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4排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8-07-26黄腾飞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0期
关键词:疾病诊断胃肠道螺旋

黄腾飞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临床常见病, 多见于胃肠道间叶组织, 患者早期临床症状无明显, 极易被患者忽视, 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 疾病基本发展到了晚期, 导致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传统诊断方法主要是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医师临床经验, 漏诊率和误诊率极高,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基于以上研究背景, 本文为了分析64排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应用价值, 特收集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8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查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8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 均经病理诊断确诊, 以入院顺序奇偶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3例。观察组中女18例, 男25例;年龄36~70岁, 平均年龄(53.6±10.6)岁;病程5~28个月, 平均病程(15.6±6.8)个月。对照组中女19例, 男24例;年龄39~68岁, 平均年龄(53.2±9.8)岁;病程6~25个月, 平均病程(15.7±6.9)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排除合并其他胃肠道疾病、肿瘤、心力衰竭(心衰)、存在精神疾病、沟通障碍、配合度、依从性较差的患者以及哺乳期、妊娠期的女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症状诊断 由2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综合患者腹泻、便血、黑便、隐痛、腹部包块等症状进行诊断。

1. 2. 2 观察组采用64排螺旋CT诊断 采用飞利浦Ingenuity Core128层64排螺旋CT, 检查前6 h告知患者禁食, 前10 min可应用800~1000 ml温开水, 有助于检查。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从隔顶部扫描至耻骨联合部, 先常规平扫确定患者病灶范围,而后以4 ml/s速率注入对比剂碘海醇, 增强扫描, 3 mm的层间距, 3 mm的层厚, 所获得的资料进行三维重建[2]。所获得的图像由2名临床经验丰富的、且具有相关资格证书的影像学医师给出最终诊断, 对于存在异议的地方, 要及时讨论,统一最终诊断结果。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诊断准确率, 观察64排螺旋CT诊断下的胃肠道间质瘤特点。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疾病诊断准确率比较 观察组的疾病诊断准确率9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疾病诊断准确率比较[n(%)]

2. 2 64排螺旋CT诊断下胃肠道间质瘤特点 观察组4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 均成功进行64排螺旋CT诊断, 肿瘤的大小在1.1 cm×0.4 cm~20.8 cm×19.2 cm。38例为梭形,占88.4%(38/43)。以肿瘤恶性潜能分级标准进行划分可知,3例为低度危险性肿瘤, 占7%(3/43), 15例为中度危险性肿瘤,占34.9%(15/43), 25例为高度危险性肿瘤, 占58.1%(25/43)。高度危险性肿瘤的比例显著高于低度危险性肿瘤与中度危险性肿瘤。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发病初期患者病灶较小, 无明显临床症状, 大部分患者在瘤体恶变之后, 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例如胃肠道梗阻、消化道梗阻、腹部疼痛、吞咽困难等, 病理上认为是多形状、上皮行或者梭行的间叶性肿瘤[3-8]。传统的诊断方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内窥镜检查、胃肠道钡餐透视、X射线摄片等虽然可观察到胃肠道的管腔变化以及黏膜变化, 但是无法准确的定位病灶的位置, 同时对于病灶以及周围组织的关系也无法有效的区分, 很难判断瘤体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 检出率均较低。64排螺旋CT可更加清晰的显示出胃肠道黏膜的变化情况, 准确的定位病灶的位置, 分析瘤体大小及其周围组织的关系, 临床检出率较高, 其次64排螺旋CT操作方便,诊断费用相对较低, 大部分患者均可接受[9-1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疾病诊断准确率9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王伟等[4]的研究中,64排螺旋CT与常规诊断方法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6%、78%,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本文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证实了64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可行性、有效性, 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借鉴、参考价值。作者结合自身经验认为临床医师在具体诊断、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与平滑肌瘤、胃肠道淋巴瘤以及神经源性肿瘤等疾病相鉴别,平滑肌瘤多见于食管, 出血以及囊变现象比较少见, 占位病变不明显, 胃肠道淋巴瘤多见于回盲部, 主要表现为广泛性的胃肠壁不均匀增厚, 坏死、液化比较少见, 腹膜后以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神经源性肿瘤多见于消化道黏膜层, 主要是腔内生长, 沿着管壁浸润生长, 极易导致管腔变窄、管壁僵硬, 极易出现消化道梗阻现象。

综上所述,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诊断,不仅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 而且对病灶的大小、位置、形状等作出准确的判断, 应用价值较高, 其次该诊断方法价格低廉, 值得进一步推广于基层医院, 给更多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带来福音。

猜你喜欢

疾病诊断胃肠道螺旋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生化检验指标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新生儿科常见疾病诊断编码思路分析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原发于生殖系统胃肠道外间质瘤MRI特征分析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