与观察组患者相同, 至少要经过3~6个月的时间病变的范围才会变小。如果是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 则可以对患者使用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尤其是甲基强的松龙是最好的治疗方案。前2周用量为20 mg/d, 从第3周开始减少4 mg/周,直到第6周持续用4 mg, 1周后停止用药。当发现患者的病变缩小到1~2 cm时, 实施手术将其切除。

1. 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情况、临床表现情况。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病灶情况比较 观察组40例(100.00%)患者的病灶均位于乳晕2 cm以外, 而对照组32例(80.00%)患者的病灶位于乳晕2 cm以外,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比较 两组患者的肿块并窦道和乳头内陷、肿块并乳头内陷、肿块并窦道、单纯肿块、脓肿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比较[n(%)]

3 讨论

近几年来, 非哺乳期妇女中患有乳腺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 并且在临床诊断中, 大多检查人员无法确诊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 因此也就存在着一些误诊的现象。由于诊断不当或者治疗不当, 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3-5]。临床上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时, 要先排除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和结核患者, 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和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 并且对其病理学标本进行细菌培养, 经常都是显示的阴性, 因此,这也增加了对肉芽肿性乳腺炎和导管周围乳腺炎的诊断难度[6-8]。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40例(100.00%)患者的病灶均位于乳晕2 cm以外, 而对照组32例(80.00%)患者的病灶位于乳晕2 cm以外,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陈永红[9]研究结果是一致。两组患者的肿块并窦道和乳头内陷、肿块并乳头内陷、肿块并窦道、单纯肿块、脓肿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张媛[10]的研究结果一致。总之, 对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均可以采用三联药物抗菌治疗, 并且效果均比较显著, 如果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体内没有发现基础病变的类型(窦道型、脓肿型), 则不用对其进行手术治疗;而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复杂,可以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手术治疗, 防止病灶转移或者扩散。对于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 在对其进行皮质激素治疗后, 如果停药后, 病情复发, 则需要在肿块变小时进行手术切除。

综上所述, 将病理学检查结果结合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结果, 能够提高临床诊断率, 采用药物联合手术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 是目前为止, 较为有效的方法。

猜你喜欢

窦道肉芽肿乳腺炎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基质金属蛋白酶对结核肉芽肿形成及免疫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早期护理干预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克罗恩病肉芽肿检出率相关因素分析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多层螺旋CT诊断在以多发结节、肿块为特征的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中的意义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一例
右胫骨Brodie脓肿急性发作伴软组织脓肿及窦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腹部手术后腹壁窦道形成原因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